[摘要]建筑材料的選擇除了能夠表現建筑的性格,還往往能夠反映建筑師的設計理想與追求。扎哈·哈迪德作為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杰出的現代建筑設計大師,其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有著典型特點——對混凝土材料的偏愛。筆者針對她對混凝土材料的表現形式提出了兩方面觀點,并輔以案例證明扎哈對混凝土的運用方式。
[關鍵詞]扎哈;建筑材料;混凝土;可塑性
作為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扎哈一直不斷地嘗試著打破空間與界限,探索著結構、形式、表皮的一體化設計,由此出現了一系列超出正常幾何邏輯之外的建筑作品。她的設計語言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她對于建筑創作的探索熱情和對混凝土材料的熱愛。
1、對于混凝土的選擇
從古羅馬時期開始天然混凝土就已經作為建筑材料使用,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因其出色的性能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著是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混凝土朝著更輕質化,更耐用更美觀的方向發展,建筑師在空間設計中所受到的來自建筑材料方面的約束越來越少,很多以前實現不了的建筑現在都能夠落地了。
混凝土應用于建筑界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強度方面;二是性能方面的發展。扎哈善于去運用和挖掘混凝土材料的特性,并一直致力于用混凝土材料的不同特質去表現自己不同的設計理想。她利用混凝土結合參數化的設計手段,將建筑的整體性、流動感和一體化表現到了極致,把空間、結構、材料三者高度統一起來。“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可以建造任意去年的建筑造型,使建筑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充分的發揮并得到實現。”
2、流動的混凝土——建筑的非線性與流動性
“混凝土雖然它的實質是固體。也能夠表現得很輕盈。所以。通過流動的空間,讓建筑達到一種漂浮和運動的感覺,使建筑成為一種能量。”
——扎哈·哈迪德
扎哈讓建筑空間實現了流動與融合,她追求建筑的流動性和標志性,追求建筑的一氣呵成,形成一種數字化、非線性的新建筑空間與形式。扎哈在前人的基礎上,借以混凝土的可塑性特質和參數化的模擬設計手段,探索了混凝土材料的可塑性在建筑中的應用。
德國維特拉公司消防站建筑算得上是最個性、最受人矚目的消防站建筑了,同時這也是扎哈的成名之作。整座建筑像是一只紙折的飛鏢,用各種斜線和銳角烘托了建筑不拘—格、自由的特性。傾斜的墻面、屋頂使建筑營造了一種不穩定的動感。建筑物全部用混凝土澆筑,從而呈現出瞬間凝固的感覺。建筑不同體塊之間沒有采用傳統的靜態鏈接,而是創造了—種交錯的、沖突的動態關系。
3、穩定的混凝土——建筑的雕塑感與未來感
與安藤相比,扎哈更傾向于根據混凝土的流動一凝固一硬化的特性,使混凝土表面乃至建筑的表皮呈現出她所需要的紋理和質感,突出建筑性格的同時還能以此與建筑周圍的環境氛圍協調。在這類建筑中,混凝土不再用于強調流動空間而是穩定下來,取而代之的是用材料自身的肌理或是不同材料間質感的碰撞來賦予建筑美感與意義。
3.1混凝土自身肌理與質感的呈現
斐諾科學中心是扎哈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品,整棟建筑從里到外毫無遮攔的地將混凝土倒圓錐桶體的結構暴露出來,并著重體現混凝土自身自然樸素的質感和肌理效果,混凝土結構所具有的堅實的形象產生出具有生命力和力度感的造型,使之具有極強的雕塑感。
3.2混凝土與金屬材料的結合
扎哈常常利用金屬與混凝土在質感、表面光滑程度、連接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和對比,通過二者間相互的對比,更能體現出金屬材料的強有力的現代工業化特性和混凝土親近、自然樸素的質感效果。
坐落于德國萊比錫的BMW中心工廠使用了更為明顯的符號化表皮材質,即粗狂的混凝土、精密的大塊落地玻璃和模擬汽車流線的金屬板材紋路,整個建筑表皮讓人聯想到公路、汽車、工業加工等等相關概念。寶馬中心的界面表皮由三部分圍合組成圓滑充滿未來感的研究中心、穩重靜瑟的研發車間和明亮開寬闊的展示中心。
3.3混凝土與玻璃結合
在扎哈的眾多建筑作品中,混凝土與玻璃的結合使用是最常見的形式。在上文中提到的菲諾科學中心中,扎哈使用了較小尺度的菱形和大塊的三角玻璃窗口組合與厚重的素水混凝上墻面相互碰撞而形成對比的方式,突出了混凝土的樸實與建筑雕塑感。她能夠熟練地運用玻璃本身光滑、靈活、輕巧的形式。以及能反映周圍的自然環境和光線的特性,將玻璃與混凝土材料相互結合、穿插、擠壓,以形成強烈的質感、明暗、光影和虛實對比。
4、銳利與精致——扎哈與妹島和世在材料運用上的對比
“如果說妹島的建筑對人的感官作用是一個省略號,那么扎哈的建筑對人的視覺沖擊就是一個感嘆號;妹島的作品虔誠地表達著建筑的靜默,讓人思考;哈迪德的建筑表現了張力和緊迫感,讓人驚嘆,”
同樣的,對于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如果說提到扎哈你就會聯想到建筑中的混凝土,那么提到妹島和世,最先浮現在眼前的建筑材料就是玻璃。妹島和世從伊東豐雄那里學習到了一種輕盈,飄逸的建筑語言,她擅長用玻璃這類透明、輕盈的材質構成交錯的空間。
一個銳利、激烈、個性;一個精致、靜謐,朦朧;兩種不同的風格追求在材料的選擇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扎哈喜用混凝土作為建筑的主體突出建筑的流動感、整體感,因此她的建筑常常彰顯著自由的現代感而易使人產生疏遠感;而妹島則是擅用輕盈、明亮的玻璃形成若即若離的空間,營造建筑的圣潔與憂郁感,她的建筑簡潔、精致,纖細而有力,能夠拉近建筑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這兩位獲得過普利策獎的女建筑師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詮釋她們對于建筑的思考,但相同的是都有“動人心魄的感官和情感力量”暗涌在妹島和扎哈的建筑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