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投資、理財,不就是為了賺取利潤嘛?可單純的“利潤最大化”不僅會給你帶來風險,還會讓你的經營投資思路誤入歧途。你很難判斷下一秒是天堂,還是地獄
個人金融投資者,需要為自己設限,比如當盈利20%時,就回撤資金,等待適當時機再次介入。咦,不是賺得越多越好嗎?沒錯,但是親愛噠,每個人對“越多越好”的理解可不一樣。有人認為20%就夠多了,有人覺得100%才算好,還有人感覺自己特別幸運,每次都能在收益的最高峰成功逃頂。不過,美國投資人約翰·博格爾卻發現,其實,85%以上的個人投資者都是在股票下跌中途離場的,也許有人能僥幸逃頂一兩次,但最終卻難逃人性的貪婪。在高風險的投資如股票、期貨中,判斷每一個下一秒鐘都非常困難,只有為自己的盈利設限,才能有效規避風險。
別因為一次盈利,丟掉事業的底線
說實話,我們都喜歡做有利可圖的事,但腦子里只想著賺最多,很容易將有利可圖,變成唯利是圖。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學并不包含道德和社會意義,只強調市場與資本的效率。如今的經濟學更加多元,講求雙贏和共贏,不再是“零和游戲”,為了利益而丟失底線或誠信,很有可能讓一次盈利,成為你事業的終點。
“這樣做一定賺錢!”親愛噠,你確定嗎?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盈利公式,每個人都有自己想當然的理財方式,但那只是理論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問題越來越多,很多因素并不在你的控制當中。有投資人將這稱之為“灰色地帶”,意思是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賭博成分。要知道,政策法規變動,市場的非理性波動,甚至天氣變化,都有可能影響你追求利潤的節奏。所以有人說,我們要追求的不應該是利潤最大化,而應是確定性最大化。
成功的創業投資都是“歪打正著”?
無論投資,還是創業,主要目的都是盈利?其實,在一個項目中,除了利潤,還包含著你的夢想、愛好、知識架構和社會效益等,單純追求利潤,只會造成短視,哪里有熱錢,就往哪里跑,不僅不能做你最擅長的事,還可能因為短視,讓你的事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遠見。成功的創業者很可能是“歪打正著”的,先把創業項目和長遠規劃做好,熱愛并投入其中,效益才會接踵而至。
偏見是最大的風險
很多人對利潤最大化有誤解,經常覺得“投入越大,產出越多”,1萬元的基金漲了10%,和10萬元的基金漲了10%,收益當然不一樣。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或偏見,只看到收益,卻看不到風險。想想看,1萬元和10萬元損失掉10%,是不是也很不一樣?創業和投資一樣,一味追求利潤,很容易加大投入,增加風險,讓你孤注一擲;可一旦遇到意外,你的后備資金就會吃緊,問題迭出。
有溫度的利潤走得遠
哈佛商學院商業教授Joseph L.Badaracco提出一種有趣的說法“帶溫度的利潤”,意思是,利潤,不再是冷冰冰的巧取豪奪,而是要在健康的法律體系下,考慮長期效應。經過多方研究,他發現,在一家公司以長期利益和回報作為戰略發展目標時,社會資源將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相反,越是熱錢,越急于兌現利潤,越容易造成巨大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