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初,仲春起蟄,萬物生長,這個時節的巴黎,陰雨綿綿。負責我們出行的司機是個“老巴黎”,40多年前,他帶著新婚妻子,揣著幾百塊錢來到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開小鋪、開貨車,擠在狹窄的閣樓里。
辛苦勞作幾十年,在異國他鄉扎下了根,他的兩個孩子也很“有出息”,一個當了醫生,一個在“五百強”大公司上班。和世界上知名大城市一樣,巴黎見證了那一代“漂洋過海”的華人的奮斗,也見識了中國崛起后,一代新貴們到此一擲千金的“壕”氣。
當他聽說我們一行來巴黎拍攝雜志封面,馬上來了興趣,報出了兩三位有國際影響力的華人影星的大名,我們一一否定,告訴他,“今天拍白百何。”他想了許久,搖搖頭,一臉茫然。
車在蜿蜒的石板小道上爬升,拍攝地點是巴黎蒙馬特博物館(Musee De Montmartre)。蒙馬特這個地方很特別,是巴黎的情懷所在。它位于第十八區,是整個城市的至高點,充滿異域情調。煙雨蒙蒙中,街頭藝人有的唱著《流浪者的悲歌》,有的彈奏著樂器,動人心弦。這里最不缺藝術大師,畢加索、羅特列克、柯羅……都曾在這里畫下不朽名作。有人說,“蒙馬特不曾‘老’,不會‘沒落’,只有如此描寫蒙馬特的人,才會老去,沒落。”
在這里,你能體會到時空的力量。
讓人不禁思考,面對亙遠的時光,我們到底能做什么?又該如何過好這一生?
一分鐘認識白百何中國內地女演員。
1984年3月1日出生于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
2006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
2011年主演治愈系愛情電影《失戀33天》。
2012年主演職場劇《浮沉》。2013年主演小成本電影《分手合約》《被偷走的那五年》。同年主演喜劇電影《私人訂制》,票房超7億。
2015年主演醫療劇《長大》。6月成立白百何工作室。同年主演奇幻電影《捉妖記》,票房超24億,刷新了內地影史電影票房紀錄和內地影史觀影人次紀錄,獲得第13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同年主演勵志電影《滾蛋吧!腫瘤君》。
2016年主演劇情片《火鍋英雄》。
2017年主演警匪片《綁架者》、醫療劇《外科風云》、都市情感劇《南方有喬木》以及奇幻電影《捉妖記2》。
我還是喜歡晴天。在陌生的地方,碰上陰冷天氣,會格外冷。
這幾年,白百何拿下了太多漂亮的頭銜,“票房女王”、“中國小妞電影的領軍人物”……有人說,她運氣好,每次都碰上好劇本。一次兩次可以說是運氣,但次次“好運”,只能證明她的眼光和演技。白百何曾在微博曬出劇本的照片,上面標注得花花綠綠,看得出,她花了很多心思揣摩角色。
幸運的是,她的用心都有了回報。“生活流”演技日益爐火純青,迅速得到市場的肯定,票房就是最好的說明。采訪前,早有耳聞,她對媒體出了名的不配合,要么“擺臭臉”干脆不答,要么答得心不在焉。可這次,她好像有點不一樣。
披著御寒的厚衣,她鉆出商務車,踩著運動鞋,冒雨快步走進博物館小小的人口,穿過文創產品陳列區,推開門,踩在濕濕的花園沙地上,疾走了一小會兒,沖進休息室。
不過步行了。一兩分鐘,頭上卻掛滿細細的雨珠,她撇了撇頭上的雨水,沖大家笑了笑,就興致勃勃地投入工作,準備換上服飾開拍。換衣間是臨時找的,位于旋轉樓梯的正下方,原本是個陰暗的雜貨間,只能容納一個人。她請助理守在門口,自己拎著衣服進去。不一會兒,就光鮮亮麗地出現在眾人面前。
拍攝地布滿鮮花,她盯著其中一束,詢問花名。“洋牡丹。”我們告訴她。“真好看!”她說,這是她第五、第六次來巴黎了。最近幾次來,要么是冬天,要么是早春。“歐洲的街道都長得差不多,偏文藝,偏憂郁。20歲出頭第一次來巴黎,我是學表演的,很喜歡電影《新橋戀人》,想去看看塞納河上的新橋,不巧那時正在整修,橋被圍了起來,沒看著。歐洲人做事很慢,現在都修好了。”她頓了頓,跟我們聊起一個小插曲。“我上上次來巴黎,在路上碰到一個特別特別漂亮的女人,頭發微卷。我跟了她100多米才回頭,趕緊讓司機追上去問問她在哪家店做的頭發。司機真去問了,回來跟我說,人家頭發是天生的,哈哈。”
趁著攝影師調整燈光位置的空檔,她懶洋洋地坐在木質小椅子上,望向窗外,冷不丁冒出一句,“我還是喜歡晴天。再美再熟悉的地方'除非家鄉,那也是相對陌生的。在陌生的地方,碰上陰冷天氣,會格外冷。”我發現,我只想證明我是對的,而不是在尋找正確的處理方式。
白百何1990年就讀于青島文登路小學,土生土長的青島人。12歲一個人到北京求學。成名后,有記者跑去采訪她當年的班主任。班主任說:“電視機里的白百何,就是她本人的真實寫照,這孩子性格一直大大咧咧的,這么多年,我感覺她一點都沒變。”“大大咧咧”、“真性情”是很多人對白百何的最初印象。走下熒幕,在微博上,白百何也多次反省自己“太直、不會說話”。好在,最能代表演員說話的永遠是——作品!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她的“直”,支持她“不隨便委屈自己”。
大多數背井離鄉的人都渴望實現夢想,更“有出息”。他們中的不少人起初都極為平凡,在陌生的地方,在泥沙俱下的生活中努力站著,把根往下扎,感受從腳后跟傳來的力量。他們開始學會獨立,逼著自己成長。不過,在他們看來,整個過程也許并沒有這么矯情,他們甚至很享受生活饋贈的“幽默”,為自己每一次的小成長歡欣雀躍。
托著腮,白百何坐在椅子上,慢悠悠地說:“12歲出來上學,特別興奮,哇噻,終于脫離了父母,所有事都要自己來,好了不起!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又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終于賺錢了,慢慢地嘗試養家,后來結婚、生小孩,上有老下有小,也遇見了生活中、職場中的各類問題……不同階段有不同成長,漸漸懂得,做自己選擇的事情不代表獨立,那也可能是任性!只有當你愿意為你的選擇去負責、去埋單、去承擔后果時,你的人格、你的思考才是完整的,你才是真正獨立的。這說明你在選擇前已經想清楚,也愿意承受一切結果。經濟獨立、生活獨立都不難,難的是獨立思考。”
去年底,白百何受邀參加騰訊娛樂發起的明星演講主題活動“星空演講”,梁文道做主持。原定的演講主題是“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上了臺,白百何卻臨時換題,講了許多職場故事,說起那些年她吃過的虧、走過的彎路。聊起那次演講,白百何說:“不過是臨場發揮,我才30出頭,沒資格做大的價值觀輸出,只好講講自己的故事。”
2011年,電影《失戀33天》爆紅,讓更多觀眾認識了白百何,也讓她得到更多工作機會。拍照片、做采訪……剛開始,她覺得,演員只要會演戲就夠了!對所有采訪都擺出拒絕或逃避的姿態。“但隨之而來的是不被理解,大家覺得演員不就是要接受采訪嗎?不就是要宣傳嗎?要為自己宣傳,也要為你拍的戲宣傳。我跟很多人爭論過,但我吵不過他們,輸了,就回到家躺在床上生氣。后來我發現,我跟他們吵架,只是想證明我是對的,而不是在尋找正確的處理方式。我開始問其他人,尋求他們的幫助。他們告訴我,演員有閃耀的一面,但也要承擔自己的工作屬性。好吧,那就接受采訪吧。
“起初,我一聽到采訪問題,臉上就會寫上‘關你什么事兒’幾個大字。后來,慢慢調整自己,把‘關你什么事兒’從臉上放到了心里,最后把它融化掉了。這是一個共生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工作屬性,記者也有記者的工作需求。我跟我的工作和解了,又可以繼續工作了。”
隨著更多電影的熱賣,掌聲、鼓勵聲越來越多,質疑聲、反對聲,也隨之而來。她說,其實自己的很多事情,都是從別人嘴里聽來的。上網看到那些跟她“毫不相關”的新聞里有她的名字,她覺得特別無助,有那么幾次,她感覺整個世界天昏地暗,在“暴風雨”中她渴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于是,她成立了工作室,有了一支很能干的團隊。表面上,問題解決了,不過,她也開始思考,為什么一遇到問題,她總是要求助于人,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獨立。
在那場精彩的演講中,面對臺下的幾千人,白百何給出了她想到的最完整的答案:“是我可以獨立生活嗎?是經濟獨立嗎?我覺得都不是,是我開始獨立思考的時候。有自己的主見,并遵從這些想法的一瞬間,我開始變得堅強,變得強大。敢于面對自己的情緒、自己的選擇,并為此負責,我才有了獨立的人格。人格的獨立就是,自己定義自己的幸福。”
木心的《從前慢》,我在飛機上念哭不。
生活起伏、事業瓶頸、生命困頓……老天總愛給我們出“考題”。這是成長的契機,但也要付出“代價”,比如給自己裝上硬硬的“殼”。有次面對媒體,白百何說了幾句很有意思的話,“為什么一直以來我會被打上‘不,好,相,處’的烙印,說話比較犀利,態度比較直接?我的朋友分析說,這可能是我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如果我本身拿出真實的脆弱來,還被人反過來中傷,就會更難受。所以,還不如直截了當以一個‘帶殼’的狀態示人。我不是沒禮貌,我只是有態度。”
采訪快結束時,我們聊到她的一個愛好一讀詩。她說,有次在飛機上讀作家七堇年的《平生歡》,小說以木心的《從前慢》結尾。那天、那個狀態下,那幾句詩恰好映入眼簾,讓她在飛機上哭得稀里嘩啦。《從前慢》說:“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一個人,不論多么‘有出息”,多么堅強獨立,“殼”多硬,內心深處依然有個最柔軟的角落,那里單純又美好。這也是人性。
當天的采訪、拍攝比我們預期的順利得多。結束時,白百何從椅子上蹦起來,大喊一聲“收工”!然后,歡歡喜喜一蹦一跳地沖了出去。
傍晚,搭車回酒店,雨停了,天還是陰陰的。車過轉角處,司機師傅指著路邊的幾株樹說:“這是櫻花!很多人以為日本的櫻花最美。錯了!巴黎的土非常肥,這兒的櫻花開得讓日本游客都驚嘆。你們要是遲來兩周,就可以賞到最美的Sakura。”
采訪手記
從今天起,做個高自尊的人。
巴黎 蒙馬特博物館。
這里曾是17世紀著名演員Claude La Lose的院子。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表演藝術,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偉大的“戲劇大師”莫里哀如出一轍,生命都終止畫家莫里斯·郁特里羅(Maurice Utrllo)和他的名模母親,同時也是一位才華出眾的畫家相中,改為工作室。100多年過去,如今成了博物館,因為位置有些偏,游客三三兩兩。
眼前是惜墨如至的歷史,耳邊卻是網絡喧囂的現實。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你不停提醒自己,守住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守住自己的內心。
作家嚴歌苓在最近的—次采訪中感嘆,“這個時代,一切都太快了”,“出現得很快,少詩意”,即使你跟一個人面對面坐著,也不能“全然享受”Ta的在場。一個心神不寧的人,太容易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一個沉迷喧囂的人,不會聽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少把自已的“一朝風月”過得活色生香。
也許,你會問,一個人的善行,能有多大能量?
先說個有趣的實驗。島宮崎縣幸島上的猴子,他們給猴子一種從來沒吃過的洋芋。起初,那群猴子一直在觀望一該不該吃那些沾滿泥巴的洋芋。后來,終于有一只猴子,把洋芋帶到海水里洗干凈
很奇妙的,當第100只猴子模仿清洗時,整個猴群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從沒學過洗洋芋的猴子,突然間,幾乎全都學會了這種新方式。也就是說,其他不知道如何洗洋芋的猴子,雖然沒跟已學會的猴子接觸,竟然也領悟了這個方法。更令人驚訝的是,沒群猴子完全沒有任何接觸!
生命的能量,或許一直在世間神奇地流動。不要小看個人的力量,外界的聲音越所以古人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不對自己不了解的事妄加評論,也是一種善行。說到底,你不是“別人”,你“不在評價,是一種修行。”這不是心靈雞湯,這是生命的純熟。
人生,是一場單向旅行,在路上,誰都可能遇到壞天氣。如果你一直一路風和日麗,那你擁有了人人羨慕的好運氣;如果你遭遇了暴風驟雨,那恭喜你,這是上天給你的升養分,你的人生一定會充滿智慧,優雅至極。
春有百花,夏有用,秋有涼風,冬有雪。面對人生的四季,守護最真、最善、最美的初心,從今天起,做個高自尊的人,專注自我提升、自我迭代,世界會因你而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