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天壇公園的“人臉識別機”爆紅網絡,甚至名揚海外,美國CNN和《華盛頓郵報》這樣的主流媒體都報道了這一高科技。但說起來有點好笑,之所以安裝這種“高大上”的設備,目的僅僅是為了節省廁紙。
天壇公園自2007年起推出了免費廁紙服務,十年間,“過度使用免費廁紙”成為了一個令公園頭疼不已的問題。因為免費,許多人如廁后總是順手帶走一大疊手紙,有的更是專門為紙而來,一天一趟甚至幾趟,將手紙塞滿布袋后捎回家。而據工作人員觀察,拿走廁紙的,多是在公園晨練或是遛彎兒的老人。公園工作人員和多拿廁紙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了長期“斗爭”,文字提示、語音提醒甚至當面勸說基本都沒有效果,直到這次用上了“人臉識別廁紙機”才算見效,據說使用高科技設備后廁紙的使用量減少了80%,于是有人歡呼“高科技提升了文明”。真能如此嗎?我看未必。
首先說,老人多拿廁紙確實不好,確實“丟人”。但若是說老人多拿點廁紙就是不文明、素質低,我覺得也沒那么嚴重,那不過是老年人愛占小便宜的習慣而已。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如今已經退休的老一代經歷過物資匱乏的艱難歲月,所以才養成了處處節儉,有小便宜就占的習慣。這種多拿多占行為,并不僅僅限于在公廁,比如在超市里買菜會順手多扯幾個免費的塑料袋,比如到幼兒園觀看小孫子演出后順手拿走幾個裝飾會場的氣球,再比如超市促銷時排半天的隊就為領幾個免費的雞蛋,還有多少老人因為貪圖免費旅游的便宜而被騙到了推銷保健品的會場。所以說,老年人愛占小便宜,并不代表“文明程度”,也不等于“沒有素質”,更不能體現什么“國民性”,而是由老年人的人生經歷決定的,也是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決定的。
而且這種占小便宜的習慣一旦形成,像人的脾氣秉性一樣具有長期性和頑固性,不是倡導幾句勸說一番就能改的。天壇公園從提供免費廁紙開始就和多拿多占的行為“斗爭”了十年也沒能改變這一“惡習”,不就證明了這一點。雖然如今的高科技“神器”看似有用,但我覺得前景依然不樂觀。先不說每臺“人臉識別廁紙機”960美元人造價劃不劃得來,也不說取個廁紙還要被人臉識別是不是有損尊嚴,單說“人臉識別”杜絕多拿廁紙在技術上也值得懷疑。“人臉識別廁紙機”的工作原理是限定同一人每隔九分鐘才能再取一次紙,如果有人每隔十分鐘來取一次紙,還是能夠多拿多占的。
既然這種“惡習”很難改變,既然公園與占小便宜的“斗法”十年都不能取勝,那么管理者不妨換一個思路。如果對公眾文明程度沒有信心就不要急于選擇貌似文明的免費方式,收費杜絕多拿多占立竿見影;如果愿意選擇免費的方式推進文明那不妨對占小便宜的多些寬容,畢竟多拿多占的還是少數。既要選擇免費,又要求人人自覺,恐怕很難做到。
文明的進步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改變不良習慣也不是單靠高科技就能完成的。刷臉拿廁紙本身就有點不文明,用這個辦法提高人們的文明水準,我看也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