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爸爸將爺爺奶奶從老家接到武漢,準備一家人過個團圓年。自從爺爺奶奶到家后,爸爸媽媽每天都會趕回家做晚飯,每到吃飯時奶奶總是高興地說:“這比在老家吃飯好多了,人多吃得也香啊!”和奶奶聊天我才知道,老人在家時總是只做一兩個菜,有時遇上天氣不好出門難或身體不適時,幾天也不做飯,就靠煮面條混日子。聽他們這么說,再聯想到在網上看到的一些空巢老人的新聞,我就更加擔憂他們的健康了。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想“吃飯難”的問題絕不僅僅只發生在我的家里,而是一個社會化的問題。因此,我決定對老人吃飯難的問題進行一次社會調查研究,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
通過走訪社區里的老人、拜訪養老機構和網絡調查,我總結了引發老人吃飯難問題的幾個原因。
隨著空巢老人的日漸增多,家庭人口減少,食量下降,老人做飯沒有了“動力”,常常是做一兩個菜吃得沒味口,做幾個菜又吃不完。此外老人的身體機能下降,從采買到做飯的整個工作量也讓老人不堪重負。患有嚴重疾病的老人或獨居的老人,連出門采買都是一個大問題,只能靠鄰居或親朋幫忙。
在采買過程中老年人也常因年紀大被不良商家欺騙或收入低被歧視,發生“找假錢”“買爛菜”等情況,導致老人不敢出門采買。還有部分老人因牙口不好食量少,也不愿花時間做飯,常常是混一頓算一頓。
老年人特別是低收入老年人吃飯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的重視。近幾年來,政府和社會機構通過多種形式,想方設法地解決老年人的吃飯難問題。有的地方創設了老年食堂,專為老年人提供飯食;有的地方為低收入老人設立餐飲補貼,讓餐飲企業為老年人送飯上門;還有的地方提供愛心家政服務,讓愛心志愿者上門為孤寡病殘老人做飯……這些行動無一不體現著政府和社會對老年人群體的關愛,他們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想給老年人一個幸福的晚年。
但是,通過幾年的社會實踐結果來看,以上的這些行動最終的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總結出來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機構從業人員的素質不高,引發安全隱患甚至引起糾紛;二、各種行動純屬公益性質,無利潤可言,政府或社會機構都不能持續投入,導致各種行動最終辦不下去;三、政府監管制度不完善,關愛老人的行動成了一些商家炒作的噱頭,一旦達到宣傳效果后商家要么是不愿再投入資金,要么是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四、信息收集不對稱,機構提供的服務與老人需求不匹配,浪費了社會資源。
如果僅僅是政策性的問題或管理性的問題,還可以通過調整予以解決,可資金問題卻是最核心的。通過分析歐美國家的養老模式可以看出,民辦民營養老機構最終將成為社會養老的主體,政府和慈善機構只能起輔助作用。促進社會養老事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配合,而不能靠某個方面單打獨斗。只有共同配合,才能保障社會養老事業公平合理有序地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優化資源將沒有盈利的“雞肋”變成收入頗豐的“香餑餑”,讓企業經營獲利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通過“360”“淘寶”“滴滴打車”這些網絡產物的成功經營模式,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企業無一不是初期提供免費服務迅速積累客戶資源,利用豐富的客戶資源再通過其它增值服務而獲利。這樣一種互聯網思維能否應用到社會養老企業中呢?通過走訪我發現,武漢市硚口區已經將這種互聯網思維運用到實踐中了。我到古南社區天頤之家老年人服務中心調查時看到,當天菜單貼在顯眼位置,60歲以上老人,早餐3元,午餐7元,晚餐5元,加起來僅15元。這個價格是社區65名居民代表經過聽證制定的。服務中心的主任根據社區老人的吃飯要求每天制定菜單,保證早餐每周七天不重樣、午餐三葷三素一湯、晚餐兩葷一湯,營養搭配均衡,運行一年來,好評率超過90%。政府工作人員介紹,市場化運作是一個雙贏選擇。這樣一個老年人服務中心,原來由社區管理,政府一年投入大,老人還無法獲得滿意的服務。現在由政府出資建設,引入涉老社會組織讓他們競爭上崗,由政府部門監管考核,托管給涉老社會組織每年僅需給予6萬元補貼,大大節省了資金。對企業而言同樣劃算,最基礎的場地、設施設備成本,由政府買單,減輕了企業的投入成本,服務中心租金全免,每年還有補貼,更關鍵的是,中心聘請社區退休老人、志愿者擔任工作人員。老人們互幫互助,把社區當作自己的家來經營,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這種運營模式,讓企業降低了初期的經營風險,并且能迅速積累大量穩定客戶。雖然開業不能經營持平,但是隨著老年人客戶的增加與認可,通過推出代購服務、家政服務、組織旅游觀光等滿足老年人多方位與個性化的增值服務,后期均可實現盈利。
由這樣一個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發揮政府在制定規劃、出臺政策、引導投入、規范市場、營造環境等方面的引導作用,統籌各方資源,是解決老年人問題的堅實基礎。
在此基礎上,解放思想用互聯網思維創新發展模式更是一條重要路徑,通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老年人問題才能得以根本解決。另外,涉老企業要注重深挖潛在的市場資源,推動普遍性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協同發展,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涉老企業在運營中還要注重收集信息,了解老年人的真實需要,集思廣益并迅速作出反饋,使老年群體得到更多關愛。
“老人不是負擔,是資源。”本著這樣一種思維來看待老年人吃飯難問題,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有待于涉老企業去挖掘、創造。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老人們都能吃上可口的飯菜,都能過上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