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禽流感,尤其是現在正鬧得沸沸揚揚的H7N9禽流感,讓人聞之色變。每年冬春季都是禽流感高發季節,然而禽流感年年有,似乎今年特別多。今年以來,福建、云南、湖南等16個省份均出現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僅今年1月,全國感染H7N9禽流感的發病數192例,死亡79人。
什么是禽流感呢?禽流感(AvianInfluenza)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類傳染性疾病,容易在鳥類、家禽(尤其是雞)之間引起流行,過去在民間稱作雞瘟,禽類感染后死亡率很高。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生過此類疫情,給養禽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種禽流感病毒,主要引起禽類的全身性或者呼吸系統性疾病,雞、火雞、鴨和鵪鶉等家禽及野鳥、水禽、海鳥等均可感染。禽流感病毒高度針對特定物種,但在罕有情況下會跨越物種障礙感染人。從1997年在香港發現人類也會感染禽流感之后,禽流感便引起全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關注。
禽流感病毒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類。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是由H5和H7亞型毒株(以H5N1和H7N7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類中傳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列為A類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不斷進化的,其寄生的動物(又叫宿主)范圍會不斷擴大,除了禽類,還可感染豬、馬等哺乳動物。
人類通過接觸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糞便,或直接接觸禽流感病毒導致病毒感染,飛沫及接觸呼吸道分泌物也是常見的傳播途徑。如果直接接觸帶有相當數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糞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經過眼結膜和破損皮膚引起感染。由于病毒對低溫抵抗能力強,所以在我國冬春季節是禽流感的高發季節。從事禽類養殖、販運、銷售、宰殺、加工等人員是該病的高發人群。
禽流感潛伏期多為7天以內,也可長達10天。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早期表現類似普通流感,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大多在39℃以上,持續1-7天,一般為3-4天,可伴有流鼻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有惡心、腹痛、腹瀉、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癥狀。除了上述表現之外,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重癥患者還可出現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現,甚至可導致死亡。
禽流感的治療方法有多種,對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應進行隔離治療。對癥治療可服用解熱藥、止咳祛痰藥等。抗病毒治療使用抗流感病毒藥物。中醫治療注意辨正使用口服中成藥或注射劑,可與中藥湯劑配合使用。人禽流感的預后與感染的病毒亞型有關,感染H9N2、H7N7者,大多預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預后較差。
人們只要說到禽流感,就會心生恐懼。其實我們需要理性對待,沒必要恐慌。目前國際上已知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途徑絕大多數是通過禽——人傳播,人傳人的可能性極為有限。在病毒沒有變異、病例散發的情況下,我們對此不必恐慌。只要做好預防工作,改變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禽流感是完全可以防治的:
1、要遠離病源、安全除菌,盡量減少與禽類動物不必要的接觸,尤其是與病、死禽的接觸。勤清洗雙手,遠離家禽的分泌物,接觸過禽鳥或禽鳥糞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徹底清潔雙手。
2、應盡量在正規的銷售場所購買經過檢疫的禽類產品。禽流感病毒對熱普遍敏感,加熱至65℃30分鐘或100℃2分鐘以上均能滅活,所以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雞蛋時蛋殼應用流水清洗,應烹調加熱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雞蛋。
3、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疲勞,以免抵抗力下降。均衡的飲食,注意多攝入一些富合維生素C等增強免疫力的食物。經常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加機體對病毒的抵抗能力。
4、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強室內空氣流通,每天1~2次開窗通風半小時。
5、學校及幼兒園應采取措施,教導兒童不要喂飼野鴿或其他雀鳥,如接觸禽鳥或禽鳥糞便后,要立刻徹底清洗雙手。在旅途中,盡量避免接觸禽鳥,例如不要前往觀鳥園、農場活動,不要喂飼白鴿或野鳥等。
6、不要輕視感冒、禽流感的病癥與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癥相似,如發燒、頭痛、咳嗽及喉嚨痛等,在某些情況下,會引起并發癥,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若出現發熱、頭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適等呼吸道癥狀時,應戴上口罩,盡快到醫院就診,并務必告訴醫生自己發病前是否到過禽流感疫區,是否與病禽類接觸等情況,并在醫生指導下治療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