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正確理解養老建筑標準化設計
國家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業的標準化建設
國家近期很重視養老服務業的標準化建設。一方面,國家近些年制定了諸多養老標準化的政策,大多與養老服務相關,例如在2013年出臺的《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建設規劃(2013~2017)》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養老服務業標準化的相關政策,例如北京市2015年出臺了《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山東省2015年出臺了《醫療養老結合基本服務規范》。
建筑標準化未跟上服務標準化建設的腳步
養老服務的標準化近年來蓬勃發展,而建筑設計方面的標準化其實未能跟上服務標準化建設的腳步。國家制定了《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但由于我國各地區差別很大,各種情況很多,國家級規范制定得太細可能會限制一些設計思路,因此國家級的規范不會制定得太細。但是,建筑設計方面如果沒有一些細致深入的標準,可能會出現很多錯誤。例如,有些設計師覺得無障礙設計的標準就是保證1.5米輪椅回轉直徑、做坡道,但實際上建筑還有很多方面可以深入設計。許多設計師還比較年輕,對老人需求體會不深、也缺少調研,設計時只能滿足一般的標準規范。因此,跟服務方面許多細化的標準比,我國在養老建筑設計方面的標準化還是很缺乏的。
目前我國針對建筑設計的細致深入的標準未得到足夠重視,導致實際運營時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軟硬不配套,盈利不可靠”。說的是運營服務(軟件)與建筑(硬件)二者不配套。建筑完工后,運營專家一看,可能立刻感到很難盈利,比如公共空間過大、全部開敞,夏季能源太浪費等等。
二是“建筑不完善,員工腿跑斷?!边@是指若建筑標準未考慮服務需求,將耗費人力。例如建筑的走廊若設計得過長,就增加了護理員的服務距離,加大了護理員的工作量。我們在實地調研時詢問護理員們覺得最困難的事,很多護理員說,“我們就是跑的太多了。”過長的走廊距離給她們帶來了很多辛苦,在建筑設計上應該注意解決。再比如《無障礙設計規范》中規定門的通行凈寬不得小于800才能確保輪椅順利通過,而圖1中的常閉消防門寬1.5m,單扇門凈寬700mm,輪椅通行時需要同時打開雙扇門,這往往需要2名護理員協助操作,浪費人力,如果改用1.8m寬的對開消防門,由1名護理員打開單扇門(門寬大于800mm)就能確保輪椅順利通過。
三是“建筑沒做到,后期要改造?!边@是指建筑設計與運營要求不符,建成后仍需改造。這種情況很多,建筑建完后運營團隊才組建好,對客群定位、空間需求完全和設計的不一樣,只好把剛剛做好的建筑裝修改了,改造的費用給后期管理運營團隊帶來了負擔。圖2(a)中走廊上的封閉空間是老人的活動房間,都朝向走廊開門,老人從走廊通行時很容易撞到門發生危險。圖2(b)是改造后的走廊,活動房間設計得更加透明,門改向內側開,使走廊更加通暢以降低老人撞門跌倒的危險。建筑設計不只是遵守國家的規范,還需要仔細考慮運營時如何使用,老人的生活場景等等。
關于標準化設計的誤解
第一種誤解是“改造類的建筑五花八門,無法標準化”。很多人認為標準化設計就意味著建筑都是一樣的,而改造類的建筑是由不同的舊建筑改造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標準化。
第二種誤解是“標準的制定容易陷入程式,難有特色”。很多人認為標準化設計就代表所有的房間及家具、設備都是一模一樣的,根本沒有特色。
第三種誤解是“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只和建筑本身有關”。很多人對標準化設計的理解比較淺,認為僅用在建筑上以節省建造的錢,只和建筑本身有關。但其實建筑設計的標準化是要綜合考慮服務、運營和老人的身體條件、經濟條件、使用需求的標準化。
通過上部分對標準化的解讀可知,標準化是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的綜合體系,需對管理需求、運營需求、使用需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人體工學、品牌的效益等因素多方面的考量,才能綜合得到一個適合的標準化。
標準化應該如何落地
標準化不等于統一化,應靈活運用
標準化不等于統一化,應該更加靈活運用。其實達到滿足真正的使用需求的目的才是我們所說的精細的標準化。把能滿足使用需求的好的設計固定下來,這就是標準化設計。
比如《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中規定養老設施建筑走廊凈寬不應小于1.80m,有一些舊建筑可能滿足不了,這時候就沒有辦法了嗎?不一定。圖3是一個日本的例子,其走廊內徑寬不足1.80m,設計時將兩間居室入口處墻壁處理成推拉門,緊急情況下將推拉門全部打開,即可靈活利用居室入口完成擔架和輪椅回轉。
國外的經驗啟示建筑師在設計時不是只考慮滿足規范中的1.5米、1.8米,而是考慮怎樣達到滿足真正的使用需求的目的。為了實現這些目的,建筑師要想很多辦法,這些辦法歸納起來就是標準化設計。
標準應根據不同的產品線分別制定
不同客群的設計標準不同。
老人居室的標準化并非全設計成雙人間,老人個性化的要求是很不一樣的:有的老人生活品質要求較高,強調個性化,就需要單人間;有的老人護理需求較高,而四人間床位多可以提高護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就需要四人間。因此老人居室應根據不同的客群制定不同的標準。如圖4中的護理站,設置在兩個四人間的中間,夜間護理站只需配置一個護士就能兼管8張床,這是通過對人力、看護比的計算推倒出的一種設計,這就是設計師們應追求的標準化設計。
再以門為例來說明不同身體條件的老人設計標準也有不同。比如圖5(a)中是護理老人房間的門,門上設置了一個透明的觀察窗,方便護理員路過時能觀察老人在房間的情況。而圖5(b)中的門是自理老人房間的門,門上僅設一個貓眼,自理老人對私密性要求高,如果給自理老人設計帶觀察窗的門,老人會感覺自己每天都在被觀察,會住得不自在。
不同檔次的設計標準不同。
日本倍樂生公司將老人設施的系列產品分為高端、中端和平價等多種類型。對每種類型的系列產品,倍樂生公司都進行了標準化設計。以餐廳為例,圖6中的三種類型餐廳的檔次不同,家具、燈光、環境等設計標準也不同,但均滿足適老化需求。而圖7中的平價餐廳是同一檔次的,家具、燈光、環境等設計標準都相同,僅在色彩上有點不同。這樣同一類型的餐廳根據設施中老人的身體條件、經濟條件制定合適的標準,采用標準化設計就可以迅速復制,一年建造多少都沒有問題,既提高設計效率,又減少運營中的問題,不管是客戶還是運營者都非常歡迎這樣標準化設計的產品。
標準應綜合考慮建筑空間及運營服務需求
標準化應該綜合考慮建筑空間和運營服務的需求,這里也舉個例子來說明。許多建筑師在確定公共餐廳面積時這樣考慮:若養老設施中有100名老人,依據經驗值按人數的80%設計,設計成80人的餐廳,公共餐廳面積就計算出來了。但是實際上只是這樣計算餐廳面積過于簡單,還有很多運營服務的需求要考慮。比如,來餐廳就餐的老人在不同時段人數是不一樣的,而且節假日有家屬來看望老人,餐廳座位經常不夠用,這些情況應該怎么應對?因此,建筑師在設計餐廳時要了解餐廳到底是怎樣使用的,只有綜合考慮建筑空間和運營服務的需求才能做好設計。
圖8是我們在南方地區做的一個項目,在大餐廳中設置了靈活隔斷,夏天來餐廳就餐老人較少時,餐廳用隔斷分隔,以開放一半或者1/3的面積,這樣的設計在夏天可以幫助運營方節約空調成本。
標準化是細節化,運營服務的每個細節都想清楚,然后去思考建筑設計的標準化。比如完善餐廳的配套設計時要考慮怎樣滿足老人洗手、漱口、刷牙等細節需求?老人的輪椅是否允許進餐廳?輪椅不允許進餐廳時,餐廳門口是否留出輪椅、助行器等輔助器械的存放空間?老人中是否有少數民族?老人是不是需要吃素?這種有特殊餐飲需求的老人怎么安排位置?這些問題都需要落實到標準化設計當中。
如何結合建筑空間及運營服務需求做好標準化
廣泛調研深入了解老人生活及管理模式
上文提到的一些矛盾,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深入養老建筑進行調研,觀察老人的生活管理模式以發現其中的問題,最終在建筑設計時解決這些問題。
圖9是我們團隊在廣州某養老建筑蹲點調研觀察備餐流程時的情況:首先發現餐廳未設置備餐臺,布置了一個小矮桌盛飯,增加了護理員的彎腰負擔;其次發現從廚房配好餐的盤子里本來分開盛了三種菜,盛飯時三種菜全倒在一個飯碗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護理員認為老人吃飯時一個一個夾菜太麻煩,也有可能是盛菜的盤子是不銹鋼的,導致菜涼的快。但是對老人來說,原本三種菜現在全都倒在一起,咸淡味道都變了。這樣的做法忽視了老人的個性需求,對老人來說是非常沒有尊嚴的。建筑師可以考慮從建筑上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圖9中的餐廳從建筑硬件設施來說應有備餐臺,或者可以改用保溫效果好的碗碟等等。
因此,建筑師非常需要深入養老建筑調研,去發現在運營服務中出現的問題,去思考怎樣在設計上解決這些問題。方便護理員服務的同時,也使老人生活的更舒適。養老建筑標準化設計也就是在觀察他們的動作和需求之上,建筑師做出相應的細節設計,并把這些設計標準化,最終產品化。
標準化的建立來自對老人需求及運營服務的了解
目前我們正在做一些了解老人需求及運營服務的研究,其中包括向養老建筑的管理者們提出問題。設計師要把這些問題的答案整理好,把運營服務的需求搞清楚才能把設計做好。這個工作一直沒人做,所以我們特別希望做這樣的科研。比如對老人居室內家具配套我們要問需要多少家具?需要床頭柜、書桌、沙發嗎?要幾個椅子?對老人居室內電器配套我們要問需要洗衣機、冰箱、微波爐、電視機嗎?要大還是???只有把運營服務的需求弄清楚,建筑空間才能跟它配合好,才能建立標準化。
如果沒有弄清運營服務的需求,建筑空間就無法配合好,建筑完工后常常面臨改造的結果。比如一個項目在建筑設計時設定為集體洗衣,建筑師在每層配置一間洗衣房,還在地下室配置公共洗衣場所。后來實際運營中老人提出希望每間老人居室都配置小洗衣機,老人用自己的洗衣機感覺更加干凈放心。由于設計建筑時沒有預留上下水,后期運營想給老人房間配置小洗衣機就困難了,只好又鑿又改,加上下水??梢姡绻捌跊]有滿足運營服務的需求,后期改造是很難做的,特別是上下水這些問題。所以,希望建筑師在設計之初就和管理者、運營者充分溝通,了解運營服務的真正需求。
總結
標準化的制定、理解和實施都需要考慮很多綜合因素。標準化也不是統一的簡單規范,要事先做很多調研工作,深刻了解需求,然后把需求細致地標準化地做出來。標準化的制定是建立在深入了解需求的基礎上,一方面需要建筑師去養老建筑調研深入了解需求,另一方面養老建筑的管理者也要想清楚對建筑師的要求是什么,只有軟硬配合了才能真正把養老建筑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