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平滑如鏡的地面上反射出天空的美麗景色,還有一堆堆的白色小山,這是什么地方?白色的小山又是什么?
這里是著名的烏尤尼鹽沼,位于玻利維亞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鹽層覆蓋的荒原。那些白色的小山就是鹽堆成的哦,經過工人的加工處理后,就會變成我們平時吃的鹽啦!
小朋友,你們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其實,這只是鹽的一個方面,想知道更多關于鹽的故事嗎?和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鹽是什么
我們平時說的鹽,是大自然中一種天然的礦物結晶,主要由氯和鈉組成,所以也叫氯化鈉,用化學符號NaCl表示。鹽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廣泛。地下、陸地上、海里都有鹽的身影。美國科學家曾經在一塊鹽晶中發現存活了3萬年的細菌,這些細菌以鹽晶中的藻類遺骸(hái)為食。
鹽是最常用也最古老的調味料。因為含有鈉,鹽嘗起來是咸的,放進食物中可以提升鮮味。用鹽腌制食物,也是最古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之一。目前,全球每年要消耗約2.4億噸鹽。
大多數情況下,當光線照射到鹽的結晶上時,會被反射回來,大的鹽晶體會呈現出透明狀。而精鹽因為顆粒小,是很多晶體聚集在一起,可以反射各個方向的光線,所以看起來就像是一堆白色的粉末。
我們都需要鹽
鹽對我們的身體十分重要:它能調節人體內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控制肌肉收縮,參與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調節激素和細胞對氧氣的消耗,控制尿量的生成,還能維持機體內酸堿度的平衡和體液的正常循環。如果吃鹽過少,會使得體內的含鈉量過低,引發食欲不振,四肢無力,暈眩等現象;嚴重時還會出現厭食、嘔吐、視力模糊等癥狀。小朋友們在運動或者大量出汗后,要及時補充鹽分哦,比如喝一點兒含鹽分的飲料。動物也愛鹽
動物為了獲取身體需要的鹽分,紛紛各出奇招:大象會吃含鹽的巖石補充鹽分;意大利的山羊們站在距地面50米高、幾乎與地面垂直的水壩外壁上,舔食壩壁上結晶的鹽分;巴西的蝴蝶會吮吸烏龜的眼淚,因為眼淚里含有鹽分;猴子會幫同伴“梳毛”,從毛發上翻找汗液結晶,補充鹽分……
天海和鹽田
鹽從哪里來?海水是鹽的“故鄉”,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其中90%左右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全部提取出來平鋪在陸地上,陸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海水都蒸發干了,海底就會積上60米厚的鹽層。
很多沿海地區都有鹽田。鹽田也叫鹽場,是很淺的人工池塘,人們通過鹽田讓海水蒸發,只留下鹽分。由于鹽田主要依靠太陽來曬干海水,所以通常建造在有強烈日照的地區,以避免鹽田日曬不足或中途遭到雨水的破壞。
鹽田的結構
鹽田的布局基本上可分為蓄水區、蒸發區與結晶區三個部分。
采鹽工把海水引入蓄水區,然后讓它流到蒸發區。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日曬風吹,海水溫度不斷升高,慢慢蒸發,所含鹽分的濃度越來越高。當到達結晶區時,海水的含鹽量已經達到飽和,于是水早的鹽分慢慢結成晶體,成為海鹽。海鹽將被運到制鹽廠,進一步加工后成為食鹽。
各種各樣的采鹽方法
地下的鹽
在地下有很多鹽礦,這些鹽礦被開采出來,運送到地面上進行加工,這樣的鹽叫做巖鹽,也叫礦井鹽。
在波蘭,就有很多礦井,工人們下到礦井深處,開鑿含有鹽分的巖層。
真空蒸發法
有時候,人們不必親自下到地底,而是在地上打一個洞,一直通到鹽層,然后往洞里灌水,等巖層里的鹽溶解在水里,再把鹽水抽上來,放進真空密封的蒸發器里進行加工,讓水分蒸發掉,剩下的就是鹽分的結晶。這樣得到的鹽,也叫巖鹽。
采集鹽塊
在一些干旱地區,土地在陽光的照射下很容易干裂,含有鹽分的地下水滲透進巖石,等到水分完全蒸發以后,鹽分就留在了巖石里。工人們只要把地面的巖石層鑿開,就能采集到一片片的鹽塊。
植物里的鹽
在新幾內亞地區,人們把植物放進鹵水里浸泡,然后拿出來慢慢地用火燒,從里面提取出鹽灰,再把鹽灰搗碎之后,加工成一個個的鹽團。
鹽的各種用途
鹽可以用于烹飪食物、保存食物。面包師在做面包和奶酪的時候,也會放一點兒鹽。鹽能讓面包變得更好吃,也能讓奶酪變得味道更好,更有嚼頭。制陶工業中,工匠在陶瓷成形后,在器皿里灑一點鹽水,使得造出來的陶瓷表面更加光亮,不容易滲水。
除此之外,鹽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用途,比如在工業上可以用于制堿、鍋爐軟水、染料、肥皂及洗衣粉、飼料加工等。
鹽還是除雪的好助手。每年冬季,當雪下得太大,影響交通的時候,人們就會往路上撒鹽,讓雪快點兒融化。不過這些用于除雪的鹽是工業鹽,人如果吃了,會發生慢性中毒,嚴重的時候甚至會丟掉性命!小朋友如果看到堆在路邊成袋的類似鹽的物品,可千萬不要拿回家或者好奇去嘗哦!
“天空之鏡”烏尤尼鹽沼
烏尤尼鹽沼是最著名的鹽沼之一,每年冬季,它被雨水注瀛形成一個淺湖;而每年夏季,湖水干涸留下一層以鹽為主的礦物質硬殼。在雨后,湖面像鏡子一樣,反射著天空的景色,十分美麗,所以被稱為“天空之鏡”。
鹽的奇妙景觀
鹽不僅有很多重要的用途,而且非常美麗,許多鹽湖、鹽礦都成為了著名的旅游景點,吸引著無數游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舊金山的人造彩色鹽池
除了大自然的力量,人工形成的鹽池也同樣令人著迷。在美國舊金山灣有許多鹽池,如果乘坐飛機從上空經過,可以看到地面上的鹽池被分割成許多不規則的形狀,顏色絢爛,像是一幅幅畫作。這些顏色
為什么魚身上長有側線?
小朋友,你仔細觀察過魚的身體嗎?有沒有發現,在魚身體的兩側有“側線”的存在呢?這條線其實是由許多小孔排列而成的,小孔分布在一些鱗片上,小孔下面互相連通,形成長管,叫做側線管。
水流經過鱗片上的側線管孔,刺激側線管中的感覺細胞,可以產生興奮。這種興奮經由神經傳遞給魚的大腦,就產生了水流的感覺。魚類通過側線可以感覺水速的變化,發現水中的情況,靈活地捕捉獵物和躲避天敵與暗礁。要是沒有側線,魚甚至沒辦法在水里生存呢!
屋頂上的雪為什么融化得比地上慢?
下雪以后,屋頂和地面上都積滿了白雪,到處白茫茫一片。如果雪停了,太陽出來了,雪就會慢慢開始融化。小朋友,你知道是屋頂上的雪融化得快,還是地上的雪融化得快嗎?也許你會覺得,屋頂離太陽比較近,獲得的熱量多,所以會融化得快?其實答案正好相反,屋頂上的雪反而融化得比較慢哦!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這和獲得熱量的多少有關。我們都知道,太陽光落到地上,會帶來熱量。而同時,地球表面也會放射出輻射,也就是地表輻射,也會發出熱量。距離地面越近,獲得地表輻射的熱量就越多,落在地面上的雪最先接收到熱量,就融化得比較快。
那屋頂上的雪呢?它離地面相對較遠,從地表輻射獲得的熱量較少,主要的熱量來源是太陽。但是白雪會將太陽輻射帶來的熱量大部分反射回去,這樣一來,屋頂上的雪獲得的熱量比地上的雪獲得的熱量少,所以融化得慢一些。
為什么吸塵器可以吸走灰塵?
現在,吸塵器進入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打掃衛生的好幫手。它能吸走縫隙中及地毯上不易清除的灰塵和雜物,使用方便、衛生,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干凈,從而深受歡迎。那么,吸塵器是怎么工作的呢?
吸塵器主要由起塵、吸塵、濾塵三部分組成。吸塵器能除塵,主要在于它的“頭部”裝有一個電動抽風機。抽風機的轉軸上有風葉輪,通電后,抽風機會飛快地旋轉,產生極強的吸力和壓力。在吸力和壓力的作用下,吸塵器內的空氣被快速排出,而前端吸塵部分則不斷地補充風機中的空氣,使吸塵器內部產生真空,通過內外的氣壓差形成氣流,將含灰塵的空氣吸入吸塵器內部的濾塵袋,空氣經過濾片凈化后,再由機體尾部排出,從而起到凈化空氣,吸除雜物的作用。
為什么自行車比賽選手要走“之”字形路線?
當自行車選手在盤山路上進行比賽時,他們一般是走“之”字形路線,曲折地盤旋前進。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無論走路、騎自行車或是汽車、火車,從低處向高處攀爬時,都會比在平地上吃力,如果山坡太過陡峭,很難直線爬上去,如果能減小坡度,就會省力得多。所以人們想出了用“之”字形路線前進的方法,這樣一來,前進時的距離延長,坡度減小,就更適合上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