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升高不用慌 城市整體浮水上
如果海平面按照目前的速度持續上升,許多陸地將會被淹沒,法屬玻利尼西亞就面臨著可能會失去三分之二陸地的危險。最近,該市政府決定要與位于美國舊金山的公司“海洋家園研究院”合作,從2019年開始在南太平洋打造世界首個漂浮城市,讓市民們都搬到浮城上居住。根據海洋家園的執行總監倫道夫·亨肯介紹,這個項目不僅可以讓那些家園即將被淹沒的人們獲得新的居所,同時也可以打造一種獨特的旅游體驗,借以提振當地的經濟。該公司表示,法屬波利尼西亞相對平靜,淺水區非常適合建造永久性的漂浮棲息地。他們打算從小做起,然后逐漸擴大漂浮城市的規模。 (編譯自“科學前哨戰”網站)
電池內嵌“滅火器” 短路起火瞬間熄
鋰電池具有重量輕、效率高等特點,用途廣泛,筆記本電腦、手機等便攜移動設備上都有它的身影。但它也存在不穩定的因素,因短路其內部可燃液體起火的事故也是時有曝出。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就研制出了一種解決辦法,將阻燃劑封裝在一個薄薄的聚合物膠囊中,與電解質分開。當電池過熱時,膠囊外殼就會迅速融化,里面的阻燃劑被釋放到電解質中,從而起到滅火器的作用,這一過程不到半秒鐘。專家表示,這種裝置如真能在實踐中滅火的話,其將會促進電動汽車和飛機裝備的發展。人們更關心的是阻燃膠囊的持久性問題。通過實驗,在鋰電池放電360次時,會有少量的阻燃劑滲出而影響導電性,因此還需進一步改進完善。 (編譯自“新科學人”網站)
人為誘導細胞轉化 損傷皮膚痊愈無疤
皮膚因損傷而落下的疤痕是很多人都想去除的,近日,科研人員找到了能讓新傷口愈合如初,用再生的皮膚來替代疤痕組織的方法,這在以前哺乳動物的身上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一位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皮膚學系的研究人員表示,這其中的秘密就是讓毛囊再生,進而促使脂肪再生,因為在疤痕組織中幾乎全是肌成纖維細胞(myofibroblasts),不含任何脂肪細胞或毛囊。通過實驗,研究人員在疤痕組織上誘導毛囊生出,然后其會釋放一種名為骨形態發生蛋白(BMP)的信號蛋白,一旦其形成就會將肌成纖維細胞變為脂肪細胞,讓再生皮膚與先前的皮膚沒有區別。這項研究目前還處于實驗室人體皮膚樣本階段。
(編譯自“科學前哨戰”網站)
普通紙張稍處理 用光打印更便宜
近日,由美國和中國的科學家們組成的研究團隊研制出了能用光在紙上進行打印的新方法,相較傳統的油墨打印更省錢、更便捷。新發明其實是一種可應用于普通紙張的特殊納米粒子涂層,當受到紫外線照射時它就會改變顏色,而當涂層加熱至120攝氏度時其顏色又會反轉,可允許重寫80次,極大節省了油墨和紙張的成本,同時也減輕了環保的壓力。這種涂層由兩種納米粒子組成:普魯士藍和二氧化鈦,在普通狀態下為藍色,當紫外線照射時,二氧化鈦粒子被激活并釋放電子,使普魯士藍變為無色,也就相當于“打印”的本質是頁面的空白部分。打印效果可以保持5天,之后顏色就會慢慢變藍,加熱則會使進程加快。 (編譯自“科學前哨戰”網站)
冰島“聰明人”比例變小 或因“教育基因”逐漸減少
在冰島,一項關于遺傳基因方面的研究顯示,“受教育基因”在基因庫中影響著人類的智力水平,而攜帶這種基因的人其后代一般不會太多,換句話說,“最聰明的人”對冰島基因庫的貢獻在逐漸減少。研究人員對1910年至1990年在冰島出生的129808個人進行基因測序,并將其與他們的受教育水平相比較,進行“多基因評分”,同時比照生育率和出生年份,發現帶有更高受教育基因傾向的人相比而言會有更少的后代,從生物學上講這種基因也會影響人們的生育能力。專家表示,盡管這種自然的負面選擇存在,但人們也不必擔心,因為人們持續改善的社會教育水平會部分抵消這種選擇所帶來的影響。
(編譯自“科學前哨戰”網站)
虛擬技術讓“魂”不附體 生幻覺為治心理焦慮
消除恐懼最好的辦法往往就是直面恐懼。來自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用沉浸式的虛擬現實技術,讓人們體會“魂”不附體的感覺,以消除他們對死亡的焦慮。研究團隊為一些女性佩戴上虛擬頭盔、運動追蹤器等設備,通過它們志愿者可以看到立體的模擬環境和自己的身體模型。志愿者在觀察自己的虛擬身體運動過程中,其身體歸屬感的幻像也不斷加強,再通過設備的外部刺激,志愿者完全進入數字環境中,觀察視角也從身體移出飄向天花板。隨后的跟蹤報告發現,被測試者對于死亡的恐懼度明顯降低。當然,這項研究還需要進一步補充,因為實驗樣本僅為女性且數量也不大,但它為用虛擬現實治療抽象恐懼開辟了一條新路。 (編譯自“科學前哨戰”網站)
聽力不好做何解 或許血液缺少鐵
人的聽力損失可能由很多原因造成,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聽力損失也可能與缺鐵性貧血有關。研究人員觀察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赫希市超過30萬成年人的醫療數據,發現在混合性聽力損失患者中,有缺鐵性貧血的人比沒有缺鐵性貧血的人數要高出2.4倍。而在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患者中,前者要比后者高出1.8倍。早前的一些研究也提到了其中的某些潛在原因,缺鐵性貧血與某些血液疾病有關,而這些疾病會對耳內脆弱的血管造成傷害,從而導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研究人員也指出,該研究還存在局限性,如沒能考量吸煙、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的影響。
(編譯自Live Science網站)
原材料內部重組換新顏 變形態質量超輕比鋼堅
石墨烯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材料,它是由碳原子薄層構成的,具有獨特的電學性質和極為堅韌的強度,但遺憾的是這些特性很難轉化于三維形狀的物體上。雖然科學家也曾做過在三維空間提高石墨烯強度的試驗,但效果甚微。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就從其原子層面的結構出發,通過數學模型的計算和精確的熱、壓實驗,得到了一個彎曲的且相當復雜的結構“gyroids”,它的密度跟最輕的塑料袋一樣但卻比鋼還要堅硬,而傳統的制造手段是根本無法完成的。研究人員表示,它的硬度就來自其巨大的表面積和體積之比。目前,大規模生產這種材料的條件還不具備,但它在未來多種行業的應用還是相當看好的。 (編譯自Live Science網站)
摩天大樓充滿超前設計 富有動感還會凈化空氣
2062年的摩天大樓將是什么樣的呢?美國紐約材料科學公司Arconic就將眼光盯在45年以后,愿景是設計出能夠清潔周圍空氣,高達4.8公里的環保型摩天大樓。該公司的首席專家表示,這一生態工程的特別之處就是大廈外層的功能涂層,它不但具有美學效果,而且借助于光和水蒸氣,涂層中的化學物質與它們發生反應并產生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可以吸附空氣中的污染物,幫助分解建筑物周圍的灰塵和污垢,達到凈化周圍空氣和自潔的目的。該公司的另一項創新是名為Bloomframe的窗戶設計,它可以在一分鐘內將機械窗變成一個全玻璃陽臺。他們的理念是與其在窗戶的制造材料上加大投入,還不如花錢打造靈活的部件,這樣整個建筑就更像是一個動態的巨人。 (編譯自“科學前哨戰”網站)
科學研究人體步態 機器腳踝值得期待
人體的構造相當科學、高效,我們移動時的擺臂、節奏、步長等都是為了讓我們在消耗最少能量的情況下達到最大的行走里程。而科學家們也在研究人體行走的奧秘,并且利用機器人技術來幫助那些行動不便的人走起路來更省勁。來自哈佛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助力的關鍵就是機器腳踝,它的創新點在于利用外部裝置直接將力作用于踝關節,看上去類似于一個高科技的護膝。通過對健康人員佩戴機器腳踝在跑步機上的運動測試觀察,研究人員發現它可以驅使佩戴者向前,形成自然的行走步態,同時還輔助了髖關節的運動,節省23%的體能消耗。這一發明對于那些行走起來十分耗費體力的病患而言,無疑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編譯自Gizmodo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