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成++楊怡++潘娜++王媛媛++馬寧

摘 要:目前濱海調控系統使用的是國電南瑞公司研發的OPEN3000系統,對系統內交流線段模型的處理方法是配置成虛擬T接站,以方便模型修改與新增T接線路。但隨著此套調控系統的更新換代,新建D5000系統中會有大量PAS(高級應用)功能要求嚴格地使用真實模型數據,所以現在數據庫中配置成虛擬T接站的模型必須進行修改。針對虛擬T接站模型的修改問題,該文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分析,并根據濱海公司新建D5000調控系統的現狀,提出了完善的修改辦法。
關鍵詞:PAS 虛擬T接站 廠站模型 交流線段表
中圖分類號:TM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c)-0021-03
隨著,電力系統的自動化技術迅速發展,自動化主站端的功能要求越來越高。濱海調控中心開始對現有的OPEN3000系統已經投入運行9年時間,其功能性已經不能滿足對電網調度及監控越來越高的要求,必須對其進行升級換代。新建D5000系統為了更好地完成調控運行的任務,新增了PAS(高級應用)功能。隨著新增功能的加入,新系統的功能性已經可以滿足對電網調度及監控的基本要求,但原有的數據庫模型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PAS應用模型中發現的問題
目前,在濱海調度控制系統的模型中,所有廠站間的連接都是接到虛擬T接站,而并非使用交流線段連接,也就是現在模型中是A→T、B→T,而實際一次設備是A→B。建立這種模型,是為了解決OPEN3000系統中普通交流線段模型不能在保留歷史數據的基礎上修改交流線段參數,增加T接線路的問題。雖然此模型與實際線路不符,但并未對系統正常運行產生影響。然而在新建D5000系統中包含PAS應用,需要進行狀態估計、潮流計算等對模型精確度要求較高的運算。這樣原來的虛擬T接站模型就會對PAS應用中的計算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由于T接站并非真實存在,在進行PAS參數錄入時,許多T接數據都不能進行正確錄入,系統建立模型也會和實際線路有很大的出入,這樣會導致PAS應用中的狀態估計和潮流計算產生很大的誤差。
2 對于虛擬T接站問題的解決辦法
對于虛擬T接站的問題,我們設想了很多的解決辦法,最終從各種方法中選出一種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在SCADA應用的設備類表中,找到交流線段表,交流線段表中原有A→T、B→T兩條交流線段,在此基礎上新建立一條交流線段A→B(new)。
在SCADA應用的設備類表中,找到交流線段端點表,交流線段端點表中應該包含以下6個端點,A→T交流線段中的A和T端點,B→T交流線段中的B和T端點,A→B(new)交流線段中的A和B端點,首先把A和B端點中線段ID這個域修改為A→B(new),再把其余4個交流線段端點刪除。
再回到交流線段表中,把原有A→T、B→T兩條交流線段刪除。
以上的修改方法,具有以下幾個優點:首先,新觸發出來的交流線段端點均被刪除,所以數據庫和模型中不會出現無效的遙測。其次,把原來交流線段端點的線段ID手動關聯為新的交流線段,這樣交流線段端點的標識ID就不會變化,其觸發的遙測等信息都不會改變,與其關聯的計算量和歷史數據也不會發生變化。這些優點可以保證模型修改前后的一致性,對整個調度控制系統的運行沒有影響。所以我們選用此種方法對虛擬T接站的模型進行修改。
3 實際應用中遇到的問題及改進辦法
我們使用上面提出的方法進行虛擬T接站的模型修改工作,但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
該方法的步驟繁瑣,對于濱海調度控制系統的模型庫來說,需要修改300多條線路,修改數據庫中的記錄3 000余條,其工作量過大,會拖慢濱海D5000系統的驗收進度。
線路ID的名稱需要作出改變,這樣就會影響數據庫中線路的檢索功能。此方法把數據庫中交流線段端點表里的線段ID名稱進行了修改,在原有的線路ID基礎上加了new的后綴,雖然改動并不大,但是造成了數據庫中線路ID域有兩種命名規則,對此域進行檢索時會造成一定困難。
針對以上兩點問題,我們對虛擬T接站模型修改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得出了下面這種改進型方法,其具體內容如下。
首先,利用達夢數據庫提供的軟件,把數據庫中交流線段表觸發交流線段端點的功能關閉。當完成全部虛擬T接站模型修改后,再把此功能打開。
在SCADA應用的設備類表中,找到交流線段表,交流線段表中原有A→T、B→T兩條交流線段,把其中的A→T這條交流線段中的二端廠站ID改為B,再把B→T這條交流線段的記錄刪除。
在SCADA應用的設備類表中,找到交流線段端點表,交流線段端點表中應該包含以下4個端點,A→T交流線段中的A和T端點,B→T交流線段中的B和T端點,首先把B端點中線段ID這個域修改為A→B,再把T和T這兩個交流線段端點刪除。
這個改進方法具有如下的優點:按照此改進方法,僅需要對數據庫中的記錄改動1 200余條,大大減少了工作量。而且此種方法修改后的線路ID名稱和原來保持一致,不會對數據庫檢索造成影響。
4 結果測試
為了驗證對虛擬T接站的模型進行修改的方法,對整個數據庫甚至是整個調控系統軟件有沒有影響,筆者做了如下測試。
(1)交流線段端點表中的標識ID檢測。更改完數據庫中的記錄以后,需要檢查A、B端點更改前后的標識ID,其不應發生變化。如圖1所示。
(2)觸發遙測檢測。對數據庫中修改記錄的觸發遙測進行觀察,并調出此遙測值的今日曲線,觀察修改記錄前的歷史數據否存在。結果如圖2所示,可以看到筆者修改數據庫的時間為14:54,而修改前后的數據可以保持連貫性。
(3)計算量檢測。在數據庫中有許多計算公式,計算公式中可能會用到我們需要修改的觸發遙測數據,這樣就需要檢查計算公式中的計算量會不會發生變化。為了測試計算值,筆者在計算點表中新建了一條記錄,并針對此計算點定義了一條公式,如圖3所示。
(4)查看此公式計算出的值在進行虛擬T接站模型修改后有無變化、是否連續,就能確定計算量是否發生變化。檢測結果如圖4所示。
(5)新建T接站測試。在原來的OPEN3000調控系統中,之所以建立虛擬T接站模型,是因為普通交流線段模型不能在保留歷史數據的基礎上增加T接線路。而進行虛擬T接站模型修改后,D5000系統的交流線段模型增加T接線路時,保證歷史數據的連貫性就成了必要條件。筆者按照如下的方法進行了測試。
①在SCADA應用的設備類表中,找到交流線段表,交流線段表中原有A→B一條交流線段,新增A→T、B→T、C→T三條交流線段。
②在SCADA應用的設備類表中,找到交流線段端點表,交流線段端點表中應該包含以下4個端點:A→B交流線段中的A和B端點,A→T交流線段中的A端點,B→T交流線段中的B端點。首先把A端點中線段ID這個域修改為A→T,B端點中線段ID這個域修改為B→T,再把A和B這兩個交流線段端點刪除。
③在SCADA應用的設備類表中,找到交流線段表中原有A→B,再把這條交流線段記錄刪。
經過測試A、B兩個交流線段端點觸發出的遙測量,與其相關的計算量等歷史數據均可保持連貫性。
5 結語
在新建設的D5000調控系統中,PAS應用模型是否詳實準確的問題十分重要,模型的優劣直接關系到PAS計算的結果是否能夠反映電網的實際運行情況。筆者在這次D5000調控系統的驗收中,遇到了虛擬T接站的模型修改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些修改方法,并且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以后進一步的使用與工作中,筆者會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方法,希望能夠更加完善地解決此類問題。
參考文獻
[1] 曹茂昇,高伏英.電網調度自動化主站維護[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
[2] 于爾鏗.能量管理系統(EMS)[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3] 張永健.電網監控與調度自動化[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4] 唐建輝.電力系統自動裝置[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