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的大舞臺,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境遇,關鍵在于如何把握。下面,請看來自山東陽信縣河流鎮中學某班同學的精彩辯論。
正方所持觀點:順境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能更好地促進人的成長。
反方所持觀點:逆境可以激發潛能,更有利于人的成長。
正方(韓志磊):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方認為,順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促進作用,相反,逆境卻能消耗人的精神,磨損人的意志。特別是現代社會,優越的家庭環境,良好的教育設施,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同學們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物質保障。如果我們今天仍然坐在父輩、祖輩當年的教室里學習文化知識,如何跟得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呢?不用說思想的進步,單是身體素質,就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吧。
古人早就說過:“鳥隨鸞鳳騰飛遠,人伴賢良品自高。”這“隨鸞鳳”“伴賢良”就是成長中的順境。曹雪芹之所以能寫出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紅樓夢》,就因為其祖父曾是江寧織造,他家曾經家財萬貫,這為他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所以我方認為,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長。
反方(劉帥):我方認為,逆境可以促進人的成長。首先,人在逆境中往往會比在順境中擁有更多的人生體驗。如著名作曲家貝多芬由于家境貧寒未能上大學,十七歲時患了傷寒和天花病,二十六歲時不幸失去了聽覺,在愛情上也屢屢受挫。在這種情況下,貝多芬發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與命運的頑強搏斗中,他的生命之火燃燒得越來越旺。逆境非但沒有嚇倒他,反而成了他獲得強大生命力的磁場。其次,逆境可以增強一個人的意志力。俗話說得好:“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講的不就是逆境的巨大作用嗎?
正方(董夢璇):那么請問對方辯友,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和坐在狹小黑暗的教室里學習,哪個效果更好呢?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只有一支粉筆的教學條件,哪個更有利于大家的成才呢?不知道同學們這兩天看《小別離》了沒有,現在的家長都在為自己的孩子買鋼琴、擇名校,國家也為學校配備了各種先進的教學設備,不就是為了大家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嗎?如果像對方辯友所說的那樣,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長,國家和家長何必花費這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呢?很明顯,對方辯友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長只是個例,并不能代表普遍的真理。
反方(付曉曉):對方辯友說逆境成才只是個例,那么,請允許我方來說明逆境成才的人是多還是少。孔子不得重用,只得率弟子周游列國作《春秋》;屈原被流放著《離騷》;左丘明失明寫《國語》;司馬遷受宮刑發憤著成《史記》……況且,剛才對方辯友提到了曹雪芹,感謝你們替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逆境成才的例證。實際上,《紅樓夢》是在曹家窮困潦倒,曹雪芹嘗遍了人間辛酸后才寫成的,正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把辛酸淚”不正是促使他逆境成才的條件嗎?
正方(凌蕾):對方辯友已經犯了邏輯錯誤,我們討論的是“成長”,而不是“成才”,“成長”的意思指生長而成熟,也指向成熟的階段發展。人的成長是指一個人在長大的過程中變得成熟,變成一個有責任感的社會人。成長包括成才,但不僅僅指成才。你們在偷換概念。我在此重申一下我方的觀點,什么是順境?順境就是有利于人發展的條件,包括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如果沒有良好的成長環境,是很難保證人的健康成長的。
請問對方辯友,是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人發展好呢?還是津巴布韋、索馬里等國家的人發展好呢?顯而易見,那些提供了良好環境的國家的人們更容易成長且成才,這就是順境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主持人:雙方同學都已發表了自己精彩的見解。下面請辯論雙方進行總結陳詞。
正方一辯:順境對人的成長有利。首先,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不斷地追求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我們才會不斷地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改善人才培養機制。其次,順境有利于個人的成才和發展。在優越的條件下,我們可以有健康合理的飲食,擁有健康的體魄。身處順境,我們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武裝自己,讓我們找到成功的信心,同時擁有健康的心理機能,樂觀面對困難,積極迎接挑戰!
反方一辯:“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儒學大家孟子早就為我們作了總結。雨果也說過:“人在逆境里比在順境里更能堅強不屈。遭厄運時比交好運時更容易保全身心。”疾風知勁草,困難嚇不倒英雄,逆境才顯本色。
主持人:聽了大家的辯論后我受益匪淺,我也來說說自己的看法。我們的成長環境越好,對我們的成長就越有促進作用,但逆境在人的成長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有人說,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營養,逆境則是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的絆腳石,只要努力跳過這些絆腳石,我們的能力才會得以提升。關鍵在于,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怎么來看待和利用順境和逆境。這里,我希望大家在順境中莫懈怠,在逆境中不消沉,每個人都能快樂健康地成長,擁有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