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最缺的人才該如何培養?
本刊記者薛士然
集成電路是國家工業的“糧食”,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臟”,是國家安全的保障,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目前,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的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石油。石油依賴進口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然而集成電路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只要抓住發展時機,扭轉現在的局面還是可以實現的。雖然我國喊了好多年“缺芯之痛”,但并不意味著就在被動接受這種局面。
當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最缺的是人才。目前我國集成電路從業人員總數不足30萬,到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缺口預計將達到70萬,所有半導體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ICisC)于2016年成立,服務中心立足南京江北新區,力圖打造包括芯片設計、晶圓制造、芯片封裝、成品測試、終端制造各個環節在內的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為集成電路企業提供專業的服務,包括挖掘先進技術、對接成果轉化、促進創新創業、組織技術推廣等。
近日,由南京市江北新區管委會主辦、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ICisC)、南京軟件園承辦的“2017中國集成電路人才發展論壇”在南京召開,希望實現將南京江北新區建設成為中國芯片新高地的美好愿景。
在此次論壇上,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在開幕式上表示,自南京江北新區成立至今,吸引了很多國內外知名的集成電路企業落戶。羅書記指出,集成電路產業不僅是技術集中的產業,也是人才集中的產業。為此,江北新區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建設南京江北新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支持全國集成電路相關賽事在江北新區舉行;聯合多院校舉行集成電路論壇,推動產業的發展和研究工作;更好地發揮企業和高等院校的聯動效應,切實解決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問題等。
南京江北新區ICisC專家委員會顧問、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嚴曉浪在《融合育人與協同創新是新工科的特征》的演講中,著重強調要發揮示范性電子學院的作用。
嚴院長指出,當前在教育界也掀起了一波發展“新工科”的浪潮,在當前發展形勢下,高校應該培養具備更高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學校和企業都應該制定相應的發展政策,學校要鼓勵教師到企業中去歷練,企業要鼓勵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到學校來溝通交流,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產學研相結合。
臺積電總部人力資源副處長賴添華在《Build A Value-based High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的演講中表示,集成電路產業是資金密集產業,也是人才密集產業,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賴添華指出,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利用人才能夠創造出怎樣的產出,是企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為此,臺積電一直致力于以企業的核心價值為基礎,培養集成電路行業人才,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快速發展。
艾新工商學院院長謝志峰博士,圍繞著“工業4.0時代,集成電路管理人才的需求與發展方向”發表了見解。他表示:隨著工業4.0的深入發展,企業員工所接觸的工作內容與以前有所不同。之前,員工只需要接觸與自身有關的工作,但是現在則需要更多地進行跨部門、跨技術甚至是跨行業的接觸與了解。
謝博士還引用了NXP執行副總裁的一句話:“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擁有很多天才的工程師,但是中國還缺少具有優異技能和能力的管理者。”在此情況之下,工業4.0時代IC管理人才也呈現出不一樣的要求,在職學習能力、資源整合能力、適應變化的能力都成為如今管理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集成電路處副處長徐珂,分析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發展狀況。他認為,人才是集成電路產業的第一資源,也是制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關鍵瓶頸。
按照《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的總結,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現狀有四大關鍵詞:一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呈“一軸一帶”分布,東起上海、西至成都、重慶的“沿江分布軸”和北起大連,南至珠江三角洲的“沿海分布帶”;二是我國集成電路人才“缺乏”,產業人才的供給與產業發展的增速不匹配,依托高校培養IC人才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要求;三是重點關注集成電路人才“供給側改革”,面對新時期產業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關注人才供給側,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注重高端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培養工作;四是“產學研”融合培養,產學研深度融合,共同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儲備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