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什么時候該切入一個行業
◎羅振宇

前不久,有兩個不同的項目來找我。第一個項目是明星轉電商的。那個公司是一個明星經紀公司,說自己可以在社交網絡上,比如微博、微信上讓明星來推銷商品。第二個項目是一個網紅經紀公司的,它可以組織一批網紅到社交平臺上做電商,賣東西。那么我更愿意投資哪一個呢?從表面上看,明星的經紀公司擁有的粉絲量更高,網紅即便再紅,在這一點上也不能跟明星相比。
但最后我投資了網紅經紀公司,原因有兩個:
第一,明星愿不愿意天天吆喝賣東西?肯定不愿意。對于明星來說,他們有更簡單的賺錢方式,比如廣告代言。
第二,明星之所以成為明星,就得一定程度上跟一般人不一樣。正是因為不一樣,他們才能獲得超高的收益。讓他們天天賣東西,他們會覺得掉價,所以很難完成預定的銷售量。
為什么我愿意投資網紅經紀公司呢?我們要重新理解大家對網紅的看法。對于網紅,有一個說法叫“15度美女”。明星是我們要抬起頭45度角仰望的那個人,而網紅則是我們稍稍抬頭,只需要抬起15度就能看見的那個姑娘。她素顏的時候跟我們沒有什么不一樣,化好妝則跟我們有些不同。我們有點羨慕她的生活,所以她給我們推薦一樣東西時,我們會想:是不是用了這款唇膏或者穿上這件衣服之后,就會跟她一樣了?
對我們推薦一樣東西時,那個15度美女比45度的明星更有說服力。所以無論是從數字還是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我都更愿意去投資那個網紅轉電商的平臺。
當了投資人之后,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有人會問:“你現在做互聯網投資,當然會為互聯網證明、洗白,互聯網上難道沒有low的內容嗎?”
當然有,比如互聯網降低了出版的門檻,原來需要專業編輯、書號或刊號、執照才能夠出版,現在每一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成為一家自媒體。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內容跟原來的內容相比較,質量自然不能齊平。但是我們得理解,不僅僅是在中國,不僅僅是在互聯網上,在以往所有的合法媒介上, low的內容都會占據相當大的比例,這背后可能跟一部分人性有關。
舉一個例子。2007年,我在香港待了一個月,做“香港回歸十周年”的報道。當時我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在香港的地鐵上,很少有人會拿著《蘋果日報》看,盡管《蘋果日報》 在香港當時的付費報紙中銷量是最高的。這是為什么?因為《蘋果日報》的定位。《蘋果日報》上面基本都是八卦新聞,其中還有一些少兒不宜的內容。當時它有兩個副刊專門發布色情內容,還有一大塊版面是談馬經的。雖然很多人愿意看,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在地鐵上向眾人昭示:我就是那個看《蘋果日報》的人。
移動閱讀讓閱讀變成了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即便我們在公共場合閱讀,別人也未必知道我們在看什么。這時候,人們可能更傾向于閱讀自己喜歡看的東西。特別是現在移動互聯網的內容傳播方式又發生了一次變革,出現了一個大數據驅動的推薦方式,比如今日頭條,我們點擊過什么,更多相似的內容就會自動推薦給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部分low的內容很容易跑到置頂的位置上來,這是很難改變的現實。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所有出版內容都是受管控的,我們只能在一些很偏僻的地攤上才能買到一些所謂的“廁所雜志”。為什么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也沒有被教育得只看國家認為好的那一部分內容呢?
現在,我發現很多內容創業者的想法跟我以前一樣,一說到互聯網就會感嘆:“這屆網民不行,你們手握資本的人就是一堆助推泡沫的騙子。”而不是像我現在這樣,如果我發現一個地方有流量但是內容不行,會特別興奮——這正是它創業和拿到更多流量的機會啊。這個時候不切進去,什么時候切進去呢?
(摘自《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