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紅艷
2016年5月1日,中國營業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增值稅實現了對貨物和服務的全覆蓋。毋庸置疑“營改增”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必將是全面和深遠的。本文主要分析“營改增”的實施對我國地方財政收支以及地方稅體系產生的影響,并從國家層面及地方層面提出針對性建議,以便發揮財稅改革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巨大作用。
營改增地方財政對策
一、全面推行營業稅改增值稅對地方財政的影響
1.地方財政收入減少
“營改增”在給企業減負的同時無疑也對地方財政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稅改之后使得原本屬于地方財政收入的營業稅轉變為了中央和地方共享稅。同時,在稅改過程中,大部分地方政府對于稅負增加的企業采取由地方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給予財政補貼的做法,加重了地方財政的負擔。
2.地方財政喪失主體稅種
從稅種劃分的角度來看,增值稅屬于中央與地方共享稅,而營業稅屬于地方稅。這一稅改使得地方財政喪去了主體稅種,很大一部分的地方稅收流入了中央財政。“營改增”之后,地方財政的絕大部分歸屬于中央財政,使得喪失了營業稅的地方財政收入銳減。
3.加大地區間的發展差距
發達地區的服務業往往發展的比較迅速,即使在近階段地方財政減收程度較大的情況下,由于發達地區具有較強的財政承擔補貼能力和服務業發展潛力,使得其仍可成為未來服務行業的提供者和產生增值稅銷項額的一方。而不發達的地區承擔財政減收的能力相對較弱,稅改之后也很難再通過服務業發展來增加稅收收入彌補財政虧損,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所要承擔的壓力也變得更重,這對本已陷入困境的地方財政無疑是雪上加霜。
二、應對全面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措施
1.國家層面
(1)實行臨時性的過渡方案
為了有利于“營改增”試點的順利推行,試點方案保持現行財政體制不變,規定原歸屬試點地區的營業稅收入改征增值稅后仍歸屬試點地區。上述保持中央與地方政府利益不變的做法回避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關系方面調整的困難,有利于改革的平穩推行。
(2)調整中央地方對增值稅的分享比例
一是對增值稅的分享比例進行調整,即在原來中央地方 75:25分成基礎上,下調中央的分享比例例,上調地方的分享比例。二是綜合調整相關稅種的收入歸屬和分享比例。三是改革其他稅種并進行綜合調整。例如,消費稅、資源稅、房產稅等都有改革的空間和增收的潛力。
(3)國家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
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為主旨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彌補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地方政府利益受損的另一種有效途徑。
2.地方政府層面
(1)正確認識“營改增”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
“營改增”在短期內造成地方財政減收和支出壓力的結果是明確的,但其對于地方財政的影響還需要從長期發展角度進行認識。首先,實施結構性減稅,進行宏觀稅負的結構性轉換是未來我國稅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營改增”的減稅效應可以為其他稅種的增稅提供空間,即在降低一般性稅種的稅收負擔的同時,在環境稅、資源稅等綠色稅種上進行增稅,地方財政也將能夠從這些稅種上增加收入來彌補“營改增”的減收。其次,“營改增”在完善稅制、減輕企業稅負、消除重復征稅、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和三次產業融合等方面發揮積極效應,又是涵養稅源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可為未來的財政收入增長奠定基礎。這不僅能夠彌補“營改增”短期結構性減稅的財政損失,長期則是對我國稅收產生正增長效應。
(2)加快地方稅體系的構建步伐
地方主體稅種應具備的條件:稅基堅實,財源豐富;增長潛力大,能夠保證地方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稅目調節目標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便于管理。省級政府可以選擇將消費稅作為主體稅種,在省與省之間消費稅的稅負差異不大,不容易形成稅負轉嫁,稅基流動性不大,比較穩定;縣級政府可以考慮將房產稅作為主體稅種,房產稅具有不可流動性,便于征管。在眾多學者的眼中,財產稅具有廣泛性、區域性和穩定性等特性,所以可以考慮將財產稅等建設成地方主體稅種,而作為財產稅的重中之重的房產稅具有獨特的優勢,使其成為地方稅主體稅種的改革也是我國進行財稅改革的所要考慮的一方面。由于我國資源分布不均,在重要資源開發的地區,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環境稅體系,既有利于地方確保稅收收入,也有利于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在適當情況下,對于遺產稅以及贈與稅來說,也是稅種建設過程可以考慮的方式。
(3)吸引相關行業的投資,大力發展服務業
加快推進商貿服務、餐飲娛樂等傳統服務業上檔升級,實現傳統服務業的高端化、高質化;加快構筑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加大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設,加速聚集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房地產業、文化旅游、企業總部、會展中心等現代服務業,迅速膨脹服務業總量;積極培育社區服務、養老服務、電子信息、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努力打造服務業發展新高地。欠發達地區要利用各地資源、政策、環境和地域等特有優勢,優先發展與地方稅收關聯度高、貢獻大、見效快的企業。如優先發展金融服務業,招商政策可以根據招商對象實行差別化管理,積極引進各大銀行、保險、信托和基金等到本地辦理分支機構。還可以考慮優先發展跟營改增相關的通訊服務、物流、電子商務等行業。
三、結語
營改增的減稅效應及對地方財政收入的沖擊只是暫時的,從長期發展角度看,進行宏觀稅負的結構性減稅,是未來我國稅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可為未來的財政收入增長奠定基礎。營改增改革對我國稅制改革的影響不亞于1994年分稅制改革,必須全盤規劃。
參考文獻:
[1]崔丹,劉明慧.“營改增”稅制下的財政收入重新配置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4(1).
[2]何代欣.結構性減稅的運行情況分析及對策研究[J].稅收經濟研究, 2013(1).
[3]胡建美.營改增后分稅制調整的假設和可行性分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3,8(29).
[4]胡怡建,田志偉.我國“營改增”的財政經濟效應[J].稅務研究,2014(1).
基金項目:重慶工商大學學生科技創新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6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