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語瀟

【摘 要】 伴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演進,人們的環保理念持續加強,生態型管理成為供應商管理創新的一種趨勢。生態型供應商管理能夠實現采購流程綠色化,是實現工業生態化戰略的關鍵部分。本文闡明了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的產生背景及現狀,并對其發展趨勢做出預估。此外,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出該模式的實施關鍵及條件,發現其現存問題,并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 生態型 供應商管理模式 采購
一、緒論
(一)概念簡介
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是指企業在選擇供應商的時候,將環境因素融入其中,要求產品帶來的環境成本盡量最低化,緩解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采購及生產過程的綠色化,保證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提高企業獲利能力。
(二)模式對比
傳統模式與生態型模式在目標、關系、關聯、供應商數量、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
在傳統的供應商管理模式當中,企業的目標是經濟利益最大化,采購時開源節流,把價格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標準。企業與供應商是一種價格驅動下的對手關系,二者僅短期合作。企業的供應商數量多,因而在多個供應商之間分配采購數量。
而采用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的企業會更多地注重生態效益,他們的目標是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均衡。在采購過程中推行綠色采購政策,以產品生命周期總成本為評價標準。企業的供應商數量少,二者之間是伙伴關系,能夠長期合作,因而會結合獎勵方式等分配采購數量。
二、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的產生及發展
(一)產生背景
1.負外部效應加劇
采購及生產運作的負外部效應加劇,自2000年來,全球氣候變幻莫測,自然災害層出不窮,因而企業及個人環境保護意識都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加強。
2.法律法規的完善
2008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組織宣布設立環境保護部。此后,國家不斷頒布各項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筑高經濟交易中的環境壁壘。
3.同業競爭的壓力
產品開始出現同質化的趨勢下,為打造競爭優勢,企業將生態型作為生產經營特色,進而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及偏好。
(二)現狀
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紛紛提出綠色工程的發展方向,惠普、保潔等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采用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通過采購決策來踐行環保理念,作為企業獨特競爭優勢。中小企業因經濟基礎薄弱,傾向選擇傳統的供應商管理模式,當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產生沖突時,他們優先選擇后者。目前生態型供應商管理已經得到廣大認可,但在價值分析和成本估算上不夠完善,配套技術也不夠成熟。
(三)發展趨勢
1.三階段發展
在推廣初期,受情、法、理三方面因素的影響,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能夠快速擴張。但是隨著模式的實際推進,經濟效益矛盾等接連出現,模式發展減慢。問題出現后,為堅定環保理念及生態型發展方針,企業乃至國家會采取相應手段,改良技術、解決問題,因而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能夠繼續快速擴張。
2.從形式到實質
最初企業實施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是迫于輿論壓力和受法律法規制約,但隨著時間不斷推進,維護成本減少,無形收益及長期競爭優勢形成,因而企業會從實質上遵循生態型管理。
3.覆蓋面不斷擴張
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口碑及企業形象的影響,最先覆蓋到的是大企業。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環境成本帶來的總成本上升的幅度大大減小,規模效應產生,中小企業也能逐漸接受該模式。
三、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的實施
(一)實施的關鍵
1.供應商的選擇
供應商能夠通過供應鏈將環境的改善和成本的節約從上游傳遞到下游,進而覆蓋到所有環節,從而提高整個鏈條的效率。
2.合作關系的建立
供應鏈企業之間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不僅能夠使得供應鏈上的企業實現技術與信息共享,還能降低環境改善所需耗費的成本。此外,合作企業間可進行風險共擔,降低了各企業需承擔的風險水平。
3.實施的跟進與監管
跟進實施過程,定期和不定期的審核,持續監督。一旦審核發現問題,在引發嚴重后果之前及時把它們提出來,要求供應商在規定時間內改進或者更換供應商。否則,可能因客觀環境的變化或主觀行為的影響而導致實際結果偏離預期。
(二)實施基礎
1.明確的目標
目標決定了發展方向。有了清晰的目標企業才能有效實施和管理,避免方向錯誤,做過多無用功。
2.健全的交流共享機制
交流是合作的基礎,要建立信息交流渠道和窗口,健全信息交流與共享機制,實現環境行為的公開透明,保證合作企業雙方能夠有效溝通交流,以便及時解決問題。
3.完備的技術支持
培訓和技術支持是合作成功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能提供發展前進的支撐要素,保證模式穩健運行;另一方面創造發展的創新潛力,打造企業獨特競爭優勢。
4.合理的獎懲制度
合理的獎勵制度能夠規范員工行為。激勵制度如物質獎勵、信息獎勵、名譽獎勵等等可以提高采購人員積極性,明確的懲罰制度可以防止灰色交易、機會主義等造成采購損失。
5.穩固的合作關系
雙方分工協作,形成穩固合作關系。上游供應商關注產品對下游產生的環境影響,并在環保方面與下游企業積極合作,制造商與供應商共同承擔產品的生態設計和環境改善的責任。
四、模式現存問題及發展建議
(一)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的問題
1.供應商管理新風險
若采用傳統的供應商管理模式,由于長期的交易,雙方之間比較了解。而若采用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則必須重新選擇供應商,同時必須承擔信息約束帶來的新風險。
2.流程復雜,效率低下
采用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除了對供應商的產品質量進行評估和對價格進行商討之外,還需檢測產品對于環境的損害程度和產品所含危害環境成分種類、探討產品帶來環境破壞的彌補措施等等,使得管理流程復雜,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3.供應商選擇缺乏科學規范的標準
生態型供應商的選擇一方面要考慮其質量、價格,保證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要評估產品的環境成本,保證環境效益;而后者缺乏明確規范的標準,并且與經濟效益之間的權衡關系無法科學地進行把控。
4.無法準確評估供應商管理的績效
傳統供應商管理可以通過供應鏈各環節的數據形成的指標報告進行評估,但是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所產生的成果,多為無形收益,沒有實際數據,無法準確衡量。
(二)發展建議
1.規范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
科學地進行選擇和評價供應商。通過公示文件、問卷調查等識別、篩選和評價供應商的董事及管理者名單、資本額等信息,事先從質量、成本、可獲得性、服及反應等進行總體信譽評價,明文規定供應商準入須滿足的信用評級、業務規模等具體條件等等。加強準入管理,從源頭上抑制供應商風險的產生。
2.對供應商分級管理
不同供應商以不同方式管理。對于長期合作且信譽度高的供應商,要求自行檢測并出具檢測報告,企業僅對產品進行簡單抽檢。對于新供應商事先評估其財務狀況、市場地位、供貨周期及信譽等,并隨機對其產品進行檢查。
3.將無形指標轉換成有形指標
將產品的環境成本等轉換成有害物含量及種類、因破壞環境帶來的罰款、彌補破壞所需維護成本等等,將生態型績效轉換成產品銷量增加量、罰款減少額、環境維護成本減少額等,然后將二者綜合起來,以此評估供應商管理績效。
五、結論
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響應了全球環境保護的口號,是企業獲取長期利益的有效途徑。雖然現階段存在漏洞,但是在科學、深入的研究之后,終將得到妥善解決辦法。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的將成為供應商管理實際應用的主流。
【參考文獻】
[1] 李慶發.《物資采購部門供應商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2] 陶楚萍,吳麗麗.《基于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管理研究》[J].湖北:中國儲運雜志社,2014.
[3] 邱小平.《供應商管理的新意識與新模式》[J].廣東:電子商務雜志社,2012.
[4] 湯傳毅.《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簡析》[J].北京:中國質量技術監督雜志,2011.
[5] 覃華宵.《企業文化之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 [J].黑龍江:北方文學出版社,2010.
[6] 楊金龍.《上海通用汽車現有供應商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及其應用》[D].上海:工程碩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