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萌萌
稅收負擔是稅收政策的核心問題,作為國民經濟基本單位的企業在稅收負擔的問題上則理所當然地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隨著天津財經大學李煒光教授提出“死亡稅率”以及“玻璃大王”曹德旺關于中國企業“稅負過重”的言論等事件的發生,更是引發了一場關于中國企業稅負的大討論。本文關于死亡稅率是否成立,中國企業稅負過重問題是否存在,如何完善我國宏觀稅負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死亡稅率企業稅負稅制改革
一、“死亡稅率”具有合理性和夸張性
(一)“死亡稅率“的合理性
從宏觀數據分析,我國宏觀稅負率約37%,政府稅收90%由企業承擔,微觀企業稅負率則接近40%。如果用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中的“總稅率”指標來衡量我國企業所承擔的稅負,2013年至2016年我國企業總稅率分別為68.7%、68.5%、67.8%、68%,也就是說,按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中國企業總稅率將近70%,這個數據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國以增值稅為主,增值稅就是在企業生產環節增加稅收,不管企業是否盈利都需繳稅。除了繳納所得稅、增值稅等,還要繳約13%的附加稅費,包括7%的城市維護建設費、5%的教育附加費和1%的防洪費等,中國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以及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企業承擔了較多稅負成為不可忽視的事實,從這個角度來說“死亡稅率”的說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死亡稅率”的夸張性
我們也需要明白在當前的稅收制度下企業的稅負并沒有達到“死亡稅率”如此夸張的程度,如果“死亡稅率”的說法能夠成立,我們就無法解釋現實中多數企業都還健在的事實。由于宏觀稅負沒有一個統一的口徑,因此在這個問題的探討上也會出現由于統計口徑不同造成的錯誤認識,我們通常把稅負統計口徑分為大、中、小口徑:大口徑宏觀稅負是指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徑宏觀稅負是指稅收收入和社會保障繳款之和占GDP比重,小口徑宏觀稅負是指稅收收入占GDP比重。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按照IMF統計口徑測算,大口徑宏觀稅負下2012-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接近30%,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42.8%,也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33.4%;按照OECD測算口徑,重口徑宏觀稅負下2012-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23.4%,而2014年OECD國家平均水平為35.5%;小口徑宏觀稅負下2012-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18.5%左右,并逐年下降,按照IMF數據測算,2013年發達國家為25.9%,發展中國家為20.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宏觀稅負水平總體上還是比較低的,“死亡稅率”的說法未免存在夸張之處。
二、中國企業稅收負擔現狀分析
(一)明確企業稅負的主要組成部分
總體而言,中國企業的核心稅收負擔包括三部分: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小稅種及行政性規費。其中增值稅的負擔應不僅包括應納稅額,還應包括無法轉嫁的銷項稅額和無法抵扣的進項稅額,無法轉嫁的銷項稅額以及無法抵扣的進項稅額,才是真實的企業稅收負擔。企業所得稅顧名思義是對所得的征稅,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企業沒有盈利就不應該繳納企業所得稅,但是,我國企業所得稅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依然有些企業或地方稅務機關偏好于采用核定征收法,這就導致了目前企業認為其企業所得稅負高的問題。同時企業的行政規費也是筆不小的負擔,對于企業稅負來說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二)從多角度分析企業稅負問題
第一,分析比較企業稅負輕重需要統一口徑,不同人群心中的稅負概念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沒有可比性,我國非稅收入太高直接導致大口徑稅負偏高,而小口徑和中口徑稅負并不高;第二,要認識到不同的稅制結構和不同的經濟結構都會導致稅收負擔的不可比性,國內外的稅制結構差異使得一些統計數據并不具有完全客觀性。第三,要區分名義稅負和實際稅負,名義稅率只是研究企業稅收負擔優先使用的參考指標,實際稅率才能夠真正反映企業的實際稅負水平,但不同的企業存在個體差異,需要結合具體行業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三)中國企業稅負的難題
中國雖然在積極實行減稅政策,但是在“營改增”的大背景下,有些企業仍然感覺稅負重,主要原因還是在征稅問題上存在著錯綜復雜的漏洞:我國實行的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自身的不足導致在地方征收上的權責問題極易出現對于同一對象重復征稅的情況,加重了企業的稅收負擔;一些地方政府在征稅問題上沒有真正做到依法治稅,存在采用核定征收法征收企業所得稅或者以征收高額行政稅費的形式加重企業負擔;企業除了需要繳納基本稅收以外,還要繳納附加稅費—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對制造業的影響最大,據相關數據顯示,這兩項稅費甚至能占到制造業平均利潤的四分之一,企業負擔可想而知;盡管“營改增”明確了所有的行業稅負只減不增的目標,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企業稅負不減反增的現象,真正想要實現“營改增”的目標是一個長期適應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解決企業稅負難題應采取的改革措施
(一)規范行政費用的征收,加快費改稅的改革進程
加大費改稅力度,切實將適合稅收形式征繳的收費項目、基金項目改為稅收;在大力推進稅制改革的進程中,適時將某些收費項目并入到稅改方案中,統籌實施;在構建財稅體制框架結構中,通過費改稅,健全地方稅體系,確保地方財源穩固。
(二)加大企業減稅的改革力度
在明晰政府事權和規范政府支出的前提下,控制政府規模膨脹,減少政府對社會資源的強制占有和使用的份額,著力把握好減稅降負主基調,為刺激企業投資增長、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擴大消費能力,預留空間。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以及相互間資源占有和分配使用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地位,為企業和市場松綁,為經濟發展增添活力。
(三)逐步提高直接稅的比重
借營改增減稅之機,進一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加快推進個人所得稅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改革,積極研究房地產稅立法,擴大企業所得稅稅基,規范稅前扣除。
(四)加快改革稅制結構
財稅體制改革應該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健全地方稅體系,逐步解決好“營改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稅負難題。
參考文獻:
[1]李萬甫.“死亡稅率”引發的稅負問題思考.財會信報,2017.
[2]楊志勇.“死亡稅率”是假,但企業稅負難題是真.中國經濟周刊,2016.
[3]施文潑.營改增后的企業稅收負擔分析.中國財政,2016.
[4]董其文.中小企業稅收負擔實證分析.稅收與企業,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