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姍姍
使社群產生商業活動需要將人聚集在社群中,讓社群取得活力,向社群中的人傳遞品牌概念,而社群中的人因為交流產生粘性,發生購買活動。因此,企業建立社群的基礎就是向社群引入流量,產生第一批高凈值客戶。
互聯網時代社群經濟發展模式
一、引言
里斯安德森在《互聯網時代》中說世紀的合作模式是關于社群的,社群是世紀企業雇傭雇員工作的創新模式的替代。社群作為一種直接的、互動性和活躍性最強的互聯網社交媒體,連接著一切可能,可以使企業獲得其所想,邏輯思維、伏牛堂等都采用了社群媒體籠絡了一群志趣相投、高粘性的客戶,享受到了社群經濟的福利。
二、社群經濟發展概況
1、社群經濟伴隨著互聯網思維熱潮急速發展
當小米成為互聯網產業奇跡時,自媒體高潮跌進,互聯網思維成為一個潮流詞匯,在互聯網、實體經濟、電商等領域進行大規模地毯式轟炸,互聯網思維培訓班、互聯網思維講師等新名字出現,通過把小米的粉絲玩法、微商的爆發、黃太極等案例傳遞給傳統企業,以求通過復制小米等企業的成功經驗快速獲取利潤,這一時期的社群經濟呈井噴式發展。
2、社群經濟的畸形發展與互聯網思維的否定
隨著社群經濟的快速發展,傳銷機構也穿上互聯網思維和粉絲經濟的外衣,進行新時代的移動互聯網傳銷,互聯網思維的概念很快又被大家紛紛否定,互聯網行業里的人也紛紛表示不認同互聯網思維,認為互聯網思維空洞而又不可復制模仿。
3、社群經濟進入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時代
隨著一些運用社群經濟模式的企業的失敗,人們開始冷靜思辨社群經濟的內涵和運營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沉淀了一批經營模式合理,盈利模式穩定的企業,如邏輯思維等。社群經濟本質上是互聯網時代的經濟學現象:社交即商業。一切動力來自于社群,社群的力量推動著企業的變革與品牌的再造,企業和品牌向社群化發展正在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一個發展動向。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讓企業家、創業者們都感受到了互聯網神奇的力量,企業開始出現高速增長,社會各要素的組織形式進行新的一輪創新再造,社群經濟成為改變中國未來的新經濟模式。
三、引流方式
使社群產生商業活動需要將人聚集在社群中,讓社群取得活力,向社群中的人傳遞品牌概念,而社群中的人因為交流產生粘性,發生購買活動。因此,企業建立社群的基礎就是向社群引入流量,產生第一批高凈值客戶。
1、進行人群分類,尋找準確用戶
建立社群之前要將人群分類,確定好引流針對人群,沉淀粘性客戶,打造自己的社群品牌。例如邏輯思維是一個商業人士的流量入口。現在的互聯網項目太多,流量難以獲得,企業必須自食其力。而社群要做的就是打造好企業的品牌形象,通過品牌魅力自帶的流量獲得基礎客戶,完成項目的原始積累,使項目獲得活力,并通過這些基礎客戶的社交帶動效用引來更多的流量。
2、掌握流量傳播邏輯,注重內容引流
注重流量由大平臺聚合再向下分發的模式已經不起互聯網時代海量冗雜信息的沖擊,分散式的流量傳播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流量傳播方式的轉變,讓小平臺也能迸發出活力,極可能引爆大流量。現在的流量不再是被壟斷的,而增多了許多不確定,例如微信公眾號,并非粉絲越多,打開率就越高,反而粉絲基數越大,打開率越低。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多不是來自關注的威信公眾號,而是來自于朋友圈。文章的傳播效果,不取決于的平臺擁有多少訂閱者,而取決于文章的轉發量。這意味著即使很小的平臺,通過一個優質的內容,也可以引來極大的流量。社群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是群體對于成員關系需求的一種滿足,而社群中一個成員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總量,不光來自于他所能有效動員的網絡關系規模,也來自于與他相聯系的人所擁有的包括經濟、文化等的資本總量。當今的互聯網企業,只要擁有一定的傳播出口(例如社群),掌握一些基礎的流量傳播邏輯。雖然不能大到做流量壟斷和分發,卻有可能去結合你的產品、服務或者內容,來完成流量聚集。
四、社群的運營模式
1、互聯網時代的社群
第一類是品牌社群,品牌社群是建立在某一品牌的消費者群體所組成的社會關系基礎之上的一種非地域劃分的專門化社群;第二類是傳輸式社群,傳輸式社群建立在一個極具魅力的精神領袖之上;第三類是共享社群,用戶之間共享資源,通過利益將用戶捆綁起來;第四類是價值觀社群——用戶之間通過某一種共同的價值觀進行鏈接,產生聯系。這四種社群雖然是圍繞著不同的基礎而產生的,但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運營模式。
2、社群運營四要素:“通”、“法”、“術”、“器”
通是指信息對稱,即人與人之間信息對稱、人與信息之間對稱、人與商品之間對稱。法是指內容:分為學習內容即有價值的信息,交友內容:群員之間的交流、成員之間的合作、成員與群員之間的交流,以及關系鏈:資源之間的關系鏈和人際圈之間的關系鏈接。術是指社群運營的基本要素:注重結構和設置中心人帶動社群交流。器是指主要借助工具和輔助工具。
3、社群的升級
讓公司員工根據興趣自動加入公司建立的社群,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員工會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品牌與文化。而員工與顧客共處于同一社群,也會加強顧客對公司的了解。久而久之,很多用戶和顧客,逐漸變成了的員工。員工與客戶之間產生了凝聚力并逐漸被同化,就是用戶可以是員工,員工也可以是用戶。長此以往,一些不重要的公司部門,逐步被社群拆解替換。而企業則被拆解到這些興趣小組里去,社群和企業融為一體。
4、社群的管理規則
雖然社群是無邊界組織,這只能說明社群崇尚交流自由,并不代表不需要管理,筆者總結了社群管理的三條規則:(1)共同價值。企業要為社群建立一個價值觀,吸引高凈值客戶群。(2)組織線下活動:比如建立微信群,每個微信群不超過一定的人數,固定的時間組織一次社群線下活動,選舉志愿者,把具體的活動規則傳遞給志愿者,社群內的成員會自發行動起來。(3)精神領袖:在管理社群時,需設立一個獨具魅力的人格載體、精神領袖。幾乎每個社群都需要這樣的載體,比如爆品會的金錯刀,邏輯思維的羅振宇等。
參考文獻:
[1]郝天喜.全民小時代到來:透視90后的群體個性[J].記者觀察,2014.10.05.
[2]周志民,李蜜.西方品牌社群研宄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1).
[3]葛明駟,凡佳佳.《羅輯思維》微信公眾平臺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