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宇龍
農村金融是現在經濟發展的一個難點,本文從農村金融的特點提出了,國家制定政策降低農產品價格的市場風險,銀行進行倉單質押貸款的流程。
農村金融出路
近些年以來,農村金融面臨越來越收縮和擠壓的困難境地。存款都被抽到發達地區,除了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貸款以外,在農村的貸款也集中于工業和住房貸款等。
農村金融的困境在于,農業相比其他行業利潤率低,風險大,還款意愿差,導致多家銀行紛紛推出農業市場,導致高利貸橫行。作為一名金融工作者,我認為關鍵在于理順農村經濟的資產結構找到金融機構和農業產業都可接受的結合點,降低農業經濟風險。土地變現能力差,只有流動性比較強的糧食一類的農產品作為抵押物。
一、農業貸款需要創造三個條件:
1:比較穩定的農產品價格。價格真正反映土地、農民勞動、糧食的價值,減少不必要的市場波動。按照社會平均利潤率來衡量農業的利潤率,決定農產品價格,從根本上解決亂占耕地,糧食安全,“三農”等問題。
2:中立的第三方有標準的農產品倉庫,出具可以質押的倉單,作為貸款要素之一。
3:農業產業(加上保險)每年正的現金流量預期,作為還款來源。
理由如下:按照銀行信貸要求,取得貸款必須要求有資產抵押保證等二次還款來源。但是農民土地因為不是自主產權,而且不允許流通導致不能作為資產抵押。下面剩下的只有勞動成果—農產品,但是如果這些產品價格很不穩定,就象現在的美國房地產價格一樣,必然會影響金融支持的信心和力度。
二、反對政府定價的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
1、政府定價容易違背市場規律,造成很大浪費。認為市場定價同樣會造成很大浪費和風險。高斯認為在市場交易往往有頗高昂的費用,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市場價格是難以決定的。原來市場理論認為期貨具有發現未來價格的功能,因此具有減少市場價格的波動的作用。但是從去年石油、黃金、大米價格的劇烈波動能夠看到,這種假定并不總是成立的。當價格在一個箱形整理區間波動時起一定作用,過去期貨市場因為信息不能充分揭示,導致有套利空間,現在信息的高度共享,于是人們就創造出類似賭博的游戲,由于資金量的過于巨大,一個很小的事件,引發很大資金流動的“蝴蝶效應”,期貨市場反而加劇了價格波動。農產品價格關系民生問題。是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第一件大事。本來農民手中擁有土地和生產出的糧食、棉花等生物資產,因為市場價格很低或大幅波動造成錯誤決策。從而產生災難性后果。市場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谷賤傷農,糧貴傷民”本來是一對矛盾,在相對比較強勢的消費者面前,農業生產者一般比較處于弱勢,他們在千方百計的擺脫這種地位,但并不容易。只有從事農業與其他行業有相同的利潤率,才能從根本上平等。
2、我國小麥、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的生產成本水平較高,生產成本是美國的1.2倍,沒有比較優勢。在主要農作物中,只有稻谷在生產成本上有一定的優勢,比美國低40%左右。如果按照經濟學比較優勢理論,很多農產品價格是沒有競爭力的。這是因為,美國農業和金融系統發達,長期占據價格制定者的角色,美國現代化農業大面積的連年單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加上長期的機械耕作,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流失現象。美國式的現代化農業往往只使用少數的幾個品種,減少遺傳的多樣性,對于農業生產是很危險的,因為一旦病蟲害爆發,由于品種的單一可能全軍覆沒。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國現代化農業是典型的“能源集約農業”,美國每人一年中消費的食物,是用1噸汽油生產的,如果全世界各國都采用這種能源集約農業生產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來生產食物,而且靠美國的糧食是養活不了全體中國人的。
3、制定保護價容易導致農產品的過剩。前一段農產品價格下跌,就是由于農產品產量的大幅度增加與城市人口農產品消費增長緩慢的矛盾加劇所造成的,是因為農產品收入彈性過低的緣故。依靠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攀升來提高農業經營者的收入,以使其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體已經不會成為常態。雖然短時間給與了保護,但長時間是一個災難。
農產品產量的大幅度增加,是因為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地下水,同時還有種子等農業新技術的推廣等因素,但是土地、清潔水資源的減少,這種增長模式是不能長期存在的,糧食安全是一個長期問題,中國農業的出路在于勞動密集型的精細化農業。
前些年我國實行的“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糧食收儲企業實行順價銷售糧食、糧食收購資金實行封閉運行”政策,因為國有糧食部門壟斷糧食收購,沒有發揮市場作用,各地區糧食價格不統一,導致很多問題,最后實行不下去。
現在,同樣需要補充市場作用的漏洞。市場的漏洞之一就是認為只要市場有足夠的流動性“看不見的手”就會產生正確的價格。但是現在,或者是流動性不足,或者是流動性超出,導致價格過于波動,產生不了正確的價格。這樣只能由政府定價,能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這種模式的正常操作流程是:
每年國家根據當年農業生產成本和社會平均利潤率,匡算處主要的農產品價格,并向社會公布。農產品的擁有者(包括生產者,流通環節持有者),在收獲的時候就可以把農產品存儲到標準倉庫去(可以降低全社會的倉儲、運輸損耗),并獲得倉單。在需要金融資金的支持時候,有獨立的第三方進行檢驗,銀行按照自己的貸款審批流程,對農產品倉單實行質押貸款。國家的農產品指導價格是一個重要的放款依據,以此激活農村金融市場。既保證了農民的主觀意愿,又維護了農產品的穩定,防止農產品價格的巨幅波動,保護農民和消費者雙方利益。
農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高風險應該是高收益,但是農業生產受益很低,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以降低風險,提高收益。除了大力發展農業保險以外,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也非常重要,當前在世界經濟重新洗牌,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指引下需要對農村金融予以特別扶持,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發展長期路線規劃。
參考文獻:
[1]胡衛東.金融發展與農村反貧困:基于內生視角的分析框架[J].金融與經濟,2011(09).
[2]葉志強,陳習定,張順明.金融發展能減少城鄉收入差距嗎?——來自中國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1(02).
[3]陳銀娥,師文明.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貧困減少的經驗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