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將達到2000萬人,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這是日前農業部發布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中提出的目標。“十三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哪些新形勢、新任務,又有哪些新舉措?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江文勝為您解讀——
《規劃》出臺的背景及意義——
補齊農民素質短板,讓廣大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江文勝: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汪洋副總理多次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出明確指示。在當前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有三方面考慮:一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迫切需要破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婦女化、兼業化困境,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吸引年輕人務農創業;二是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推進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首先要確保地有人種、田有人耕,必須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三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抓緊填平補齊農村特別是農民素質這塊短板,讓廣大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這個《規劃》是新型職業農民概念提出以來,我國制定的第一個專門規劃,對于推動“十三五”期間的新型職業農民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指導思想上,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方向,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完善培育制度,強化培育體系,提升培育能力,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養儲備一批,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在基本原則上,堅持政府主導,加強統籌協調,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經費投入,改善培育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堅持市場機制,調動農民參與培育的積極性,調動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堅持立足產業,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堅持精準培育,著眼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科學遴選培育對象,分產業、分類型、分層級、分模塊實施教育培訓,強化規范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蹤服務,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取得的成就及面臨的挑戰——
推動“培訓”向“培育”轉變,還需提高針對性、規范性、有效性
江文勝:2012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各地加大組織實施力度,創新機制、建立制度、健全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一是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格局與氛圍已經形成。連續5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文件均有表述;12個省印發專門文件或規劃,青島市出臺政府令;全國8個整省、30個整市、800個整縣示范推進,覆蓋1800多個農業縣;全面納入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部分省列入農業現代化或民生工程考核。二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初步形成,正在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達到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55%,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一線,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骨干力量,成為新產業新業態的踐行者,成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引路人。三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確立了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類協同”,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四是“一主多元”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初步形成。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農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實行“一點兩線全程分段”的培育模式,推動由“培訓”向“培育”轉變。
“十三五”面臨的挑戰,從外部環境來看: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后,農業新老矛盾交織,生產成本上升,部分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大,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留農務農的內生動力總體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面臨基礎不牢、人員不穩等問題,農民要成為體面的職業任重道遠。從內部條件來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規范性、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水平師資缺乏,實訓及創業孵化基地、信息化手段等基礎條件薄弱,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機制不活,培育精準程度總體不高,與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
“十三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任務
——著力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能力
江文勝:《規劃》以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規范性和有效性問題為出發點,著力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能力和培育工作的基礎保障能力,確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五大任務。一是選準對象、分類施策,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主要從遴選培育對象、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分層分類開展培訓等方面,重點解決培育誰、培訓什么的問題。二是創新機制、多措并舉,增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性,主要是從創新培育機制、探索培育模式、運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解決誰來培育、怎么培育的問題。三是規范認定、科學管理,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規范性,主要從規范認定管理、規范培育管理、規范信息管理等方面,解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問題。四是跟蹤服務、定向扶持,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能力,主要從加強跟蹤指導服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交流合作等方面,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后續發展的問題。五是鞏固基礎,改善條件,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保障能力,主要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培育基礎條件、優化教學培訓資源等方面,解決培育工作基礎支撐條件能力的問題。
為落實這五大任務,一方面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和新型職業農民信息化建設工程,推動《規劃》任務落實。另一方面,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支持力度,強化督導考核,營造良好氛圍推動《規劃》落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