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出導向法是基于原有的輸入輸出理論,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將輸入與輸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倡導學生與教師在英語學習中分工合作。這種新型教學法能夠幫助教師充分認識到自己在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而提升英語教學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產出導向法的發展,又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大學英語課堂運用產出導向法時,老師和學生面臨的挑戰。并進一步從合理設計產出任務、促使學生明確產出任務、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幫助學生選擇輸入資料和輸出資料等方面,探究了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策略。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 大學 英語
產出導向法基于原來的輸出輸入理論,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將輸出與輸入看的同等重要,產出導向法促使教師思考如何從傳統的以課文為重心的教學法,轉變為重視英語產出的教學方法,他在英語課堂對學生與教師都提出了相應的任務要求。主張學生與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分工合作。調查表明,產出導向法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教師未能提供促成產出任務的輸入材料,沒有設計具有交際潛質的產出任務。可見,若要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產出導向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思考。
一、產出導向法的發展
產出導向法由文秋芳教授針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是一套完整的英語教學理論體系。這種學習理論以全人教育說、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為基礎,將輸入促成假設、輸出驅動為核心,將產出性運用和輸入性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高質量的英語課堂教學。產出導向法改變了以往低效的英語課堂教育和沉悶的教學氣氛。當然,這種理論也經歷了不斷地發展演變,早在2008年,文秋芳教授就依據英語課堂教育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且從外語教學、心理語言學、職場英語需要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這種設想的提出是為了解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并在改革中使英語專業在翻譯、表達和寫作等方面提高效率,同時,還要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進而提升英語專業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到了2013年,文秋芳教授又進一步探究了“輸出驅動假設”在非英語專業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并運用這種假設闡述了英語教學的流程、目標、評估進而課程體系。文秋芳教授指出Swain的輸出假設是“輸出驅動假設”的理論基礎。而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指從增強對語言的意識程度、提高語言的流利程度、發現學習者所想、檢驗語言的假設等方面,闡述了輸出的四大功能。到了2015年,文秋芳教授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總結,終于構建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即產出導向法。
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產出導向法面臨的挑戰
1.學生面臨的挑戰。學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首先,要克服為難情緒,并提升自身規劃學習時間的能力,以便可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此外,還要具備團隊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和信息篩選組織能力等。大學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僅要能夠聽懂相關的英語材料,還應當將信息清楚明白的表達出來,進而順利實現溝通交流,而若要掌握這種能力就必須不斷進行訓練和學習。產出導向法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習得知識,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并自覺進行語言輸入,豐富自身的英語知識儲備,此外,還要通過口語訓練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但目前,許多大學生都不敢開口進行英語表達,存在嚴重的自卑或畏懼心理,這也是運用產出導向法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2.教師面臨的挑戰。產出導向法改變了以往依靠教材進行語言輸出的方法,將產出作為驅動力,它更加關注有效學習的發生,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檢驗學習效果、促進學習的發生,相較于傳統教學方法,這種教學的難度顯然更大,對英語教師的調控能力、語言能力、管理能力都提出極大挑戰。首先,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學習慣,打破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和教學進度,采用更具靈活性的輔助式教學。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挖掘新的語言產出任務,提升自身的引導能力與點評能力。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團隊的作用,在產出導向法指導下,根據教材中的教學單元重新設計教學環節,將任務進行分解,設計實際任務,在進行課堂教學之間向學生傳達這些學習任務,促使學生目標明確的進行英語學習。其次,可以通過將要完成的任務驅動輸入性的閱讀、聽寫,這可以引導學生注意那些有價值的短語、句子結構進而詞匯,關注文章中的事實與觀點。需要強調的是,教師不僅可以運用教材內容,還可以運用網絡資源挖掘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而設計教學任務和環節。
三、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合理設計產出任務。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設計多種產出任務,依據產出導向法的要求,這些任務要具備交際真實性,即是指教師所設計的產出任務在日常交際中有可能發生。例如,幫助外國游客指路。此外,還要注意難度適宜。要確??梢赃\用習得知識完成這些產出任務,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必須熟悉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和能力,這些產出任務可以包括project和task,其中,task主要是指那些用三個課時左右時間就能夠完成的簡單任務,project則是指需要用較多課時才能夠完成的復雜任務。
2.促使學生明確產出任務。在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會明確教學口標,并在進行課堂教學前公布學習口標,以便學生了解學習任務,但許多英語教師設置的口標大多比較籠統,學生根本無法明確通過課堂學習應當掌握哪些知識,更無法運用這些知識完成語言交際。產出導向法要求教師將這些籠統的口標轉化為具體的小口標。例如,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下,時常會出現類似“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的口標,這種口標較為空洞,學生不知道在概括文段中心思想后要進一步怎么做。教師可以圍繞“main idea”設計一些更加具體、細致的產出任務。
3.幫助學生選擇輸入資料和輸出資料。學生面對的輸入材料紛繁復雜,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認為輸入的越多越能夠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儲備,進而更好的完成輸出任務。但實踐表明,并非所有的輸入材料最終都能夠對輸出有用,所以,教師必須首先明確課堂教學結束后的輸出任務,在此基礎上開展英語課堂活動,并從復雜多樣的輸入材料中挑選可以為輸出口標服務的材料,這就可以促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進行語言知識輸入。教師根據產出任務提供的輸入材料,可以采用生動形象的影像資料,這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為完成產出任務做好準備。調查顯示,輸入材料越新穎,與產出任務結合的越緊密,越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吸收。
4.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大學英語教學通常包括聽說課程與綜合課程,它們具有獨立的材料,教師可以運用綜合技能教學法,準確處理輸出與輸入的關系。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單元主題作為切入點,設計輸出與輸入相結合的教學活動。例如,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前提下,鼓勵學生通過問題回答、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等形式明確文段的中心思想,了解文段的寫作風格,并積極探究閱讀體會。這可以促使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獲取更多的語言交流機會,此外,在這些口頭表達中,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話語輸出質量。然后,英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這些口頭表達轉化為書面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除此之外,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實現由輸入到輸出的轉變。例如,教師根據單元主題設計聽力任務,并安排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這些任務既可以是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簡短問題,也可以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概述問題。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聽錄音獲取相關信息,完成語言輸入,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使學生由以往的被動接受輸入轉變為積極主動輸入。產出導向法將學生視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指導者、引導者和支持者,所以,學生是否可以按時完成輸出任務,成為英語教學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文秋芳.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1-8.
[2]楊莉芳.產出導向法“驅動”環節的微課設計——以《新一代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藝術與自然”單元為例[J].中國外語教育,2015(4):3-9.
[3]王奇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輸人與輸出探究[J].外語教學, 2003(3):67-69.
[4]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6):14-22.
[5]潘海英,劉曉波.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模式研究——以吉林大學直博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為例[J].中國外語,2015(3):73-79.
[6]束定芳.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培養國際化人才——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學刊,2013(6):90-96.
作者簡介:李晴晴(1983.8-),女,漢族,湖北荊州人,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方向),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