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育過程
高州市大潮華豐無公害果場譚統華場長,于1996年9月中旬從泰國引進菠蘿蜜種子50粒,當年用營養袋育苗, 1997年6月上旬將成活的45株菠蘿蜜種植在華豐果場內,2001年開始結果,為從2001-2003年連續3年對45株樹的生物學特性、果實品質、產量以及主要經濟性狀進行觀察。從中篩選出12株經濟性狀優良的株系,2001年從12個株系中取接穗(枝條)進行嫁接繁殖,2002-2004年將嫁接苗種植在華豐果場內繼續進行觀察。經連續3年觀察和經濟性狀分析,再從12株優良株系中篩選出結果早,結果部位低,一年多次開花結果,果實中等大,干苞、肉厚有蜜汁、肉橙紅色、肉質爽脆、味清甜有香氣的‘高13號優良株系。于2004-2008年將‘高13號優良株系的嫁接苗在高州、電白、東莞等地進行試種,對母樹及子代樹的生物學特性、果實品質、產量以及主要經濟性狀進行觀察。經多年多點觀察,其經濟性狀穩定、優良,未出現變異現象。2008年11 月11日通過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鑒定,定名為‘紅肉菠蘿蜜。2009年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粵審果2009007。
2 品種特征特性
2.1 植物學特征
樹體高大,生長勢強,樹冠半圓頭形,樹干外皮灰褐色,表面粗糙,嫩枝有茸毛,幼芽有盾狀托葉包裹,托葉脫落后在枝條上留下環狀托葉痕。葉互生,橢圓形,先端鈍有短針,葉片較大,長11.8-14.5 cm,寬7.8-11.0 cm?;ㄐ蛑跇涓珊椭Ω缮?,雌雄同株異花,花序圓柱形或長圓形,異花授粉坐果率超過80 %。果實是聚花肉質果,由膨大的花萼和心皮構成果包,聚合于肉質的花序軸上,未成熟的果實,花序軸上的乳膠較多,成熟果實乳膠少,果實中等大,長橢圓形,果皮有六角形瘤頭突起,每一果內含種子130-150粒。
2.2 生物學特性
在茂名地區,幼年樹一年可抽發4-5次新梢,結果樹每年可抽發3次新梢,夏秋高溫多雨季節,很適宜菠蘿蜜的枝梢生長,整個梢期約50 d左右;冬季氣溫較低,土壤較干旱,整個梢期較長,約需60 d左右。適齡結果樹當年結果過多,則會影響枝梢的正常生長,年抽發新梢次數會相對減少,但不影響次年的開花結果。
嫁接苗定植后4-5年開始開花結果,具有一年多次開花結果的特性,但因年周期的季節的變化,每次開花的數量也不相同,開花量以3-10月為居多,11月至翌年2月花量則較少,從謝花到果實采收約需110-135 d。
2.3 主要經濟學特性
具有粗生易管、生長迅速,早結、優質、豐產穩產、一年多次結果,沒有大小年結果的現象。在同一生態區域和同等的栽培條件下,‘紅肉菠蘿蜜比當地普通干苞菠蘿蜜一年多收2造果, 2007-2008年對高州市華豐無公害果場種植的6年生菠蘿蜜進行實地測產,‘紅肉菠蘿蜜2年平均年產量為126.5 kg/株,比當地普通菠蘿蜜產量(68.4 kg/株)提高85 %;果實較大,屬中等果型,單果質量10.3 kg;干苞、肉厚有蜜汁、肉橙紅色、肉質爽脆、味清甜有香氣,可溶性固形物 18.87 %;可食率78.3 %。熟果少黏膠,食用方便,是特色的優良品種。
2.4 抗性和適應性
經多年田間觀察表明,‘紅肉菠蘿蜜適應性強,凡適宜種植菠蘿蜜的產區均可種植。較耐旱,在丘陵山坡地種植生長結果良好,很少發生病蟲害。
3 栽培技術要點
(1)合理密植。以春、秋2個季節種植為合適,株行距6 m×7 m或5 m×7 m,每公頃240-285株。適宜在丘陵山坡地種植。
(2)選用無性繁殖壯苗。不宜用種子直接播種種植,宜用無性繁殖壯苗。砧木選擇充分成熟的普通苞菠蘿蜜種子播種,作實生砧木苗,砧木粗度在 0.8-1.0 cm時開始剪砧嫁接;接穗則選擇充分老熟、樹冠中上部向陽的1年生枝條。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嫁接成活率高,在冬春氣溫較低的條件下嫁接成活率較低。
(3)選用適宜的生態條件。菠蘿蜜是熱帶亞熱帶多年生常綠果樹,宜選擇低緯度、高積溫、低海拔的地區種植。
(4)施肥。幼齡樹除每年冬季施1次有機肥之外,每次新梢生長期施1次速效肥,以速效氮、鉀肥為主;結果樹全年施肥3次,第1次在立春前后,花蕾大量抽出時施肥,第2次在果實迅速膨大時施肥,第3次在正造果(8-9月)采收后施。肥料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
(5)修剪。一般結果樹主干上抽生的枝條不宜保留應剪除;主枝上過密枝、交叉重疊枝、纖弱枝、病蟲枝和干枯枝應及時修剪,使樹冠通風透光。
(6)環割促花。對生長旺盛的幼年結果樹,于每年冬季進行樹干環割處理,抑制營養生長,以達到多開花結果。
(摘自《114果蔬網》,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