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萍
先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對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途徑作了詳細的闡述。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途徑
0前言
一直以來,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始終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農業經濟也被視為我國的民生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壞境與自然資源都遭到了一定的破壞與損耗,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則必須確保未來農業經濟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只有選取科學可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才可解決我國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諸多難題,進而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農業科技能力非常低
由于長期的貧困生存環境的影響使得農民綜合素質一直無法提高,從目前的調查來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只有一少部分完成了高中學業,也就是半文盲、文盲比例達到半數以上。在農村教育中,九年義務教育執行并不是非常理想,大多數學生無法完成基礎學業。與普通高中相比,職業教育在農村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大部分職業學校都是原高中改制而來,缺乏專業性,教學缺乏吸引力。此外,由于相關農業科研機構存在著動力不足,科研水平不高,農業科技研究人員缺乏農業服務方面的意識,農業投資效率并不是非常理想,農村資金也呈現出外流的形式,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1.2缺乏現代化信息獲取能力
時代的不斷發展促使信息技術不斷進步,這就使得人們對社會各行各業具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在進行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穩定發展,這就需要轉變傳統的發展思路,不斷的豐富信息資源,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將農作物進行有效的推廣,在農業資源信息獲取方面,則存在著滯后性,仍然采用原始銷售方式,農產品種類較為單一,農作物發展空間非常的狹窄,農業經濟發展缺乏整體發展的潛力以及發展的實力。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經濟發展資金投入不斷加大,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并不是非常理想。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途徑分析
2.1加強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意識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注重農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有效協調,提升人們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意識,實現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鄉鎮領導工作部門需要明確自身肩負的重要責任,強化生態環境方面的意識觀念,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制定規章制度,不斷的加大對生態環境發展的實際保護力度。鄉鎮管理工作部門需要號召農民加強在生態環境方面的認識,特別是在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的農業類生產過程中,注重環境資源方面的保護工作,不斷的加大實際保護力度,保證耕地不被隨意的侵占和破壞,防治水土流失,為土地使用提供便利,為森林資源以及水資源等提供保護,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保障,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盡可能降低損耗,提高更高的經濟收益。
2.2注重農業經濟發展轉型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豐富農作物種類,引進多樣化的經濟作物,同等土地面積下,不斷增加農業的產出性效益。在進行農業種植過程中,需要選擇科技含量高、高效益的農作物,提升農業的種植效率。需要不斷的發掘農作物附加價值,借助深加工的方式來進行銷售,提升經濟效益。在進行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注重農業分配比例的合理性,還可以適當的加大在林牧業方面的比重,加快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發展布局的合理化。農業經濟發展中,需要注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開辟,根據農村條件來實現農村資源的最大化發掘,為農村經濟發展尋求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新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注重市場調查的科學性,從更加長遠的角度入手,對農村經濟發展進行有效的分析以及預測,擴大發展空間,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障。農村經濟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堅持集約化的發展形勢,轉變過去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實現集約化發展,實現農業經濟的有效轉變,樹立市場化的農村經濟發展意識,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利用現代化的信息資源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大在農業資金、人力以及物理方面的投入,提升農民整體性收入,為農村發展盡可能保留勞動力,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大在資金方面的投入,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方面的專業化培訓,不斷拓寬農民事業,轉變傳統農作物種植理論以及農作物發展理念,實現農作物在種植結構方面的合理化。鄉鎮企業管理工作部門需要加大扶持的力度,為農業種植配備專業技術人員,不斷加大在資金方面的投入,提升鄉鎮企業的發展經濟效益,實現農業經濟長效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注重網絡布置,讓農民能夠利用網絡來實現現代化學習,利用網絡媒體來關注農業發展動態,對農業總體發展提供基礎的判斷。在進行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利用網絡信息拓寬農產品實際的推廣力度,避免出現大收低收益的現象,盡可能減少在對外銷售方面的運費,拓寬銷售途徑,提高整體收益。此外,還可以借助信息網絡技術來豐富農業信息,注重潛力農產品的發掘以及引進,降低市場競爭力,擴大農業收益。
2.4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即指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成果以及農業本身的良好生態系統,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遵從整體大局觀的循環再生理念,再通過一些類的現代化管理方式,合理地去調整農林牧副漁的生產結構,從而形成生態與經濟的完美互補,促進人類與生存壞境的和諧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5發展集約型農業
中國屬于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發展中國家,基于這一國情,我國學者提出繼續集約型可持續農業的概念。集約型農業是把一定量的勞動力和成本,集中投入到有限的土地中,運用集約經營手段開展農業生產。集約型可持續農業主要表現為加大力度推行農田基礎建設,發展灌溉,科學施肥,改造低產田,運用農業新技術,選取優良品種,實施機械化生產等。
2.6結合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經濟的發展不僅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有著巨大的聯系,科學技術的運用同樣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運用,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追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科學技術水平,利用科學知識與技能維持農業的產量。例如,科技的利用能夠大大降低人力資源,提升生產的效率;同樣,利用科學的計算能夠幫助當地農民獲得最大化的利益,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科學技術的運用,大大降低了人力資源,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結束語
“三農”問題一直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中央及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需要解決好農業發展中的問題,為國家穩定、社會和諧提供保障。從目前發展來看,我國正是處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轉型時期,可持續發展理念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區經濟以及科技等方賣弄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農業經濟發展也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這就需要調動社會各方理想,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障。為了能夠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城鎮管理工作部門需要了解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加強農民生態保護方面的意識,不斷的調整農業經濟發展結構,加大在農業經濟方面的投入,借助現代化信息,實現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鄭聯壽,李泉澤,賈志森,張素珍,智建奇.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J].山西農業科學,2004.32(01):93-96.
[2]李芒環.論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3):7357-7358.
[3]張桂榮.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經貿,2015(18):69.
[4]許衛星.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14,34:12371-12372+12375.
[5]李莉.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北京農業,2015(15):28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