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中蓬
我國現階段多種經濟制度并存且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風險狀況不同,對保險保障的需求各不相同,有建立相互保險制度的必要。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保險業在經驗、技術、組織形式、監管制度等方面也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具備建立相互保險制度的可能性。
我國相互保險發展狀況前景
一、我國相互保險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中國只有一家相互保險公司。2004年11月,保監會批準成立黑龍江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探索中國農業保險發展道路和創新農業保險體制,這標志著我國第一家相互制保險公司的誕生,也是目前保監會批準設立的國內唯一一家相互制保險公司。
中國在相互保險領域的相關探索。除了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外,我國也陸續進行了相互保險的探索,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政府主導的類保障體系,作為政府保障體系的補充,主要包括了1993年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創辦的中國職工保險互助會等;一種是民間探索的相互保險,主要包括2011年由民間人士張馬丁創辦的“抗癌公社”網絡平臺和2014年泛華保險集團推出的“E互助”網絡互助平臺等,目前這些平臺規模還較小,且由于沒有牌照,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
中國相互保險發展相比國外十分落后。根據ICMIF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國相互保險的市場份額只有0.3%左右,遠低于全球27%左右的水平。與亞洲和大洋洲其它國家相比,也遠低于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甚至低于印度的市場份額水平。我國的相互保險仍處于十分落后的初級發展階段。
二、我國擁有適合相互保險發展的條件
中國保險業的信任危機為相互保險發展提供現實條件。從相互保險發展歷史上來看,20世紀初的信任危機導致了股份制保險公司紛紛“互助化”,而我國目前類似的保險市場環境也將有力地推動相互保險的發展。
信任危機導致了歷史上的互助化浪潮。20世紀初,保險界掀起一股股份制公司向相互制保險轉變的浪潮。推動這一轉型的主要原因在于信任危機。
中國目前面臨著與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似的保險發展環境。19世紀中期到晚期,美國壽險業從最初的幾家公司發展到1869年80多家,而從2002年到2009年,中國保險公司數量從42家增長到158家,保費規模都快速增長;盡管當時美國保險業發展迅猛,但許多批評家認為它是對生命的褻瀆,而目前中國的老百姓對保險的認知度也有待提高,中國人的“保商”仍不合格;19世紀后半期,美國出現了傭金“回扣”、誘導轉保、銷售誤導等混亂市場競爭現象,目前,中國市場的不當競爭行為也逐漸增多,行業秩序也比較混亂,在銷售、賠付等方面普遍存在服務質量差的問題,消費者普遍對保險公司滿意度不高。在這樣的環境下,民眾對股份制保險公司的信任度較差,相互保險將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信任,為市場提供更好的選擇。
中國的集體文化為相互保險提供意識基礎。從中國的文化來看,中國是一個講究集體文化的國度,提倡團結友愛互助的傳統美德,例如中國很多宗族都設有“互助基金會”,提倡族親互助的風尚。中國的集體文化將使得互助保險的概念更容易與人們的觀念對接,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互保險的方式,從而為互助保險在中國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三、政策東風吹燃相互保險發展
法律缺位一直是中國相互保險發展的最大障礙。1995年,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的背景下產生的《保險法》中規定保險企業組織形式只能采取“股份制”和“國有獨資”兩種形式。2002年,在《保險法》的第一次修改中,相互保險公司曾被寫進修改草案,但后來因與《公司法》沖突而最終刪去。法律缺位成為相互保險發展的最大障礙,使得中國相互保險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
政策放開將迎來爆發式發展。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正式將互助保險的發展提上議程。2015年1月,保監會出臺《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為相互保險的設立、運行提供了法規依據,掃除相互保險的法規障礙。至此,相互保險的發展正式獲得“正統”身份。政策環境進一步寬松,鼓勵態度明顯,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實,壓抑許久的相互保險或將迎來爆發式發展。
四、相互保險在我國未來的前景
移動互聯時代確實可以使得新成立的相互保險公司的獲客費用降低。移動互聯網極大地縮減了人們的地理距離和溝通成本,這為相互保險在更大范圍內聚有相同需求的人提供了可能。同時移動互聯網在運營上也將改變傳統保險的做法,構建了一種自組織、自管理的互助模式,摒棄中間環節和中間費用,從而提高互助的運行效率,獲得最高的性價比。相互保險公司在設計產品時,可以有較低的費用率假設,從而增加產品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環。
我國保險市場保障產品缺失。保險行業其實是比較有護城河屬性的行業。長期保障性的產品前期投保金額較大,很少有人會在不同的保險公司購買多個長期保障產品。但是我國保險公司,一是由于運營時間相對較短,二是需求受制于財富積累,一直呈現不足,三是政策缺位,健康險稅優政策已經試點運行、養老險稅延政策近期將會落地,在長期保障性產品方面一直投入不足、占比較低。這對于新成立的相互保險公司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條件。
內生式成長+合并成長。從相互保險公司的發展歷程來看,一方面,相互保險公司通過不斷吸收投保人,一步一步實現規模的增長,最終達到規模效應,實現內生式成長;另一方面,也有許多相互保險公司為了追求更快的發展,與其他相互保險公司合并,從而快速擴大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例如荷蘭Achmea相互保險公司,通過不斷的合并志趣相同的相互保險公司,從最開始39個人的規模,經過200多年的發展逐步成為今天的世界500強。隨著相互保險在中國的興起和發展,未來合并也將會是一大趨勢。
相互保險公司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在我國它畢竟是一個新的事物,它的興起和發展引人矚目,它能給保險行業帶來什么樣的改變非常值得期待的。
參考文獻:
[1]馬永偉.各國保險法規制度對比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鄧成名.中外保險法律制度比較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3]裴光.中國保險業監管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4]孟龍.保險監管國際規則要述要[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5]衛新江.論我國發展相互保險公司的策略選擇[J].SWISS RE,1999(4).
[6]郝敬開.淺談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的發展機遇和現實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