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潔如

【摘 要】 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彌補了傳統供應鏈管理模式的不足,促進供應鏈管理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是指上就是利用電子商務技術,將中心制造商、經銷商、物流企業結合起來,構成面向顧客的完整電子商務供應鏈,降低企業整體成本,提高企業對市場的響應速度,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本文將從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方面出發簡要分析當前電商環境下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 物流 信息流 資金流
一、物流
電商模式下,商品所有權與商品實物的轉移出現分離,在網上實現交易之后,需由現代物流提供低成本、適時的實物轉移服務。物流作為與最終客戶接觸的重要環節,對電商企業甚至整個電商行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電商環境下,無論是電商企業的自營物流還是第三方物流都面臨著重重考驗。
(一)生鮮冷鏈中存在的物流問題
生鮮電商已成為電商行業的熱門領域,電商巨頭如淘寶、京東紛紛開始搶占這一領域市場份額。易腐壞的生鮮類食品對物流水平有著極高的要求,除對配送速度的要求,此過程中還需保障食品質量安全。與生鮮電商發展水平不匹配的冷鏈物流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當前我國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主要如下:
首先,冷鏈物流配送資源匱乏。這種情況在生鮮配送終端的快遞環節十分明顯。由于快遞門對門派單的特性,生鮮商品在快遞時通常只用泡沫箱盛裝,箱內僅用冰塊保持低溫。如此配送資源不足以應對當配送發生延誤時所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同時由于冷藏車、冷藏倉庫等配送資源匱乏,省際冷鏈配送多數采用公路常溫運輸方式,生鮮商品損耗率上升,質量安全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冷鏈配送成本高。車輛方面,冷鏈物流需使用專門加裝保溫層與制冷設備的冷藏車,車輛運營成本高;倉儲方面,冷鏈物流需使用三溫倉,其成本也高于普通倉庫;末段快遞方面,需專門冷藏器皿。當前冷鏈物流的市場價格沒有高出普通物流太多。冷鏈物流的高成本、低收益使愿意發展冷鏈物流的公司寥寥,缺少規模效益使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要解決冷鏈物流的發展問題,需要企業政府兩方面助力。企業方面要積極進行包裝、冷媒材料的研發創新以降低成本,如順豐自主研發了EPP循環保溫箱;同時,有效利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也能顯著降低成本,如進行配送資源的優化配置(如減少冷藏車運輸去程滿載回程空車的情況)等。政府方面需積極推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向專業化發展,加強規模效益。
(二)最后一公里物流
“最后一公里”指商品從物流分揀中心到客戶手中的距離。作為在物流中唯一與客戶直接接觸的環節,“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的質量與效率直接影響客戶對物流服務與網購的滿意度。當前“最后一公里”物流問題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配送效率低。各大快遞公司為快速實現地區需求響應,常在交通干線節點等設有倉儲或配送中心,但事實上大多配送中心無法直達消費者終點,導致“最后一公里”配送需要極大的人力和時間投入;摩托車等作為此環節常用的運輸工具,其載貨量限制大件商品的配送,進一步降低整體配送效率。
二,配送成本高。“最后一公里”作為小區域范圍的配送,由于顧客對配送及時性的要求,只能采取小批量、高頻次的配送形式,導致配送成本上升。聯邦快遞測算過耗費在“最后一公里”中的物流成本約占總體成本30%。在城區進行配送時,“最后一公里”配送還面臨著通行難等問題,使城區配送成本增加。
目前,電商企業和政府已開始尋求“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的解決之道。電商企業目前主要的舉措是提供自提服務。目前國內大部分一線電商,包括京東、卓越亞馬遜在內都推出了商品自提服務。商品自提形式多樣,以便利店為提貨點開展便利店自提,借助便利店網點分布優勢降低配送成本;與小區物業合作實現社區自提,快件寄存于物業處,方便小區客戶收取快遞,提高客戶體驗的同時也可降低配送的時間成本。政府方面在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方面的舉措是提倡共同配送。共同配送可在提高配送效率的同時降低配送成本,但作為一種集約化、以規模效益取勝的配送方式需整個供應鏈系統協同合作。目前,社區自提方式中電商、物流公司以及物業單位的權責界定尚不明晰,在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大規模市場應用來確定實際效益。當前無人機也成為“最后一公里”物流領域的熱點。無人機可以減少“最后一公里”配送中的人力投入,實現在交通設施不完善的偏遠地區及在交通擁堵的城區配送,達到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的目標。但無人機配送就目前來說,仍只是智慧物流的一個發展方向,大規模投入商用為時尚早,該技術在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技術難題與政策障礙。2015年深圳就發生過無人機在配送過程中損壞墜落損毀汽車的事件。由于無人機技術尚不成熟,其應用存在一定危險性;政策障礙如北京禁止無人機在六環內起飛。
二、信息流
在供應鏈管理中,信息流與物流、資金流結伴而行,支配著物流與資金流的運作,可稱是供應鏈管理的神經中樞。因此,實現對信息、數據的綜合掌控才能實現對供應鏈的有效管理。對于一個復雜、多重的供應鏈,信息的有效流動是至關重要的。對于仰賴于信息資源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電商企業更是如此。這一部分將就供應鏈企業之間存在的信息交流問題展開。
(一)信息共享意識薄弱
當前電子商務環境下,互聯網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大幅降低了信息傳遞與處理的成本,同時減小了信息失真的風險。但信息技術并不是影響供應鏈中信息傳遞效率的唯一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為壁壘。出于對種種商業利益的考量(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供應鏈的成員常常各自為政,彼此處于一種利益沖突的狀態,認為沒有必要與供應鏈中的其他成員共享信息,特別是涉及商業機密的信息,如供應商會擔心采購方利用自己提供的生產信息要求降價,或泄露給其競爭對手,同樣的情況也存在于電商行業中的供應鏈。當前供應鏈成員之間存在的信息共享問題不利于整個電商行業及其利益相關者的持續發展。
(二)供應鏈伙伴關系
供應鏈伙伴關系是指供應鏈成員之間為完成特定目標而相互支持,同意在一定時期內分享信息、共擔風險,以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務質量來提高雙方績效的一種意愿關系。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市場交易過程中存在信息成本、談判與履約成本),伙伴關系對供應鏈整體績效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伙伴之間的信任與承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省彼此之間的信息搜尋與簽約成本,從而降低相應的費用支出,有助于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績效;但對不同的供應鏈附屬企業而言,其交易成本存在著極大差異,使伙伴關系對于各供應鏈附屬企業的影響明顯不同。若供應鏈成員相互間交易的不確定性小、交易頻率低,那么供應鏈伙伴關系所能節約的交易成本是有限的。但對電商環境中的供應鏈來說,不同企業交易不確定性大(如2013年京東與鴻海集團的倉庫退租事件),交易頻率高,通過建立供應鏈伙伴關系,加強信息共享所能節約的市場交易成本是相當可觀的;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電商企業能以低成本與消費者直接交流獲取第一手市場需求信息,伙伴關系使得電商企業的上游供應商能夠在第一時間共享市場信息,迅速對市場需求變化調整生產以節約成本,降低牛鞭效應。
不同學者對于伙伴關系對供應鏈整體績效產生積極影響的發生機制有不同看法。這一方面我比較贊成Powell在1999年提出的觀點:由于不少伙伴即使在做出承諾之后,彼此之間仍存在著目標沖突,導致伙伴關系的作用有限,因此良好的整合能力是伙伴關系發生作用的必要條件,要提升伙伴關系的作用效果,必須加強供應鏈整合。
供應鏈整合的一項重要內容即創建成員企業利益機制。由于企業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與供應鏈整體追求的系統最優目標相違背。成員企業利益機制作為確保供應鏈附屬企業圍繞整體利益運行的制度,要求在供應鏈整合過程中獲益較大的企業對個體目標受損的企業給予補償。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成員企業利益機制是實現各個企業協調一致,為提升供應鏈整體效益共同努力的基礎。電商環境下的供應鏈企業中電商企業常處于供應鏈鏈主地位,議價能力強大,要實現電商供應鏈的整合使伙伴關系效益最大化,電商企業須做出一定利益讓步。
三、資金流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向各大金融機構注資7000億美元并降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確保資金流通暢。這一事例證明了資金流的通暢對于企業持續運營的重要性。供應鏈管理中,資金流或許不像物流、信息流那般重要,卻是供應鏈運行的關鍵所在。任何一環資金流的中斷都會導致整條供應鏈難以繼續運作。
(一)電商企業的庫存風險
很多情況下,資金流問題與庫存問題是并存的。庫存會占用大量資金,除了庫存商品自身的價值損耗,還有相應的倉儲費用,尤其是對于生鮮電商而言。由于生鮮商品易腐的特性,對倉儲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高額的庫存管理成本的存在,電商企業的一大經營風險在于對庫存的控制。許多電商企業仍會像傳統供應鏈那樣追求從采購到銷售的全程“零庫存”,以期降低庫存成本。從消費者角度分析,隨著電子商務市場逐漸成熟和規范,消費觀念也在向更高層面發展,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要求有所提高,在線購物的需求更趨個性化。因此,電商行業的需求變動相較于傳統實體零售行業更為劇烈,要實現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一味地追求“零庫存”顯然是不合理的。
(二)柔性供應鏈
“柔性供應鏈”一詞的提出是基于越來越不確定和動蕩變化的市場環境,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積極適應環境,清楚地認識所處環境以及未來變化趨勢,分析環境中的不確定事件并實現快速應對。對電商企業,柔性供應鏈簡單而言即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進行多批次、小批量下單,在庫存最小化的前提下仍能實現對客戶的快速響應。
庫存的短缺、積壓并非根源問題。無論是短缺還是積壓,都是由于預測不準確,同客戶聯系不緊密,需求管理不到位。成功的需求管理流程可以幫助電商企業實現對市場需求變動的主動應對,有效控制庫存風險。要準確把控甚至實現對市場需求的準確預測,需要建立成熟完善的需求管理流程。電商企業可以建立客戶管理團隊,及時探知有效顧客需求的變動,從前端進行需求計劃管理。
電商企業在實施柔性供應鏈管理時,還需在供應鏈的柔性和經濟性中需求一種平衡。如柔性、靈活的物資供應往往會追求上游供應商小批量、多頻次供貨,這對上游供應商的生產能力會產生較大浪費,難以實現規模效益;一味追求產品多樣性會增加上游供應商產品管理復雜度,導致管理費用上升。要實現這一平衡,必須在進行柔性供應鏈構建的過程中加強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柔性可以減少不確定性,相反在某些情況下,柔性決策甚至會讓決策者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加大決策難度,因此還需要注意對供應鏈構建中柔性的把握。
四、總結
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看似不同,其實互相關聯。進行供應鏈管理最后都要落實到三流的兼顧與改善上,實現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質量更好的目標。隨著電子商務這一商業模式的出現,供應鏈管理面臨著新的挑戰,盡管處理問題的方法有所不同,核心仍是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兼顧,而非三者擇一而論。
【參考文獻】
[1] 我國電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研究,楊巖,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總第244期.
[2] 供應鏈信息共享的價值研究,吳軒洪,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60.
[3] 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整合模式研究,張藝馨,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2.
[4] 基于供應鏈整合的伙伴關系與企業競爭優勢研究,潘文安,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54,2008.
[5] 基于電子商務的柔性供應鏈優化管理研究,余祖德,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五期.
[6] Issues in Supply Chain Stability Estimation in Flexible Supply Network and Possible Methods and Tools For Their Decision, DmitryIvanov,BorisSokolov,SemenPotryasaev, Chemnit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