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傳感器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除了應用在工業自動化、農業現代化、航天技術、軍事工程、機器人技術、資源開發、海洋探測、環境監測、安全保衛、醫療診斷、交通運輸、家用電器等科技含量較高系統內部較精密的領域內,也可以應用在土建工程,管道檢驗檢測及房地產工程方面。本文從彎道信號燈系統和消防系統兩個方面入手,詳細展示傳感器在房地產項目中的應用。
房地產項目傳感器信號燈系統消防系統
傳感器(英文名稱:transducer/sensor)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
傳感器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它具有以下6大特點——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絡化。傳感器的存在和發展,讓自動化系統像人一樣有感官系統,讓整個系統逐漸變得智能化和自動化,就像智能生物一樣。根據它的基本感知功能,通??梢苑譃闊崦粼?、光敏元件、氣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濕敏元件、聲敏元件、放射線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個類別。
本文我們將對傳感器在房建工程中的應用案例進行剖析和展望。
地庫彎道信號燈在現代的房地產項目中,有時候會因為某些客觀原因的影響,使地下停車場的出入口通道被設計成雙向螺旋上升結構,這樣的設計一方面節省了結構空間,從而增加了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一方面也產生了進出地庫車輛刮碰的風險。因為螺旋形通道結構使車輛駕駛員不能直接觀察到通道內及出入口的車輛行駛情況,加之地庫出入通道一般坡度較大,如果前車尚未駛離通道而后車緊跟進入車道就會造成通道內的擁堵甚至發生事故。
針對這個問題,房地產開發企業經過現場考察,提出多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這些方法以實施階段來劃分,大致可分為兩種:
(1)前期設計階段;
(2)后期改造階段。
以下我們將針對后期改造階段的方法之一,即在這種通道的地下車場的出車口處安裝類似于十字路口的信號燈指示系統來進行簡述。其結構大致如下圖所示:
由上圖可看出此系統由若干組激光對射傳感器,一臺攝像頭,顯示屏,紅綠交通信號燈及一塊控制芯片組成。其具體工作原理簡單解釋如下:以車輛進入地庫通道為例,當車輛即將進入通道時,可通過入口處的顯示屏看到通道內即時畫面。當地庫里有車輛駐停時,傳感器將感應信號傳送至中央控制器,控制器將反饋信號送至信號燈,顯示為紅色,從而減少危險的發生。
消防系統:現代消防系統一般分為兩部分,即消防工程水系統及消防工程電系統。水系統即通過管道來輸送消防水,大致分為噴淋系統和消火栓系統。我們著重講解一下消防工程中的電系統。
消防電系統是一個整體的自動化系統,它的控制模塊,即大腦是一臺或者幾臺聯網的消防主機組成,而它的感應模塊也就是它的神經系統則由煙感報警器及手動報警器等其他器件組成。其中煙感或煙霧報警器尤為重要。
煙感報警器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監測煙霧的濃度來實現火災防范的。其模塊內部采用離子式煙霧傳感器,離子式煙霧傳感器是一種技術先進,工作穩定可靠的傳感器,被廣泛運用到各種消防報警系統中,性能遠優于其他氣敏電阻類的火災報警器。其安裝簡易,效果顯著,已經廣泛應用于家庭、工廠、寫字樓、醫院、學校、博物館等重要防火場所。
煙感報警器內部主要有三大部分組成:1.紅外發射管;2.光學迷宮;3.其他電源及輸出模塊。報警器對煙霧感應主要由光學迷宮完成,迷宮內有一組紅外發射、接收光電管,對射角度為135度。當環境中無煙霧時,接收管接收不到紅外發射管發出的紅外光,后續采樣電路無電信號變化;當環境中有煙霧時,煙霧顆粒進入迷宮內使發射管發出的紅外光發生散射,散射的紅外光的強度與煙霧濃度有一定線性關系,后續采樣電路發生變化,紅外發射管的紅外光束被煙塵粒子散射,散射光的強弱與煙的濃度成正比,所以光敏管接收到的紅外光束的強弱會發生變化,轉化為點信號,最后轉化成報警信號。通過報警器內置的主控芯片判斷這些變化量來確認是否發生火警,一旦確認火警,報警器發出火警信號,火災指示燈(紅色)點亮,并啟動蜂鳴器報警從而達到反饋火警的作用。
綜上所述,傳感器是房地產工程自動化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在房地產工程項目里和其他設備設施一樣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某些有技術條件的項目中,已經出現了利用傳感器來進行管道探傷查漏的技術手段,這樣可以更快捷更準確的探測管道損傷位置,節約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雖然目前我國的傳感器與國外還具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除了核心制造技術和資金的投入差距,還有生產和應用的脫節問題,但是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隨著技術水平的發展,還會有更多的新式傳感器會被應用于房地產項目中,更好的節約人力物力,使住宅變得更加智能,更加舒適,進而提高社會整體的工作效率,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李亞峰,馬學文,余海靜.建筑消防工程[J].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06).
[2]沈曄,樓宇自動化技術與工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梁云杰.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J].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