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
美感教育是技校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成分。依據現階段技校語文教學工作情況,結合近年來美感教育實施特點,分析技校語文教學中融合美感教育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教學需求,提出優質的教學方案。
技校語文教學滲透美感教育更多還原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思想特點影響了其美感教學工作的實施,將美感教學滲透到語文教學工作中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技校實施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對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有很大的幫助。作為一名技術院校的語文教師,掌控教學特點,結合課本的課堂安排,對教學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訓練,促使學生可以在生活中應用自己學習的重視,是實際教學的目標。
一、自然美
自然是包含在大自然中的魅力,是陶冶和影響知識分子心靈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家在受到自然美的影響下,可以在作品中得到有效的展現。在實際文學領域中,有的作品是精心設計的,刻意修飾、語言豐富、情感真摯;有的作品弘揚和關注自然界的魅力,洗盡鉛華、語言真實、感情淡薄。依據美學的觀點分析,用一句詩表達就是“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者不同的文學形式和語言情感都是一種美麗的,但是人們有時過于關注淡雅的美麗和自然的真實,喜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情境和心理。由此,純真、真實的自然美也成為人們追求和喜愛的方向,自然美在語文課本中隨處可見。
但是,在技校實施語文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因為其具備的特點,需要更多接近真實的自然,自主的參與自然活動,并且用自己的懷抱去擁抱自然和感受自然。這樣這有助于學生欣賞美,了解作品中的美,結合實際不斷的去創新和完善,促使學生可以自主參與到自然活動中,依據自己的眼睛、耳朵、雙手以及鼻子等感受自然帶給自己美的盛宴。這樣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滲透美感教學,可以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并且鍛煉學生發現生活中美的能力。學生將自己遇到的美麗通過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成為院校文學社刊物的作品,并且在學生之間相互傳看,激發學生內心深處大自然的美。
二、對比美
“對比”在語文教學的文章中經常應用,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美學技法,也是一種優質的修辭形式。在實際創造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作者主要是依據黑與白、深與淺、高與低、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等形式進行對比,以此展現藝術的美。如,詩詞《傷田家》(聶夷中)中描寫到:“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其中“綺羅筵”和“逃亡屋”構成鮮明對比,反映出兩極分化的尖銳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增強了詩歌的批判性。以及詩詞《官倉鼠》(曹鄴)中描寫到:“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也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入君口。”官倉里的老鼠被養得又肥又大,而前方守衛邊疆的戰士和后方終年辛勞的老百姓卻依然在挨餓。這種對比的形式在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如魯迅的作品《故鄉》一文中就多次應用了對比形式來展現自己回到故鄉之后面對蕭條的荒村景象的情感,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憤慨,以及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在學習語文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獲取和感知到美,還可以接觸美。這是因為作者在書寫文章的過程中,不但展現了春天到來時桃花盛開的美景,也表達了冬季嚴寒下的寒冷;不但創造出具備多種特點和色彩的英雄形象,還塑造出單一的群眾形象。總的來說,依據文學作品獲取美的感知,也包含了黑與白、深與淺、高與低、好與壞、善與惡等相對的美學知識。學生依據課堂教師的引導學習知識可以深入了解和認識,并且結合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境和問題,明確其存在的特點和形式,從而進一步掌控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且可以選擇好的一面,放棄壞的一面,構建正確的審美觀念。
三、聯想美
聯想是一種心理形態。其主要是指因一個或者是多個事物而想起與之有關事物的思想活動。例如,看到紅色、橙色會讓人感覺到暖意;看到了藍色、紫色會讓人想起清爽的感覺。人們通過自身形態的習慣影響,將看到的顏色聯想到問題,依據聲音可以聯想到形狀;依據冷暖可以聯想到輕重等等。這種心理情況融入到文學作品當中,會產生美的化學效應。聯想的影響力主要是將抽象化的事物變為具體化,將一些難以依據語言闡述和理解的依據感覺形象化。
聯想是人大腦中一種奇特的展現,其具備寬廣的心理活動范圍。因此,要想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聯想水平,一定要結合平時的訓練和累積,其中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工作:第一,要具備豐富的生活經驗。聯想雖然具備超越自身的特點,但并不是無中生有,由此只有依據豐富的素材和信息才能在聯想的過程中奠定基礎。第二,要在創作的過程中明確深刻的思想認知和豐富的情感。即便是有了豐富的素材累積,但是沒有深入的思想認知,也難以明確自身想要展現的核心內容。此時需要依據聯想將兩者有效結合到一起,從而確保思想意義得到深化,豐富自身表達的情感,讓聯想更具備美學意義。同時,在激發學生聯想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個優質的創造狀態,要能“入境”,集中思想,從而不斷的聯想,這樣新奇的形象和豐富的人物才會踴躍紙上。并且,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多做聯想技能的鍛煉,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白居易《琵琶行》一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講桌前播放《十面埋伏》相應的琵琶曲子,促使學生在具備一定美的欣賞能力實施聯想,讓學生談一談自己聽完曲子的感受,以此為之后詩歌教學提供有效的依據。這樣教學形式在學生了解美的過程中鍛煉自身聯想的能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技校語文教學工作滲透美感教學,一定要結合技校學生的心理情況和發展特點,不斷展現語文素材中美的含義,要在語文教學工作中結合實際教學知識選擇優質的美感教學方案和滲透重點,從而促使學生具備發現美的眼睛和發掘美的能力,為技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溝通提供有效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錢惠芳.談談如何在技校語文教學中滲透美感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06.
[2]李啟森.淺談德育在技校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職業,2014,20.
[3]王曉璇.讓人文精神在技校語文課堂上綻放[A].中國職協2013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下冊)[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