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飛
落實“一帶一路”戰略,不僅要抓住機遇,發展潛力,也要重視風險,加強風險防范。準確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的信用風險狀況,尤其是沿線國家的風險特性和發展趨勢,是做好風險防范的重要基礎。受政治、地理位置、經濟和后金融危機等多因素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整體風險水平依然較高。本文通過建立統一的信用標準制度體系,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完善信用保險服務機制等措施,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經濟效益。
一帶一路信用風險信用體系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無論是國際經濟環境,還是國內經濟條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經濟不確定性增強,國內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凸顯,我國正步入增速減緩、結構趨優、動力轉換的經濟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推出以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為目標的“一帶一路”戰略。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同比增長18.2%。2015年,我國承接“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服務外包合同金額178.3億美元,執行金額12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6%和23.45%。盡管“一帶一路”戰略蘊含巨大的發展機遇,但其推動落地和執行仍將面臨各方面挑戰,信用風險是眾多挑戰中的一項。中國如何防范信用風險,強化信用管理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必然之需。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信用風險狀況
在目的國特定的政策環境約束下,核心問題仍是巨大的投資和資本運作如何實現收益最大化的問題。由于‘一帶一路的資本市場化運作,識別國家主權信用風險并動態跟蹤是‘一帶一路實施的必要前提。
據中國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發布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信用風險分析與展望》可知:
1、沿線國家政治局勢的穩定性相對較低,中東地區地緣政治風險突出。大公對沿線各國政治風險分別予以高穩定、較穩定、低穩定、高風險以及極高風險五個級別分類。在41個受評國家中,高穩定國家僅有一個,極高風險國家數量亦相對較少,分布在低穩定區域的國家最多,表明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面臨的整體政治風險較高。
2、沿線國家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礎設施條件薄弱,經濟下行風險較大,但同時潛力較大,前景廣闊。截至2015年底,沿線國家區域經濟總量估計達到23.2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31.7%,諸項經濟增長指標好于全球水平。大公對沿線各國經濟實力進行五個級別劃分。41個受評國家較為明顯的集中在經濟實力中等及較強區域內,表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發展潛力較大。
3、沿線國家主權債務風險較為分化,部分國家償債來源惡化與外部流動性壓力上升導致主權信用級別面臨下調風險。沿線國家較大差異性的償債環境與財富創造能力促成主權信用水平較為分化。大公所評沿線國家主權信用級別分布于AAA至CC,本幣級別處于投資級別的有23個,投機級別的有18個,其中 BBB本、外幣主權信用級別最多。受貨幣錯配和匯率風險影響,沿線一些國家主權外幣債務風險高于本幣。大公評級的41個國家中,7個國家外幣級別低于本幣級別。
4、沿線國家整體金融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對全球金融市場高敏感度等問題將為金融部門帶來較大風險。沿線國家整體金融風險較大,絕大部分分布于低穩定及高風險級別。
5、沿線部分國家對外資本依賴度較高,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和美聯儲加息將不同程度推升其外部風險。大公對沿線各國外匯風險分別予以五個級別揭示,結果顯示中間級別低穩定國家分布最為集中,兩邊級別高穩定與極高風險國家相對較少。
二、“一帶一路”信用體系建設對策
一帶一路”信用建設,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市場信用環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經濟風險的重要舉措。
首先,統一的信用標準制度體系是進行信用建設的必要前提。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國家去進行信用評級的發展,與他們加強合作。合作重點放在“一帶一路”國家共同商量的新型信用評級標準,來維護國際信用評級市場的新秩序。沿線各國在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的基礎上,應共同協商信用建設原則。各國相關征信機構,政府部門間應加強溝通與交流,根據信用原則,制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統一的信用標準,規范國際信用體系,打造誠信“一帶一路”。
接著,積極搭建“一帶一路”戰略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政府應引導保險公司、資信評級公司參與,進行大數據征信,積極發揮渠道優勢和專業優勢,建立項目儲備庫,參與設計重大項目融資保險方案。同時,集中信息渠道和專業力量,對沿線國家的國家風險和行業風險進行及時跟蹤、系統研究、深入分析,全力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風險管理指引。保險公司發揮風險管理專業能力,攜手資信評級公司,積極參與到政府部門有關“一帶一路”戰略具體規劃編制和政策支持體系建設之中。通過與地方政府一道搭建融資與擔保服務平臺、加強風險信息服務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到各地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機制建設中去。
最后,積極完善“一帶一路”戰略的信用保險服務機制。在風險承擔方面,對出口買方信貸保險、海外投資股權保險、買方違約保險等產品進行修訂,優化升級基礎費率體系;根據市場需求,推出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項下的小額承保模式、特險業務領域的政治風險統保模式等多個全新的風險保障模式,在為企業制定個性化的承保方案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改進,進一步提升業務承保效率和針對性;在國別開發方面,根據與沿線國家戰略對接、產業對接、產能對接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國別和行業整體開發;在客戶服務方面,主動響應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逐步增長的貿易和投資需要,在持續提升對重點客戶服務水平的同時,加大對中小客戶的服務力度,滿足相關企業在風險保障、資金融通、市場開拓、信息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全力為中國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我們期望,打造一條切實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服務的完整信用產業鏈,為增強中國在國際信用領域話語權,提升國家軟實力,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盧越.“一帶一路”視角下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研究[D].外交學院,2016.
[2]成紅偉.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問題與對策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6.
[3]李德尚玉.朱慶東:“一帶一路”需建設專門金融信用體系[N].第一財經日報,2015-12-15(A14).
[4]鄧月.保駕護航“一帶一路”,保險創新勢在必行[J].商,2015(40):181.
[5]王志敏.保證企業獲得“一帶一路”建設的“政策紅利”——中國信保總經理羅熹訪談錄[J].國際工程與勞務,2015(1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