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泓康++姚艷蕾++周雙
在聽障兒童康復過程中,家長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孩子的康復效果和心理健康。為使聽障兒童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此次調查在聽障兒童康復過程中家長心理狀況調查的基礎上,詳細地分析了家長心理狀況對兒童康復效果的影響,并進一步探究家長消極心理的原因。同時通過調查研究,就改善這一狀況從家長、社會、政府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聽障兒童不良心理成長影響
一、聽障兒童家長心理現狀
中國殘聯2016年在“全國愛耳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聽障兒童約460萬人。而部分家長由于對自身心理健康不夠重視,導致其子女在康復過程中無法達到較好的康復效果,甚至導致其子女在康復過程中無法取得進步。
目前,家長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對孩子的情況感到自卑。于是,部分家長采取將自己孩子關在家中這樣極端的方式,拒絕醫護人員接觸孩子。在將孩子帶至醫院進行訓練的家長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苦于高額的康復設備費用以及長期的康復治療費用。一般的聽障兒童家庭,父母一方甚至雙方放棄工作來照顧孩子,沒有收入或者收入較少,同樣導致他們的自卑。
過重的心理壓力會導致家長對聽障兒童的康復效果預期過高,一旦康復效果無法達到他們的預期,消極心理會促使家長做出一些極端且不理智的事情。
二、實踐過程
本次調研歷時兩個月,調查地點分別為湖南省長沙市的康眾助聽器驗配中心、湖南省兒童醫院、長沙市特殊教育學校、中南大學湘雅附屬二醫院;湖南省益陽市的婦幼保健院等5個單位,共計調查人數578人次。
三、數據分析
實地調查過程中采用紙質問卷調查,同時利用騰訊問卷的方式搜集了一些相關調查資料并做出了整理分析,得出數據并分步分析整理如下:
1、與訓練師交流的頻率
數據分析:從調查數據中可以分析出,有74.8%的家長缺乏與訓練師的交流,以及對孩子訓練情況的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家長對孩子訓練結果預期過高,在家中的再訓練也無法有效的進行下去。當孩子無法達到家長期望時家長易陷入消極情緒,影響最終的訓練效果。
2、是否對孩子的訓練結果失望
數據分析:從調查數據中可以分析出,有87.2%家長會出現對孩子的訓練結果感到失望的情況,甚至有45.7%的家長經常性地感到失望。這一方面是家長對于孩子期望過高導致的,第二方面也是缺乏與訓練師的交流,所以對孩子的預期過高,不符合實際。同樣經常性地對孩子的訓練結果感到失望也會加重家長的失望情緒,甚至致使家長對訓練師產生不信任感,排斥訓練師的某些訓練措施。
3、當孩子無法達到自己的期待時
數據分析:從調查數據中可以分析出,當孩子無法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的時候,只有28.3%的家長會想到可能是自己定的目標過高,并適當降低目標。而大部分的家長仍然覺得目標恰當,問題是出在孩子以及訓練師身上,這也同樣是缺乏與訓練師的溝通以及對孩子訓練過程的認識結果。這不僅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也會加重家長自己的心理負擔以及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從而影響最終孩子的康復效果。
4、聽障兒童家長的收入水平
數據分析:從調查數據中可以分析出,仍然有24%聽障兒童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助聽器費用以及康復費用對這類家庭的經濟負擔很大,而且通常聽障兒童不單單只是言語問題,而是多種心理以及生理問題的集合,這更是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經濟壓力勢必帶來情緒的不穩定,家長如果情緒不穩定,那么一定會影響到其孩子的康復效果,甚至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
四、對策及建議
1、社會方面
對聽障兒童因為在普通學校中、社會中所遇到的歧視所產生的自卑心理進行疏導,使聽障兒童樹立健康積極的心態。同時在社會中廣泛地宣傳,使人們認識到聽障兒童的現狀,消除人們對聽障兒童的歧視以及其他不平等的行為,給予聽障兒童更多的寬容,在生活中幫助他們。并且可以成立基金會以及呼吁社會慈善人士,對貧困的家庭進行經濟補助等。
2、家庭方面
根據調查過程中所發現的家長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對康復學的疑問,我們通過咨詢相關專業人士制作成有針對性的關于普及聽力康復知識的傳單并發放給家長。
同時開辦家長培訓班等社會機構對家長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使家長認識到自身心理狀況對兒童康復效果的重要性,并對康復所需要的時間以及精力有大致了解,使家長能理性地對待訓練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相信并支持康復治療師的工作。
并且也可以組織家長互助會,家長可在其中分享自身經驗,互相疏導自身心理問題,交流康復經驗,從而使兒童康復的效果最大化。
3、政府方面
由于國內言語康復技術剛起步,康復體系不成熟,尤其是內地,言語康復落后沿海地區近二十年,且醫教脫節嚴重。由此政府應該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培養高學歷高素質的言語康復人才,使我國康復技術得到發展,讓家長對于聽障兒童的康復訓練更有信心。
同時應該加大對于貧困家庭、康復機構以及特殊教育學校的補貼力度,比如夢之聲等聽障兒童補助項目,并且對于需要進行康復訓練的兒童也可以進行費用的減免,降低家長的經濟壓力。
五、實踐總結
在調查前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開展,通過上網查詢相關資料,詢問專業課老師,圖書館討論等方式,制定出調查問卷,聯系好調查地點。在調查后期,回收總結調查問卷并分析出家長不同心理所產生的原因,使調查活動能成功地完成并趨于完善。這次調研不僅為我們今后社會實踐奠定基礎,而且我們每個人還將以本次調研為基礎,多多總結經驗與不足。使自己從中受益,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廖洪波.82例聾兒家長對康復認知與需求的調查分析.2010.
[2]丁紅兵.河北省聽障兒童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3.
[3]何嫻.聽障兒童聽力康復需求家長問卷調查.2015.
[4]錢麗.聽障兒童家長保健知識調查.2013.
[5]趙惠.吉林省聽障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及康復建議.2013.
作者簡介:肖泓康、姚艷蕾、周雙三人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15級在校學生,指導老師為劉雋銘,內容為部分節選,此篇調研報告獲得2016年校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