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BP制辯論賽是中國大學生英語辯論賽采用的主流辯論賽制。辯論雙方需要一種共同語言來傳達自己的信息,遵守相應的辯論規則。然而,辯論賽不能因為使用英語辯論就能被稱之為英語辯論賽,而更多地應該依托英語語言背后的英語文化,包括英語表達習慣、操英語國家人們的文化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思辨方式等。
【關鍵詞】BP制辯論賽 文化因素 思辯能力
引言
辯論賽是辯手們思想的碰撞,語言的交鋒,賽場上的辯論體現辯手的團隊合作以及辯手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更體現辯手的文化素養。BP制辯論賽是British Parliamentary(英國議會制)的簡稱,是仿照英國議會開會議事模式而設計的一系列辯論賽規則的總稱,是全世界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的辯論規則。目前,國內很多大學生英語辯論賽采用的都是英國議會制辯論賽規則。
英語語言文化與BP辯論賽
美國語言哲學家Grice在1967年哈佛的講座中指出,談話是受一定條件制約的。辯論賽是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辯論的一種特殊的談話方式,同樣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Nancy V. Wood 在其著作《辯論面面觀》中,提出辯論需客觀上的滿足以下6個條件:“1)an arguable issue,2) a person who will argue,3) an audience that will listen,4) some common ground between the arguer and the audience,5)a forum in which the argument can take place,and 6) some changes in the audience.”同樣,在英國議會制的辯論賽中,也需要滿足以上六點;1)一個可辨的話題 2)辯手 3)聽眾 4)辯手與聽眾之間的共同背景 5)辯論的平臺 6)聽眾的變化。可以看出,必須與對方辯手或聽眾之間存在共同背景,這樣雙方才能架起溝通的橋梁,才能更加有效的進行思想交流。共同背景的實現首先是依賴于語言表達,雙方需要一種共同語言來傳達自己的信息。遵守相應的辯論規則,對辯題中或者辯論過程中的專業術語有基本的了解,對相應的文化背景,有基本的理解和尊重,也就是說辯手之間或是辯手與聽眾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共同的“知識背景”。
在共同的知識背景中,辯手的文化背景直接影響著辯手的辯論,BP制英語辯論要求英語語言形式與英語思維的結合,這一模式才能能夠更好地展示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也是目前我們英語教育迫切需要實現的一個目標。劉亞猛曾說:“我覺得就國家當前的發展而言,我們急需的是那種能使用外語應對和說服并按照自己的意愿盡可能改變對方的看法和態度的人才。”但是應對和說服對方,僅僅依賴于語言方面的表達是完全不夠的,支撐語言表達的背后的強大武器應該是辯手的知識框架,是滋養語言產生和發展的文化土壤。目前,很多大學生認為只要能認真學習英語,就能進行英語辯論,殊不知要更好地進行辯論,更應該建構承載語言的文化框架。文化是一個比較廣而寬的范疇。與英語辯論相關的文化內容包括需要了解說英語國家人們衣食住行等生活習慣,更多涉及的是操英語國家人們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英語語言表達習慣于“小頭大肚”,從點到線再到面的表達方式。學生需熟練掌握英語語言表達習慣,才能更好地運用英語這個語言工具進行辯論。否則,英語辯論賽就會像中國人穿著洋服表演,無法達到英語辯論的目的。
由于地理方式、生產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導致東西方的文化不同,因而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直接體現在語言表達方面。中國人談話習慣于鋪墊;而后講出重點,而操英語的英美人,談話習慣于開門見山,直抒觀點,而后給予論證。在辯論的過程中,遵守操英語的人們的思維習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思辯能力,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國際視野。當然,為了更好地實現BP辯論賽中,還需日積月累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人生觀、價值觀等等文化常識。這些文化常識無論在辯論賽中還是日后的工作協商中,都能讓對方感受到被了解和被尊重,這些因素也是辯論和協商中重要的因素。
結語
語言的積累,尤其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的累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積淀的過程。為了通過英語辯論賽更好地發揮辯論的本質,達到辯論的目的,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引和學生的積極投入。本文闡述英語語言文化的重要作用,論證、展示了英語思辨能力的核心作用,旨為引起英語辯手及指導教師的注意,以期培養出具有語言素質過硬及思辨能力出色的辯手。
參考文獻:
[1]Nancy V.Wood.Perspectives on Argument.Prentice Hall:8.
[2]蔡榮壽,丁薇元.辯論及其文化解讀[J].廣西大學學報,2009 (5).
[3]周耀東.西方修辭學與中國的外語教育-劉亞猛教授訪談錄[J].外國語言文學,2004(1).
[4]淮艷梅,袁慶峰.基于內容的英語思辯能力教學模式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2015-2017年大連大學教務處教改項目“將英語辯論引入大學英語A班教學改革模式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張曉君(1980-),女,遼寧大連人,大連大學英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