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飛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0)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
□劉勁飛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0)
我國改革開發3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這種城鎮化是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主要內容。受制度、政策、城市建設、農村勞動力素質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具有不徹底性。這種轉移方式,一方面減緩了城鎮化進程,并弱化了城鎮化質量;另一方面,不徹底的轉移增加了轉移成本,且壓抑了消費需求?!笆濉币巹澲刑岢鲆七M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其核心在于將轉移到城鎮的農民工轉變為市民。
新型城鎮化;農民工;市民化
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者之間具有正相關性,農民工市民化則是“三化”同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農民工市民化才能為工業提供穩定的產業工人,才能充實城這話內容,減少農民數量,提高農業生產率。因此,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化的重要環節和核心任務。
農民工市民化是農民向城市轉移并逐漸成為市民的一種過程和狀態,其包含兩個方面的市民化:內在素質的市民化;外在資格的市民化。農民工向市民地轉化,要包含以下5個方面的轉化:
行業的轉變,從農業轉變為分非農業生產。農民工需要離土地,從事非農業生產,這是農民工市民化的先決條件。
地域的轉換,由農村進入城市。農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和定居,居有所定是保證農民工不往返于城鄉的保證。
身份的轉變,由農民轉變為市民。要確保農民工獲得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思想行為的轉變。農民工要改變原有思維方式,行為觀念,生活習慣,社會組織形式,實現與市民在思想意識上的接軌。
家庭生活方式的轉變。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最小單元,農民工的子女、父母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生活方式要與城市融合,并獲得與市民同等的權益。
戶籍制度是阻礙農民工市民化的一個因素。大部分農民工進城務工時并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因為放棄農村戶籍就意味著放棄農村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村集體分紅權。當下進行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城鎮戶口對農民工吸引力越來越小,取得城鎮戶口是農民工是否享受與市民同等權益的前提,進一步強化了戶籍作為源配置、利益分配和身份識別的功能,背離了戶籍作為人口登記的原始功能。
就業問題阻礙了農民工市民化進程。長期的制度隔離和資源配置不公平,造成了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格林和皮奧里認為,根據工資、福利和升遷機制不同特點將勞動力市場氛圍主要(一級)勞動力市場和次要(二級)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可以在企業、行業或職業等層次上形成,是具有高度組織的正式勞動力市場;次級勞動力市場的雇傭與工資分配遵循邊際決策原則,市場力量發揮作用,工資低,工作環境差,就業不穩定,缺乏培訓和升遷的機會。我國農民工長期存在于次級勞動力市場,就業不穩定,就業環境差,工資低,職業壽命短,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可能性小,直接影響其市民化意愿。
社會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制度不健全,解決不了農民工市民化的后顧之憂,降低了農民工市民化意愿。農民工就業的不穩定性,使其在工傷、醫療、養老、失業、生育等保險項目不全,覆蓋面窄,農民工及其單位參保意識不強,參保率低;城鎮房價高企,農民工不穩定的收入很難承擔起城鎮的房價;子女教育方面更是受到各種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被排斥在城市優質教育資源之外。
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要經歷職業從農村就業變為非農就業、農村居住變為城市居住、農村生活變為城市生活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負擔一定的成本。職業轉變需要支付轉移成本,包括教育、培訓、交通等費用;居住地的轉變需要支付生存成本,包括購房成本和租房費用;生活區域的轉變需要支付生活成本,包括家庭成員的生活費用。這部分成本可分為公共成本、企業成本和私人成本三部分。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城市藍皮書》顯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農民工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別為17.6萬元、10.4 萬元和10.6萬元。根據我國農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情況來看,農民工顯然無法支付高額的轉化費用。
農地權益收益是農村居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我國現有土地管理制度導致農村土地產權不清,價值被低估,流動性差,妨礙了農地權益的實現,阻礙了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人是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最積極的因素,自身素質較低是農民工市民化的一大障礙。農民工自身素質包括三個方面:職業技能素質,城市生活技能素質和心理素質。農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尤其是基礎教育薄弱,嚴重影響了職業技能和生活技能的提升。長期的農村生活和游離于生活之外,使農民工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不協調,在心理方面缺乏向城市轉移的準備。
一是話語權能力,即農民工可以在社會利益分配中具有話語權,為自身爭取到利益。二是工作能力,即通過個人在工作方面的能力使其具備在勞動力市場上去進行討價還價的一切品質。
首先是要開放戶籍制度背后的福利與公共服務,讓戶口成為僅僅是一種登記的憑證,而不是一種享受不同福利與公共服務的身份標識。其次是要改革財政收入和分配體制,增加勞動報酬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中所占比重。第三是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制度的改革。
政府既要為農民工做主更要為其服務,針對市民,借助講座、巡演和公益廣告等形式開展新型城鎮化和農民工知識普及工作,引導市民克服歧視和偏見,理解城鎮化,包容農民工;針對農民工,實施市民化教育工程,系統開展法律法規、文明禮儀等宣傳教育,灌輸市民規范,培養市民意識,重視農民工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其掃除消極心理困擾,以樂觀自信向上心態面對城市新生活。
由于我國需要由農業轉移到城市的人口十分龐大,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實現社保、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全覆蓋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這筆巨額的資金投入顯然不能僅僅依靠國家財政資金,而是需要由政府、企業、個人等各方予以合理分擔。對此,應構建由政府主導,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的多元化的農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擔機制。
中國以往的城鎮化,基本上屬于“鋼筋混凝土”的建設層面,未將人的城鎮化作為核心,而目前正在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則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城鎮化。在此進程中,農民工能否實現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
[1]劉瑞.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5.
[2]楊莉蕓.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綜述[J].經濟縱橫,2013(5).
[3]李晨菁.陜西省農民工問題的經濟學分析[J].時代農機,2016(7).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2.020
1004-7026(2017)22-0030-02
D412.6
A
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規劃課題“構建陜西省統一勞動力市場研究”,項目編號:16JK2252。
劉勁飛(1978-),男,陜西西安人,碩士,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