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爾東
(湖北民族學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研究法治扶貧視閾下農村法律服務的完善路徑
□陳爾東
(湖北民族學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農村法律服務對于對于發展以及穩定農村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需要從農村的法律服務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探索出符合當前農村實際以及切實可行的完善農村法律服務的路徑,從而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以及避免農村糾紛。本文主要是根據筆者所學,提出了幾條農村法律服務的完善路徑以供參考。
法治;扶貧視閾;農村法律;完善路徑
從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的角度來看,鄉鎮基層的法律服務中心要拋棄“訴訟萬能主義”的傳統思想觀念,推進建立以調解、仲裁為主要形式的糾紛解決機制,將訴訟作為糾紛解決的輔助機制。在糾紛的解決過程中要注意尺度的把握,結合適當情況考慮私力救濟,確保相關糾紛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總之在糾紛的處理過程中要盡量考慮一切可以使用的非訴訟途徑,將訴訟途徑作為糾紛處理的最后手段。另外,從預防糾紛矛盾產生的角度講,農村基層法律工作人員以及鄉鎮單位聘請的法律咨詢者要重視日常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幫助農民認識其擁有的權利以及應當履行的義務。主要的法律意識宣傳手段可以有召開法治宣傳會、進行案例講解、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和強化糾紛調解工作等,使得糾紛在初期階段就得以合理解決。
目前國內對于高等院校的法學教育工作已經有了相對完善的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的法律專業的高素質人才,但是針對這些人才法律素質的培養更多地局限在理論知識層面,而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目前大部分法學專業高材生的就業實習地點都是法院、檢察院以及律師事務所等機構,一方面這樣的實習機會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在這些機構普遍從事程序性工作,極少會參與案件辦理和糾紛處理等工作,專業知識得不到有效實踐,而農村基層法律中心恰恰為法律專業高校生提供了這樣一個能夠有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的平臺,在處理和解決大量法律糾紛的同時學生必定會對曾經所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此同時也能彌補農村基層法律服務人才不足的缺陷。
法律診所制度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美國,該制度主要是以醫學領域的實踐教育制度為模板,在法律診所制度中,具有專業法律知識的學生、社會工作者是實習醫生,實踐經驗豐富的法律專家和執業律師是執業醫師,而受困于法律矛盾糾紛缺乏必要法律知識的農民,通過法律診所這個服務中心,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法律工作者對農民進行專業的指導,對相關高校學生進行系統性的實踐培訓,在這個過程中農民的糾紛矛盾得以合理解決,高校生的法律綜合素質得以提升,通過提供法律咨詢、代書以及調解等服務,實現對癥下藥辨證施治。目前國內已經有許多法律院校引進了相應的法律診所制度,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西南政法大學,在學校團委領導和司法研究中心的協調指揮下,堅持以“所有人的正義”為服務宗旨,積極開展相應公益法律服務的活動,免費幫助農民解決相關的矛盾糾紛,提供無償法律服務。
現階段廣大鄉鎮地區的法律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支持、公益基金還有社會捐贈等,來源渠道相對狹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法律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因此必須要拓寬農村法律服務經費支持的來源,提高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法律服務工作的工作質量,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農村法律服務區別于其他法律服務工作的主要點在于其公益性,無償的法律援助和調節工作是法律工作者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因此各地政府必須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實際的法律服務需要,制定符合本地區特點的農村基層法律服務專項制度,制定相應的農村財政預算,另外,政府還要考慮當地經濟、政策、法律建設的實際情況拓寬法律服務資金籌集的途徑,在此基礎上政府還要建立相應的法律服務資金監督管理制度,確保籌集到的資金能夠得到有效利用。
為了完善農村法務服務,作為一名學生,本人發表了幾點個人的看法,應當建立農村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促使法學專業的高素質人才擔當基層志愿者、建立農村法律診所制度以及加強農村法律服務資金的支持力度。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2.022
1004-7026(2017)22-0033-01
D926.5
A
陳爾東(1993-),性別:男,籍貫:安徽省馬鞍山市,民族:漢族,湖北民族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