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春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徐溜鎮農業技術服務站 江蘇 淮安 223300)
耕作措施與長期施氮對旱地作物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
□王 春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徐溜鎮農業技術服務站 江蘇 淮安 223300)
糧食安全是當今社會生活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社會大眾最為重要的安全內容,小麥作為世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受到土壤水分、養分等等因素的影響實際產量與預期產量之間具有較大的差距,本文對土壤的合理保育肥耕的模式進行了探究,分析了長期對土壤施加氮肥對旱地小麥的影響,提出了幾點土壤肥力質量受到影響的措施,進而分析提出了幾點優化改善的措施。
土壤肥力;氮肥;栽培耕作
在旱地小麥種植的過程中,土壤中的肥力以養分對于小麥的產量有很大的影響,在土壤的表面采用覆蓋栽培的方式可以有效減少棵間酒土壤水分政法,提高了土壤內的水分貯存量,降低水分虧損的問題,對于小麥的產量提高有一定的幫助。土壤內含有的有機質、全量養分、速效養分等等對于小麥的土壤管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力,在缺氮元素的土壤上,對土壤長期施用氮肥,可能實現了小麥的高產和穩產,增強了土壤的肥力,但是隨著氮肥的大量使用,使得氮元素以及氨元素揮發效率增強,反硝化的形式也造成了土壤肥力消失速度加快,讓土壤內的殘留累積效果明顯,對于土壤的有機質提高產生消極的影響,也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
土壤經過長時間的農作物養殖,土壤內部的有機碳、全氮、速效鉀的含量受到地表覆蓋模式的狀態,礦質態氮、速效磷以及PH數值都因為長時間施加氮肥受到一定的影響,并且土壤內的易氧化有機碳同時受到地表的覆蓋模式,大大影響了施氮量以及地表覆蓋模式之間的交互影響作用,大大提高了土壤管理的措施中對于土壤的影響。
土壤中蘊含的有機質是土壤中各類的營養元素,也是土壤中微生物生長必不可少的碳源,地表覆蓋模式對于土壤內的有機碳含量具有顯著的影響,經過實驗調查,施氮量與土壤中的有機碳含量兩者之間相互交錯,彼此的影響作用并沒有達到顯著的水平,隨著地表覆蓋模式的增加,覆蓋與常規差異并不明顯,主要是氮肥的小麥地上部和根部的根系的生長發育,增加小麥根系以及地上的殘渣的還田量,降低秸稈的根茬,增快了土壤對其的分解能力,說明當氮肥的含量較高的時候,土壤的有機碳含量作用發揮的并不明顯,對于小麥的產量也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土壤的活性有機碳指的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受到植物、微生物影響較大,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土壤中的移動較快、不穩定、易氧化、易分解、易礦化,其形態以及空間位置對植物和微生物等提高土壤內的土壤碳素,讓土壤的有效養分以及土壤的物理形狀和耕作措施之間互相影響,為化學的活性有機碳建立穩定的關系,切實完善土壤的覆蓋種植模式。
土壤經過長時間的種植和耕作,土壤表面的覆蓋模式對土壤的PH值有很不顯著的影響,長期高量施氮肥或者是適量的施加氮肥都可能降低土壤的PH值,此現象并沒有因為長期覆蓋施加適量的氮肥改善土壤的酸堿度,說明土壤的肥力指標在施加土壤覆蓋模式的時候沒有改善土壤的碳素、鉀素含量以及覆蓋模式等等,最終會導致土壤的實際覆蓋地膜面積減少,對小麥播種前的覆膜模式以及擴大覆膜面積等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旱區農業進行小麥的種植,采用秸稈覆蓋的模式有助于采用接水培肥的保護性耕作栽培措施有助于提高生物質資源循環的利用,可以改善小麥種植農藝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但是秸稈在使用的時候需要配合使用一定的化學氮肥,有助于小麥的產量提高,也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長期在土壤種植的過程中使用秸稈能夠提高土壤內的有機碳的含量,土壤的三個層次都有深度的S效應,隨著土層的深度增加,土壤的S效應也在不斷降低。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土壤的S效應不斷減小,對于土壤內的易氧化有機碳含量以及秸稈的表層土壤下降幅度都有一定的影響,施加秸稈 0~5cm、5~15cm、15~30cm的土壤易就氧化有機碳含量的分別增加 7.24%、62.3%(P<0.01)、14.94%(P<0.05),在每個季節小麥播種前均會上季未腐解完全的秸稈以及雜草殘茬,增加有機碳的投入,讓不同的秸稈與不施秸稈的一氧化的有機碳的含量之間的差異有所降低,使得土壤的肥力指標不會受到施氮量的影響,讓全氮的土層深度隨著深度增加而不斷降低,而土壤內的礦物質態氮呈現上升的趨勢。
土壤肥力的影響以及秸稈在不同的氮肥施加對小麥的產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的氮肥用量配合小麥的實際生長效果有助于提高小麥的產量,低肥力的土壤隨著氮含量的增加使得小麥的產量不斷增加,高肥力的土壤則采相反的方式,在N效應兩種肥力土壤隨著氮元素的含量增加而不斷增加。隨著施氮肥的數量不斷增加的時候,過量的施氮肥降低了主效應值,提高交互效應的數值,同時還可以通過增加秸稈的效果在一定范圍內提高氮肥對作物產量的英系那個,使得小麥作物的產量呈現出S效應、N效應以及S*N效應,并且在小麥的耕作方式上進行改良,免除耕作模式下不同施氮量下的影響小麥的產量。在小麥播種的過程中,麥秸稈的合理使用能夠提高小麥的出苗率,避免小麥的產量受到秸稈對土壤的影響,有效保障小麥的產量以及生長的質量。
施加秸稈的過程可以增加無機營養物質,同時還能夠提高土壤的碳固持,采用秸稈的模式讓土壤的吸收外界營養物質的能力,在氮肥使用讓秸稈處在干燥的狀態下,緩解腐解緩慢的問題,在相同的腐解就時間下,秸稈的表面能夠呈現出無機形態下的損失量最小的情況,讓秸稈的混合施肥效果達到最佳,表層的微生物也能夠在有機碳形態下不出現微生物分解的問題,有助于推動小麥的產量提高。
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農業經濟也要跟隨時代的變革不斷優化當前的耕作方式,尤其是當前的傳統耕作方式對于土壤的負載能力產生了較強的影響,傳統的耕作方式以及施肥的方式對于土壤的自然屬性產生了較強的破壞,為了推動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要對當前的土壤結構進行優化改革,注意采用科學的方式優化土壤結構以及自然屬性,基于此,本文探究了覆蓋式耕作方式與秸稈耕種模式對小麥種植的影響,協調種植的過程中氮肥的施加以及秸稈的使用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借此采用科學的方法改善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產量特征,使得土壤的培育能力得到保障的同時大大提升,有效保障小麥的產量以及生產的質量,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結構轉型以及經濟效益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和和諧發展。
[1]Saba Ghirmai Teclemariam.長期免耕對北方旱地土壤碳和氮庫的影響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2]羅珠珠,黃高寶,張仁陟,等.長期保護性耕作對黃土高原旱地土壤肥力質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0,18(3):458-464.
[3]羅珠珠,蔡立群,李玲玲,等.長期保護性耕作對黃土高原旱地土壤養分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5,33(3):171-176.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2.044
1004-7026(2017)22-0058-02
S15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