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潤生
與日本人“曖昧”
◎ 劉潤生

一天,住在東京西新宿的臺灣朋友請我和一位叫則子的日本朋友到家里吃飯。我炒菜的時候,忘記開抽煙機。則子看到之后,委婉地說:“是不是抽煙機壞了呀?”我說:“對哦,還沒開呢。”剛伸手要按按鈕,她比我還快,馬上跨步過來幫我打開抽煙機,然后說:“太好了!沒有壞呢。”我跟她說謝謝之后,她還眉開眼笑對我說:“劉先生做的菜很香,所以讓抽煙機把這些香味送出去,讓鄰居們也聞一聞。”
我頓時被她的教養折服了。指出他人的疏忽還能如此藝術,非常值得學習。
與世界上其他語言相比,日語最大的特色就是曖昧和委婉了。
在日本,關于曖昧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夏目漱石在東京大學做英語教師的時候,有一節課讓學生翻譯“I love you”。 學 生 把“I love you”直譯成“私は君を愛しています(我愛你)”。夏目漱石看了之后說,日本人是不會這么說的,應該意譯為:“月が綺麗ですね!(月色真美啊!)”
為什么“我愛你”不能直接說呢?夏目漱石認為,若心中有情,眼中有愛,陰晴圓缺都是美,能一起欣賞月色,沉醉于月色之美,已經足夠表達這一愛意。
在日本的外國人經常無法體會他們這種話里有話的曖昧。比如上司要辭掉一名員工,他可能在員工快下班的時候對他說:“辛苦了!一直以來你為公司做了這么多,我們真的非常感謝。”或者對員工說:“公司最近任務不是很多,以后你不用天天來上班也可以的哦。”如果是日本員工,就能明白上司跟他說拜拜了。如果是外國員工,可能還覺得這個上司真夠有人情味的。
日本人生氣的時候,一般也不會直接把脾氣發泄出來,所以鈍感的外國人可能還覺得一團和氣。而在日本人之間,通過“讀空氣”就知道對方生氣了。曾經看過幾位日本朋友用中文和日文分別表演了同一個話劇,話劇中有一個上門討債的情節。中文版的演到這個情節時兩位演員已經吵翻了天,日文版的卻好像在正常聊天。
(丁強 摘自《看世界》2016年第16期 圖/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