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林
摘要:隨著人們對電子通訊設備需求的不斷提升,在其性能上也有的更高的要求。電子通信設備所體現出來的安全性、可靠性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標準,其發展程度也處在比較活躍的階段。但是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快,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人們對電子通信設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將通過對電子通信設備的可靠性設計做以闡述,嘗試對其進行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電子通訊設備 可靠性 設計技術
中圖分類號:TN6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6)12-0026-01
1 電子通信設備在設計技術上的可靠性指標
1.1 可靠性在電子通信設備設計中的意義
電子通信設備再開發設計的過程中,其可靠性是無法繞過的關鍵節點。對于很多企業來說,都非常看重電子通信設備可靠性的研發,也會通過一系列的管理體制和技術手段去實現符合當下需求的可靠性設計,并將其適用于產品的實用效果當中。由此不難看出,加強對可靠性的投入,讓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就是令其電子通信技術強大的意義所在。
1.2 通過元器件控制可靠性
元器件是電子通信設備能否正常運轉的基礎。是否選擇可靠性高的元器件在產品整體的質量上異常重要。科學的使用元器件,能夠在生產過程中保障設備性能,還能夠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對元器件在可靠性上進行嚴格監管,以保證它在質量和使用年限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1.3 通過降額設計技術提高可靠性
能夠提高電子通信設備可靠性的另一個重要的技術手段就是降額設計技術。降額設計技術在產品應用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讓設備運轉時承受低于其工作應力的額定值,大大降低設備出故障的幾率。通過降額設計這樣的技術手段,能夠有效的提升設備運行過程中可靠性,這而是其技術應用的最核心目的。
1.4 通過簡化設計提升可靠性
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使用電子通信設備,享受其帶來的便利和功能,就需要在生產過程中做好成本控制。保障可靠性的前提下,如何降低生產成本也是企業需要克服的問題。所以簡化設計,在不影響設備正常運轉的情況,很好的降低了產品的初始成本和故障率,從另一個方面提升了設備的可靠性。
1.5 通過余度設計增加可靠性
余度設計是指設備中配備多套能夠完成功能呈現的單元。利用可靠性、穩定性更高的軟件取代硬件的余度設計,設計過程簡單,成本不高,是很常見也很實用的。采用軟件替代硬件的設計會增加設備的復雜程度,在基礎可靠性上并沒有讓產品獲得提升。所以余度設計的使用范圍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都是在使用高質量元器件以及設計技術后,仍然無法讓設備穩定運行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2 電磁兼容設計技術對可靠性提升的作用
由于電子設備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占據電磁頻譜,隨著市場對電子設備的大量需求,各種類型的電子設備相繼出現,造成了電磁頻譜使用緊張,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電子設備的可靠性。這就使電子設備的兼容問題暴露出來,加上國內的電子兼容技術起步晚,發展不成熟,是的電磁兼容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了順應市場的發展需求,近幾年國內也開始加強對電磁兼容設計的研究(見圖1),逐漸完善了電磁兼容設計的理論體系,也提出了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目前在很多電子通信設備的設計生產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和實踐,為產品可靠性的提升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3 熱設計技術對可靠性的幫助
通過冷卻、加熱或者恒溫等多種溫度調節的技術手段,來保證電子通信設備中元器件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正常運轉,這是熱設計為設備可靠性提供的最大幫助(見圖2)。隨著電子通信設備高密度、集成化的發展方向,散熱問題逐漸成為了考驗設備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熱設計的研究成果和研發進展對設備可靠性的提升貢獻了新的標準。一套成熟的熱設計方案,需要對成本進行管控,同時解決設備的散熱問題。在電子通信設備進行熱設計的實踐操作中,必須要通過對電路設計、結構設計、維修設計的綜合考慮,才能達到設備可靠性的必備條件,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過程。在熱設計使用之前,先要做好初步的評估工作,徹底釋放設備的散熱風險,依靠可靠性研發在各個環節的聯系和溝通禪城評估流程,完不成熱設計風險,就不會進入流程的下一個階段。
4 結語
上述內容對電子通信設備的可靠性在設計研發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做了分析。可知,想要提升可靠性,就要優先在熱設計、元器件的采用、降額設計等發面進行有機的結合,將其融入到電子通信設備的總體設計中。能否堅持執行,把控細節是提升可靠性的關鍵所在。因此,應該秉承將可靠性設計放在首位的原則,加強研究開發過程中數據整理工作,為電子通信設備的性能提升和質量打好基礎,確保設備的穩定性、可靠性。作為電子通信設備的生產企業更需要確立自身產品在可靠性方面的優勢,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寇曉瑩.電子通訊設備的可靠性設計技術探討[J].科技論壇,2013(17).
[2]錢占馬,程軍偉,高倩.電子通訊設備的可靠性設計技術探討[J].數字化用戶,2013(14).
[3]王世萍,朱敏波.電子機械可靠性與維修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