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經過規范、系統的治療,約10%的類風關患者可以完全治愈(即斷根)。
戴生明答:類風濕關節炎(簡稱類風關)是因為人體內免疫系統發生功能紊亂,導致全身大大小小的關節出現腫脹、疼痛,尤其是雙手的關節會出現腫脹、疼痛、僵硬,一般來說左右兩側肢體發生關節炎的部位是基本對稱的。
目前臨床上治療類風關的藥物分為三大類——“治標藥”(消炎止痛藥)、“治本藥”(改變病情抗風濕藥)、“激素”(糖皮質激素)。“改變病情抗風濕藥”可以延緩關節結構的破壞(即防止關節畸形的發生),又可分為兩類:(1)傳統的化學藥物,例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羥氯喹等,這類藥物往往需要服用1-3個月才能起效,因此又被稱作“慢作用抗風濕藥物”;(2)生物制劑,例如益賽普、強克、類克、修美樂、雅美羅等人工合成的蛋白類藥物,這類藥物起效快、作用強,但價格昂貴。
經過規范、系統的治療,約10%的類風關患者可以完全治愈(即斷根),60%~70%的患者堅持服用1~3種抗風濕藥物可以達到臨床緩解,另有20%以上的患者在聯用2-4種藥物也只能達到低疾病活動度(即遺留1-2個關節腫脹,或多個關節輕微疼痛)。因多數患者屬于后兩種情況,在病情達到很低的疾病活動度或疾病緩解時,醫生開始逐漸減少聯合藥物的品種,一般先減激素和消炎止痛藥,最后以1-2種慢作用抗風濕藥物維持治療,絕大多數患者不能停用全部藥物。如果停用全部藥物,原來已達到疾病緩解的患者在6個月內絕大多數會復發。尤其那些類風濕因子(RF)滴度特別高或抗環胍氨酸肽(CCP)抗體滴度特別高的患者,需要終身至少服用一種“慢作用抗風濕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