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澄
第一章 白 土
余江不(dǔn)子
余江古稱安仁,因與湖南之安仁同名,于民國年間改今名,故其所生產的不子簡稱“安仁”。
據《民眾月刊》載:余江不子產于余江縣城北的流源等處。礦山有宋家源、老虎源、船峰嶺等處。船峰嶺距城35華里,因至信河的旱路過長,運輸費過重而停產多年。宋家源、老虎源產量豐富,距城25華里,開采時間約在民國初年。各碓廠租山開采,山租以一支碓為計算單位,每年交租洋價3至4元,開采工力資1萬斤洋價2至3元。
出余江縣城北門8華里,沿信河支流直至流源,各村落均有碓廠,計下腳龍碓5乘,每乘裝碓6支,鼓兒碓17乘,每乘裝碓4支,其中也有荒廢未舂造者。
制不的粉碎、淘洗方法與他地相同,但淘洗池、沉淀池、干燥場均在露天之下,無有蓋覆,制成的不塊亦散置于露天,僅以茅草蓋覆而已。
各碓廠制成的不塊,均用人力土車運至縣城,有25華里,每天僅能運送一次。再由余江縣城上船,下水經鄱陽湖,再溯水而上抵達景鎮。民國24年(1935年)前后,年產量約100萬塊,每萬塊售價在170至180元之間。
這里的交易與別處大致相同,雖然碓戶眾多,但貧寒者居一半以上,他們所需的資本,都是向當地殷實戶借貸,而后以不子代為還帳。這種收買人稱之為囤戶。碓戶為了還帳,無力求得貨物精美,只求數量,故質量較差,僅為粗瓷制造之原料。囤戶收到了一定的數量,再船運至鎮,由白土行代為出售。
當地政府也于民國23年組織余江流源村保證責任瓷土運銷合作社,以發展瓷土制造業,雖曾一度登記造冊,但終因資金無法籌集而停辦。以后,余江不子也終因質量不佳,兼之運輸路途遙遠逐漸被淘汰。
樂平不(dǔn)子
據《民眾月刊》載:樂平不子產于樂平縣南鄉禮林里,距縣城24華里,距河1華里許。礦區同在一山,礦脈分為兩條,一名老坑,一名新坑。兩坑土色相似,其采取方法用明坑,上層的礦石多已風化,成土狀,耐火力高,但粘性差。下層稍堅,耐火度低,粘性益不強。這兩處土坑都為禮林人洪志禹個人經營。民國19年(1930年)前,運礦石至鎮售于銀坑塢、渡峰坑、滿坑塢等碓廠舂造,每120斤為一擔,100擔售價洋40余元。以后數年因售價不佳,未曾運至景德鎮售賣。土坑之礦,由其本人設碓6支舂造,年產量約12萬塊,每塊重3斤,每萬塊售價約200元。其碓廠粉碎、制造和交易等與各地相同。
以后的情況不詳。
土 果
土果是灰渣器、古器主要原料之一。但它不是從礦山開采原土進行制造,而是利用中高檔細瓷業廢棄的撿渣等物復制而成。撿渣為釉果、不子、高嶺土經淘洗后的尾砂,這也是一個古老行業。《陶錄》載:“撿渣者何?蓋大窯戶所淘泥不傾去粗沉之土渣也。凡用撿渣戶雇工收撿于外,復加淘汰,練成泥方可用。”
民國年間,土果業有四家,分別在朱弄里下弄、登科下弄、沙帽墩和賽寶坦。前三家為都昌人,趙曹二姓,后一家為余江人。前三家的制作場地均在朱弄里以南的昌江岸邊的沙洲上。他們順著坡度開辟出100多平方米的平地,在高處砌一四方形淘漿池,面積約5平方米,緊靠著的下邊砌一濾漿池,面積不大,高約40厘米,便于日曬。另一邊搭一草棚,設有打磚的桌子和木匣、木槌等。
業主向制造脫胎、二白釉的窯戶們廉價購得撿渣、腳板屎(散落于地下被腳踐踏的臟泥)、曬架塘泥,便用獨輪車推到洲地,倒進淘漿池,用長柄渣耙攪拌,稍事沉淀后,放開閘伐,泥漿流入濾漿池。澄清后,舀去清水,再經日曬至可塑性時,便用木匣打制成磚狀,放在沙洲上曝曬。因土果含尾沙量高,水易滲出,夏天,半天便可曬干。干后,搬入棚儲存。
靠近朱弄里一帶,有很多制造灰渣器的窯戶,他們的坯房也在這一帶。灰渣器是灰可器中的粗瓷,名曰“渣胎碗”,用土果配粘性強的石頭口高嶺土制成坯胎,比用余干瓷土便宜四分之三。交易做成后,業主還用獨輪車將土果送到坯房,并自行碼好。
土果制造只能在夏秋二季進行,春冬雨水多,且少日曬。業主們雖然在做買賣,實際上是出賣苦力。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年代,制瓷原料做到了物盡其用,沒有半點浪費。
20世紀50年代以后,土果業便消失了。
(二)高嶺土類
明砂高嶺
明砂高嶺土的礦址在浮梁高嶺村,因土中所含的白云母晶瑩明亮,又多是砂土,故得其名。在歷史上,高嶺村曾為東埠鄉所管轄,所以又稱東埠高嶺。唐代,浮梁縣域曾按昌江的東、南、西、北港(河)四條支流所經過的地區稱東、南、西、北鄉,高嶺村靠近東港,所以又別稱東鄉高嶺和東港高嶺。
但是,景德鎮廣大瓷業工人和業主們,卻稱高嶺為“高梁”。原因有二:其一,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他的《天工開物》中云:“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經查,無論古代和現在,無論婺源和浮梁,都無“高梁山”這一地名,顯然,宋應星將高嶺山誤為高梁山,使之沿用至今;其二,景德鎮城區人的方言是以都昌方言為基礎的語言,高嶺村的方言接近婺源方語,城里人幾乎聽不懂,很可能是讀音上的訛差。
關于開采時間,按當地的《何氏宗譜》記載的有關條文推算,當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自南宋至明萬歷年間,均為民間開采,后因麻倉老土枯竭,這里的高嶺土一度被列為官土。清康熙二十一年版《浮梁縣志》載:“萬歷三十二年,鎮土牙戴良赴內監,稱高嶺土為官業,欲漸以據他土也。檄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守道葉云仍、知縣周起元爭之,還其檄。”
開采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當地《馮氏宗譜?馮光發傳》條載:“土名麻石坳等處之山,被婺(源)邑在山搭有棚廠數百,人數千余,強取磁土。”再加上本地人開采,其盛況可謂空前。
清同治年間,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此地考察,著文后,這里的名聲鵲起。這期間,也是明砂高嶺由盛而衰轉折期。
迨至民國,礦源逐漸衰竭。民國19年(1930年)江西省政府建設廳出版的《江西陶瓷沿革》中作了如下記述:“現在采掘此項瓷土者,有漢洋、漢澄、四義、爾梅、同發、云貴、享林等廠”,“出產總額,每年二百五六十船。”
民國24年(1935年),江西陶業管理局曾到這里作過調查,主要內容如下:
高嶺土產于高嶺山中,一望白砂滿目,蓋此地瓷土挖取已歷數百年,故棄之渣滓遍地皆是。土之淘洗、制造及各場人數,均與星子高嶺相同。其產額在清代同治年間最盛,至光緒時,因受星子高嶺發現之影響,營業上大為衰落,至民國年間,產量不過10余萬塊,場戶也只五六家。
衰落的原因是礦土逐漸枯竭,在開采多年之時,淺處之土基本挖盡,再挖則渣滓過多,影響質量;深處須用隧道采取,深則有水,要排水則費工時,兼之洞深有二三里,肩挑不易,盡管原料比星子高嶺好,但成本過重,所以被星子高嶺戰敗。迄今只有雙造脫胎、雙造粉定和雕塑瓷摻和用之。
此處制成的高嶺成品也與其他地區所產的高嶺成品不同,體積小,重量輕。老工人回憶說,一塊高嶺好像一塊小豆干,長約3寸,寬約2寸,厚約6分。關于重量,20世紀40年代黎浩亭在《景德鎮陶瓷概況》中記載說,“每人平均每天淘洗凈泥200塊,計50斤”。即每塊凈重16兩為1斤的4兩(合今秤2.5兩)。當年,每萬塊洋價100元。
制成的高嶺,由人力肩挑至東埠街,有5華里山路,然后水運至鎮,約80華里。由白土行代為銷售。
1950年,村民胡宗山、李發亮、汪裕前等自發地重操舊業,取土淘砂,制成成品出售。1954年政府成立浮東瓷土礦,高嶺村為第一礦區,并修了一條簡易公路。高嶺土礦重新開采后,直到1968年才停止.
高嶺村的高嶺土已成為歷史陳跡,由于它是陶瓷原料技術革命的里程碑和發祥地,以至成為當今國際陶瓷研究者“朝圣”的圣地。⑺
星子高嶺
星子高嶺簡稱“星子”,產于江西星子縣境內的廬山東南麓。
乾隆末年,浮梁明砂高嶺土礦源逐漸減少,迫使人們尋找新的礦源,以解決制瓷之需。約在嘉慶年間,在廬山腳下發現并開采高嶺土。這種土淡紅或米黃色,燒成瓷器后呈白色,其堅硬度相當于明砂高嶺。《南康府志》載:道光十九年(1839年)“景德鎮各窯制造瓷器所謂高嶺,即廬山所出白土,無論粗細瓷器必須以之配合,即御窯制造上用瓷器亦須配用。”以后取土出現了風波,被禁止開采,謂“傷殘龍脈”云云。但最后還是攝于“御窯上用”而開禁。從此,這里的開采日益旺盛,成了景德鎮制瓷的主要原料基地之一。光緒二十年(1894年),又在縣城北面的五老峰相距三華里許的太白嶺發現并開采。民國18年(1929年),在這一帶開業的先后有29家。隨后,又在橋頭霸、大洼、小洼、亭子下等地開采,最多時,淘土廠達48家,年產量達2000多萬塊。以后逐漸減少,至24年,只有上洗金廠、下洗金廠、天寶堂、下王家場、寶興堂、夏任生、風車口、許家中場、梅記美玉場、明玉寶、十股場,以及楓樹凹的老寶興堂、新寶興堂等,共計16場,年產量900萬小塊。
江西陶業管理局業曾到這里調查,摘錄如下:
經營者城鄉均有之,每場人數無一定額,視銷貨之多寡,或增或減,少者十余人,多者六七十人不等。增減之權,由山主隨時行之。礦山為各姓私有,開礦者有獨資的,也有合資的。無山者,即向他人租賃,每場所交租金亦不一致,平均洋價200元,所采之土不計多寡。
此地的礦土為砂粉狀,采掘用隧道法。洞內礦土,以人肩挑出。至礦土采盡或路途太遠時,將洞內支架順次倒退拆出,上面和兩側的礦土,自行逐次崩下。當退到礦土沒有時,再在洞下面另開一洞,依照前法采掘之。
淘洗場地設在礦洞附近,分淘洗池、沉淀池、干燥場。底部及周圍均以亂石砌成,上無遮蓋。各池及干燥場大小不等,都是依山勢而施之。淘洗時,導引天然水入池,再將礦土肩挑而入,以人力充分攪拌,再用鐵耙取出渣滓,再用木桶將泥漿舀入沉淀池,俟沉淀完畢,舀出上面清水,讓沉淀之泥漿,自行流入干燥場,當干燥到一定程度時,用木匣制長方塊狀,置于四周木架之磚上晾干。
制成塊狀的高嶺,有運至景德鎮交白土行代賣的,也有自己開白土行的;有的就在山上售賣與商人。不論那種形式,最后全部運往景德鎮。
從工棚到河邊,近則五六華里,遠的十余里,山澗小路,多靠肩挑。成人每擔可挑30多塊,小孩挑七八塊不等。挑貨力資一個銅板一塊,路遠的加倍,按路途計算。遇上景德鎮缺貨,瓷土商要趕貨上鎮,便暗中增加力資,引起農民興趣,大家蜂擁而上,一剎時人山人海,一運而空。裝船完畢,便當日揚帆,飛渡鄱陽湖,逆水趕到景德鎮。在長達200公里水路中,一般為二段運行。第一段深水程,自星子礦區到鄱陽古縣渡或皇崗過駁,即從大船裝卸到小船上;第二段為淺水程,用小船運到景德鎮。過駁由大船主代辦,包括挑土、過駁、卸貨力資在內,大約占售價總額的40%。一萬塊的運費,約在60至80元之間。從產地到銷地,成本約100元。高價時可售150元,低價可售120元左右。產銷地的買賣,均以大塊計數。大塊即雙塊,五千大塊為一萬小塊。
貨運到了景德鎮,一般都要投白土行,由他們再賣給窯戶,按成交額繳納2%的傭金。當年,有幾家星子高嶺礦主,曾聯合一起在景德鎮開設白土行,作為駐景德鎮的辦事機構,洽談買賣,傳遞信息以及貨主短期停留等。這類專營星子高嶺的白土行有三四家,其中以陳作功牌號頗有聲望。
星子到景德鎮路途遠,做生意時必須審時度勢,抓住時機,方可以賺大錢。有一年天旱水淺,灘途難行,每萬塊售價高達200元。而那些聞風趕貨上鎮的船只,恰逢暴雨水漲,于是千帆競渡,一涌而來,先到的賣了好價,后到的“貨到地頭死”,最低價跌到120元。有些有實力的礦主或瓷土商,當市場價格平穩時,便直達景德鎮;如遇價賤,便存放在古縣渡或凰崗,一俟船只稀少,價格好轉時,再用小船運來出售。在船運方面,大船到凰崗過駁時,每萬塊允許損耗200塊,等于九八折交數。若船倉有碎末,4市斤折一塊抵數,小船到景德鎮,也同此例。故船戶和籮夫均珍視碎土屑末,掃攏收集,減少浪費。若貨少,超過2%,即按成本賠款。
抗日戰爭期間,星子縣淪陷,幾乎所有的廠都停了產,一部份業主和工人,轉移到浮梁西鄉的大洲繼續從事高嶺土的開采和加工制作。勝利后,陸續回故地重操舊業,生意也日益興隆⑻ 。
大洲高嶺
大洲高嶺產于江西浮梁黃壇鄉大洲村,因地處西港(河),故亦名西港高嶺。
關于大洲高嶺土的始采時間,藍浦的《景德鎮陶錄》載:“近邑西李家田大洲上亦出土可用,不(dǔn)大于東土,但造佳瓷必求東埠出者耳。”該書成于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據此,始采時間亦當是這一期間。《陶錄》還提示了它制成塊狀的規格大,同時指出了它的質量差。據考察,當時淘洗出土率僅13%。加之星子高嶺的質量接近東埠高嶺,故采掘了一段時間便停采了。據當地老人說,在延擱了很長時間之后,到咸豐年間,陸續來了許多湖廣人,有的說達一千有余。這批人很兇蠻,倚仗人多勢眾,欺壓鄉民,調戲婦女。浮梁謝知縣前來懲辦兇首,竟被他們扣押。饒州府聞報,派兵前來,懲治了元兇,其余全部遣回原籍。為了防止再發生類似情況,在黃壇街建立了一所官廳,相當于二府衙門,由浮梁縣派員長駐,以保地方治安。這所官廳,20世紀50年代都依然存在,因年久失修,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才被拆除無存。
湖廣人走了之后,整個礦區恢復了原來的寧靜。約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前后,安徽青陽縣來了五六百人,在板坑塢開礦取土,他們遵守當地法規,無大的不軌行為。所制成的高嶺土,銷售景德鎮粗瓷行業。他們大約干了20多年,在宣統退位時陸續回了原籍。
民國成立以后,大洲人開始自己開采,他們學會了淘洗、制土。其資金則由景德鎮的窯戶們籌集,制成的高嶺賣給窯戶。民國23年(1934年),倪運秋、黎培依等人合伙,開采包塘檔礦。其資金由雜幫會首賴淮清提供,合同規定,由資方取牌號為“老寶興堂”,每塊制成的高嶺,都得蓋上牌號印記。還規定,制成的高嶺賣給資方,每萬塊法幣50元。以后漲到每萬塊100元。
抗日戰爭時期,星子縣淪陷,星子高嶺停產,于是乎大洲高嶺成了制瓷的主要原料基地。生產規模日益擴大,高嶺土源源不斷地運到景德鎮。與此同時,星子縣也有五六百人來此謀生,他們有技術,自籌資金,選定大洲屋后、打石塢、石砂下、包橫檔等山地為基地,生產搞得紅紅火火,其中“陶興堂”最為出名。抗日勝利后,他們都回了原籍,繼續從事高嶺土生產。
各山頭所出的高嶺質量各有不同,其中以包橫檔、粉嶺包等處的較好,石砂下屬中等礦,大洲屋后的較差,打石塢的更差。土質好的,輕而松,性硬,是配制瓷胎的好原料。但整個大洲礦雜土含量高,好的礦區,能取純土50%,差的只有13-20%。
至于開礦、取土、制作、工具設備等,與星子高嶺大同小異。
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勞動強度大,安全設施差,工傷事故時有發生。而每天沖洗細砂石360擔(每擔150斤),工錢僅法幣5角。超過此數者另加工錢,不足者照減。伙食是工頭供給,吃的是“礱下”糙米,平時菜肴只有豆豉炒辣椒和青菜,但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有豬肉半斤,豆干2塊,白酒2兩,名叫“做神福”。每人每年有草帽一頂,寬幅布圍巾一條。布鞋一雙,但只發給在礦過年的人。每人的年工資只在200元上下。
制成的高嶺磚塊,靠水運到景德鎮,但西河水淺,高峰期在春夏漲水時,錯過漲水期,要在淺水段作壩蓄水,當成批船只通過時,中間開缺口,船魚貫而下。
1949年以后,礦區仍在繼續生產。1953年,國家對糧、油實行統購統銷政策,私人采礦受到了限制,于是,由景德鎮瓷土廠接管開采。1958年,整個礦區成立為國營大洲瓷土礦,隸屬于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⑼。
撫州高嶺
撫州高嶺產于臨川縣城北之砂子嶺,距城約60華里。據《民眾月刊》記載:該礦區開采時間為民國8年(1919年),計有三場。至民國20年,三場均已停采,原因有二,一是資金不足,二是山地有爭訟。
砂子嶺緊靠贛閩公路,距撫河之柴埠口,旱路有12華里,至鎮水路由撫河經鄱陽湖溯昌江而上,約有400華里。所產礦土為砂粉狀,滿山皆是。山之表面廢土層甚薄,施采工程只須將廢土排去即可采取,無須穿洞鑿井。其淘洗方法與星子高嶺同,不過山雖不高,但無水源,淘洗工棚均設在山下。
民國24年以后,浮梁東埠之明砂高嶺枯竭,這里又陸續開采,但產量不高。
解放后,礦區劃歸江西瓷業公司管轄,成為景德鎮制瓷原重要基地之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