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幸
摘要:本文主要以我國古代遠游文學的呈現形式作為出發點。并從打破常規、推動中國哲學發展等方面探討了遠游文學史意義。以期為引導中華名族情感感悟提供一些思考和意見。
關鍵詞:遠游文學 文學史研究 意義
遠游文學可以看做是一種創作主體,也可以是一種新型題材形式。先秦時期是遠游文學的開拓階段,對推動文學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無論是文學者還是宦游者,對文學的不斷創新中推動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勃興,在感悟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引導人們樹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
一、我國古代遠游文學的呈現形式
紀游文學、神游文學、游仙、夢游文學是古代遠游文學的四大形式。首先,“遠游”在古代無論是人們出行、求學或者服役,都是生活所需。所謂“紀游文學”是指主人公出行的一種實質性記錄。我們所學的《詩經》里就有很多描述戰役、徭役的征役詩。最為典型的為《東山》《陟岵》。紀游文學的發展時期當屬唐宋,其中以李白、王維、杜甫、高適、岑參、蘇軾、王安石等人為代表。相對杜甫而言,李白創作的紀游詩較為奔放,杜甫所做的紀游詩更加悲涼。這與兩位詩人的身世與成長環境差異息息相關。高適和岑參作為邊塞詩人的代表,創作的紀游詩積豪邁,又帶有一點小清新氣質。將邊塞和異國風光和風情納入紀游文學范疇的代表作品為《大唐西域記》。其次,神游文學。神游文學以詩人“神游”狀態下創作的詩或者文章而聞名。神游文學作品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抒發人生志向、抒寫情志。開拓神游文學先鋒的詩人是屈原。在《離騷》中,訴天神、上天庭等情節的描述正是抒發自身的九死不悔之志。正是主人公對現世的不滿、失望和憤恨,才產生了神游,對對后世神游文學作品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后,游仙文學。游仙文學的主要特征是虛幻縹緲,總是能夠將讀者帶入一種奇幻的仙境世界里。這種創作題材的發展,對于后世詩人、文人追求自由、思想情感上的快樂具有重要影響。游仙文學作品《離騷》的流傳,對于游仙文學的發展起了基礎性的作用。比如《楚辭·遠游》就是以《離騷》作為創作基礎,在基礎上進行意象系統的表述。這種新的意象系統主要表現為“神仙”“方術意象”。《列仙轉》中的韓眾、王喬都是作為古仙人而存在。最后,夢游文學。夢游文學是指人在夢境中可以與神仙、靈物等結伴相游。大部分古人信奉鬼神,因此將自己的情感或者思想寄托與鬼神是一種排憂解難的方法。但是作者并一定是相信鬼神或者傳說的信奉者。
二、古代遠游文學的文學史意義
遠游文學的多元化和靈活性得以在文學史上占據重要位置。作為中國文學史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后人研究和學習中國文學史的重要依據。因此其歷史意義較為深遠,主要表現在:
第一,打破了文學創作的常規思路,開拓了文學寫作的新道路。作為一種文學形態和文學主體形式存在于文學體系中,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他們在創作道路上一直是在沿著自己的思路進行寫作。因此無論是任何主體,作家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總也寫不完。將“遠游文學”作為一種主體,在文學創作史上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她包含的內容涉及思想情感,也將“人與行”“人與神”納入了創作范圍內。這是文學者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而不斷創新的結果。這就為現代學者進行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石,不再局限與條條框框的限制,掙脫傳統文學的固定枷鎖,實現思想情感的突破與寄托。
第二,擴大了文學作品的表現、思考范圍。紀游文學的產生,不只是促使文學主體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也是文人墨客寄情與山水、表現自然之美的寫實表現。《遠游》這部文學作品的出現,不僅可以充分表現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自由人生的追求,也是表現“列仙之趣”的韻味所在。這正是擴大文學作品表現、思考范圍的重要體現。
第三,對于中國道德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古代遠游文學涵蓋內容較多,涉及的情感較深。它更多地是表現中華民族的文化氣韻和人們的優秀傳統美德。無論是對祖國山水的寄情,還是人生哲理的抒發,都可以見證我國各地風景的秀麗、淳樸的人,并引入國世界各地的奇風異俗。如此一來,不僅向世人描述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也讓國人開闊了眼界。《左傳》最夢象的描述,正是將傳統道德文化與“天命思想”進行了有效融合,對于引導中國哲學發展和樹立正確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結語
我國古代遠游文學的發展歷程較為漫長。在發展過程中,紀游文學、神游文學、仙游文學、夢游文學四種表現形式最為能夠代表遠游文學特性。無論是作品本身的形式,還是作品是否突破了常規思維限制,都是一種新型文學主體表現。我們在研究與學習這些遠游文學作品時,應看到作者背后表達的真實情感,從而從中體會中華民族情感感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張可禮.古代文學史料與古代文學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2]蔣寅.一種更真實的人地關系與文學生態——中國古代流寓文學芻論[J].中國文化研究,2012,(03).
(作者單位:寧鄉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