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靜超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著力點筑牢實體經濟根基
陸靜超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17年要加快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要創新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和科技制高點。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它涵蓋了第一、二、三產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富民之基,也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許多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使我國的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著重大挑戰。據統計,2016年我國的國內民間資本投資有所下降,而海外投資卻大幅上升,這既可以看出我國的對外投資呈現良好勢頭,同時也存在著資本外流的隱患。因此,只有加快發展實體經濟,才能筑牢經濟發展根基,促進經濟穩中有進、持續發展。
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制造業,要筑牢實體經濟的根基,實現經濟穩步持續發展,就必須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向,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根本著力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培育地區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創新驅動、結構優化和內生增長的關鍵所在。
從我省的情況來看,從最初確立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電子信息和節能環保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裝備制造、新型農機裝備制造和交通運輸裝備制造這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再到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重點提到的航空航天、燃氣輪機、高精尖焊接、機器人、傳統高端汽車、石墨和鉬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緊密圍繞我省的產業基礎、比較優勢和發展態勢所做出的合理布局和科學規劃。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對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相繼制定并出臺了《2013—2020黑龍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研究報告》《關于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實施意見》等20余項規劃與政策法規,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4年以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省的工業增長指標總體趨于下降,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卻逆勢上揚,在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生物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我省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同樣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內生動力不足,市場需求不振。產業成長主要靠投資拉動,消費者受傳統消費習慣的制約或對新產品不熟悉,往往是叫好不叫座。二是核心技術欠缺,成本居高不下。如風電的整機設計、核能裝備設計等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高端的農機裝備大量依賴進口。三是體制機制障礙,投資環境欠佳。國有企業體制機制不活,民營經濟成長環境有待于進一步優化,政府的服務職能有待于加強。四是缺少領軍人物,高端人才匱乏。人才缺口主要體現在缺少復合型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等方面。
“十三五”時期,我省仍將處于加快發展和跨越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做好“三篇大文章”的囑托,認真做好培育壯大“新字號”這篇文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著力點,培育壯大新動能,帶動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政府高度重視,科學謀劃整體布局。政府扮演好頂層設計者角色,制定政策引領我省新興產業穩步、有序發展。近年來,各地紛紛出臺專項規劃和配套措施,政策涵蓋了宏觀布局、產業創新、投資融資和人才激勵等方方面面。我省近些年相繼制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2016—2020)發展規劃》《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實施意見》《關于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多項規劃措施,對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了很好的推動作用。針對發展各環節出現的瓶頸,建議在實踐中著力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一要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突出問題導向并追蹤考察政策的效應和效果;二要避免各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雷同,重復建設而引發新的產能過剩(例如,江蘇光伏產業已形成集群優勢,產業規模占全國的55%左右;山東省有兩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和7個省級生物基地),我省應及時調整區域產業布局政策,發揮比較優勢,搶抓產業發展制高點;三要強化政策執行力,著力構建長效激勵機制,加大政策執行力度,解決個別地區和行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執行無果而終的現實問題。
堅持創新驅動,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引領,凸顯了創新驅動的決定性作用。要構建完善的產業創新體系,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研發和創新主體的作用,加大企業研發投入,下決心攻克并掌握一批先進適用技術。例如,廣東省的一些民營企業擁有國際化的研發團隊,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接近10%,遠高于全國不到5%左右的平均水平。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通過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政府為牽頭,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聯合開展重大項目技術研發,共同建立開放實驗室和研發平臺以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提升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當前,知識產權侵權現象時有發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企業常常受到被仿冒和維權成本高的困擾,嚴重影響了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應逐步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嚴厲打擊侵權行為,依法保護發明者權益,努力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
深化國企改革,突破體制機制瓶頸。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國有企業規模龐大,實力雄厚,并且掌握著重要的社會資源,所處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要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優勢產業推動“走出去”戰略順利實施。以裝備制造業為例,2016年,我省出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工作實施方案》,引導全省優勢產業“走出去”,借助于“一帶一路”和自貿區等戰略,哈電集團、一重集團開辟了多個新興國家的市場銷路。我省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無疑是個重頭戲。要加快構建現代企業制度,重點解決國有企業體制機制不活的問題,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上海飛樂音響股份公司兩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作為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飛樂音響股份公司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后,仍然面臨著國有控股比例過高、轉型受阻、競爭力下降等問題。公司適時推進“二次混改”,通過進一步降低股權、董事會充分授權,實施嚴格的業績考核機制,取得了很好的績效。
優化發展環境,助力民營企業成長。多年來我省一直致力于發展環境的優化,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簡化審批程序,再到體制機制完善和配套政策落實,發展環境無論是硬環境還是軟環境,都有了極大的改觀。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確立,吸引了眾多民營企業投資,我省的非公經濟成長十分迅速。2016年,我省非公經濟占地區GDP的比重已接近60%,石墨加工企業全部是民營企業,食品工業中民營企業的比重超過90%。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具有經營機制靈活、市場意識濃厚、創新動力強等獨特優勢,是支撐黑龍江發展的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要引導民營資本更多地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在放寬民間資本投資準入方面采取負面清單等積極措施。例如,廣東省明確放寬了民間資本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產業和市政公用事業等七大領域的范圍。政府還應在融資和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使財政資金的投入更好地引導、放大和推動私人投資,避免對私人投資產生抑制效應和擠出效應。
完善人才機制,造就高端人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還是人才的競爭。人的因素是創新發展的主導因素,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說,高層次、復合型領軍人才的缺乏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不僅是我省,即便是發達地區省份也存在著領軍人才匱乏的問題。近年我省相繼出臺了《重點企業引進優秀人才扶持辦法》《關于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含金量”較高的政策措施,在股權期權激勵、分紅獎勵上創新突破,不斷完善支持科技創新人才憑借業績貢獻、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致富的激勵機制。應注重人才培養和吸引機制,將上述政策落到實處。建立人才工作專項資金,以重點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項目為載體,引進一批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人才共建為途徑,培養一批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真正使人才能夠“引得進、用得上、留得住”。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責任編輯/杜金瑩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