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伊春市伊春區委組織部
打造“六型”社區夯實社區黨建之基
中共伊春市伊春區委組織部
伊春區是伊春市的中心城區,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11個社區,人口16.2萬。近年來,中共伊春市伊春區委牢牢把握黨的工作重心在基層、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在社區的核心要求,形成了黨建工作與各項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把服務發展有實效、服務社會有平臺、服務民生有舉措、服務黨員有辦法作為“服務型社區”建設的根本目標。一是構建“6大體系、19項機制”,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圍繞社區“管理、服務、保障、教育、維穩”五大職能,制定社區組織保障、日常服務、權益維護、文化引領、特殊人群關愛、兩新組織管理等“6大體系、19項工作機制”,采取“網格+黨小組+服務團隊”工作模式,將15大項工作任務細化分解,落實到網格。該機制運行以來,共受理群眾訴求3416件,解決群眾困難3000余件,為1204戶低收入家庭辦理租房補貼,幫助241名患病群眾申請大病救助。二是打造“10分鐘”便民服務圈,實現零距離服務群眾。以居民生活路程不超過10分鐘距離為半徑,打造居民“10分鐘服務圈”。通過實行“一門”受理等工作制度,簡化低保等申辦程序21項。建立服務網點73個,發放鄰里互助守望卡2.4萬張、提供服務1.5萬人次;推出“一站式居家養老”服務,為238名孤寡空巢老人提供了貼心服務;打造的社區“三點半課堂”,解決了317名雙職工家庭子女放學后無人看管問題;成立的便民服務隊,完成維修6800項。三是扎實開展黨員志愿活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以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在職黨員為主體,開展“進社區、亮身份、亮承諾、盡職責、盡能力、盡義務”志愿服務活動。活動開展以來,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40余次,解決群眾實際困難1800余件;建立“三代表一委員”駐社區工作室11個,接待群眾4870人次,協調解決居民利益問題416件。
從完善文化設施、壯大文體隊伍、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入手,不斷提升社區黨建活力,打造“活力型社區”。一是高標準建設文體場館,提供群眾文化陣地。投資2000多萬元,辟建社區群眾健身場地23處,興建健身路徑46處,安裝健身器材140套,為各社區配備包括舞蹈室、乒乓球室等在內的活動室72個,滿足各年齡段居民休閑健身愿望;投資150萬元為各社區配置LED電子屏幕,實時播放新聞、教育等節目,成為社區文化建設新陣地。二是高質量組建文體隊伍,凝聚優秀文體骨干。培養能表演、善組織的社區文藝骨干118名,成立合唱團、舞蹈隊、門球隊等115支社區文體活動隊。開設102個班次的棋類、聲樂、書法輔導班,參加群眾6000余人。吸引87名有藝術特長的志愿者加入社區文體隊伍,無償組織各類排練活動。三是高品位開展文化活動,呈現多彩文化盛宴。組織開展百姓歡樂大舞臺演出、社區健身操大賽等文體活動184場,參加演出群眾2萬余人,觀眾累計30萬人次。新欣社區開展的社區鄰居節、前進社區組織的老年乒乓球賽、扶林社區舉辦的親子趣味運動會等活動精彩紛呈,形成了社區特色文體活動品牌。
把社區黨組織是否具有輸血、造血功能,能否引領群眾創業致富,作為評價“創業型社區”的硬指標。一是以“五個伊春區”目標引領創業。將實現經濟富庶、生態優良、活力持續、城鄉美麗、生活幸福的伊春區作為引領創業的內生動力。東升社區抓住市民的“田園情懷”,開辦現實版的“開心農場”,帶來了15萬元經濟效益;新欣社區創辦的夜市大排檔、速凍綠色水餃項目,安置8名下崗職工就業,人均月收入達3000元。目前,各社區共創辦領辦創業項目27個,安置群眾116人,實現經濟效益89萬元。二是開展“雙創”活動推動創業。舉辦創業門檻較低的廚師面點、保健按摩等技能培訓班17期,培訓群眾3400人次,帶動217名群眾自主創業;幫助68名婦女取得月嫂從業資格證,實現持證上崗,人均月收入近萬元;試點創辦的社區準物業管理站,吸收86名群眾就業,解決物業問題6100余件。三是建立創業基金保障創業。投入10萬元設立基層黨組織創業基金,無息提供給社區創業。林都社區創辦的“微景花卉園”項目,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微景花卉338盆,盈利2萬余元;紅光社區開辦的便民店、養生工作室,年收入達7萬元;永紅社區創辦的便民餐廳,接待用餐群眾1.2萬人次,營業收入15萬元。
把創造居住舒心、出入安全鄰里關系和睦的生活環境作為建設“和諧社區”的主攻方向。一是構建“一委六站”管理服務體系,做好“愛心”工作。建立以社區居委會為主導,養老服務站、衛生保健站、社會組織孵化站、就業指導站、貧困群眾救助站、司法穩定調解站為基礎的“一委六站”管理服務體系。為特困低保家庭分配廉租房487套,發放低保金6573萬元。設立公益性崗位463個,幫助875名下崗群眾實現再就業,調處化解矛盾372件。二是成立“一組兩會三委”,做好“凝心”工作。建立以社區黨委書記為組長、共建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社區黨建協調小組,以老黨員為代表的社區議事聯席會,以文體愛好者為主體的社區文體協會,以網格長為骨干的社區服務、治安調解、環境管理委員會。組織轄區單位參加“創文”會戰86次,解決群眾難事1425件,推薦7名“身邊好人”榮登“龍江好人榜”,2名“身邊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三是建立“五位一體”包保制度,做好“安心”工作。建立以社區警長、社區干部、司法干事、家屬、心理疏導員為核心的包保制度,組建社區聯防隊伍106支。開通熱線電話35部、建立社情民意郵箱和QQ群70個,受理群眾訴求1716件,處置不穩定因素468件。
一是建設“五大陣地”,滿足居民文化學習需要。建成社區遠程教育播放室11個,播放電教片120余次,收看的黨員群眾10萬人次;為社區購買書籍5萬余冊,訂閱報刊30余種,購置桌椅457套,電腦247臺;成立市民學校11所,舉辦117個班次學習,參加群眾5萬人次;開展“社區大講堂”活動263場次,參加居民10萬人次。二是開展四項載體活動,營造濃厚創建氛圍。利用社區QQ群、微信群開展 “微課堂”活動47次,群眾點擊學習達11萬人次;開展 “文明網格、文化樓道、書香家庭”評選活動,共評選出文明網格263個、文化樓道472個、書香家庭1523戶;組建社區老黨員授課骨干群11個,開展“今天我講黨課”活動85場,參加群眾3萬人次;舉辦創建文明城在線知識答題12次,參與群眾17萬人次。三是采用“五請五講”學習法,將學習教育引向深入。采取“請黨校教師講黨章、請紀檢干部講黨規、請歷史老師講黨史、請離退休干部講光榮、請草根黨員講奮斗”的學習方式,集中組織學習152次,參加黨員13萬人次;采取上門送學的方式,每周派專人為264名行動不便的老黨員送去黨報黨刊,并堅持為37名視聽不便的老黨員讀報刊。
堅持黨委統領牽動、部門上下聯動、黨群共建互動、傳媒網絡推動,形成以“大黨建”引領“開放型社區”建設的良好局面。一是推行社區“大黨委”工作模式,實現黨建工作全覆蓋。在全市率先實行社區“大黨委”工作模式,推選78名轄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大黨委”委員,該工作模式運行以來,共聯合走訪轄區內的殘疾、貧困和重病家庭506戶,送慰問金25萬余元;與轄區單位共同開展文體活動143次。二是開展“四項服務”, 做好共建共育工程。把服務企業、服務兄弟社區、服務中省市直單位、服務駐區部隊作為“開放型社區”建設的重點來抓。為駐區中省市直單位提供服務300余次,解決實際困難200余件。組織慰問駐區部隊演出152場次,送慰問品總計24萬元。與31個外地市社區建立交流合作關系,開展相互交流學習48次,傳遞工作經驗120條。三是發揮“五大平臺”作用,促進社區黨建網絡化。3624名社區黨員手機下載安裝了“伊春黨建”APP和“伊春黨建”微信公眾號,每天保持有90%以上的社區黨員登錄微信公眾號,關注最新黨建動態,收看精品黨建視頻課程。在伊春區新聞上開辟社區黨建專欄,播發社區黨建信息425條,宣傳優秀社區黨員38人,報道社區黨組織24個,形成了濃厚的創建氛圍。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