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子健 陳 平
“美德善行”系列活動的社會資本之維
熊子健 陳 平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4年以來,泰州市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為突破口和抓手,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廣“美德善行”系列活動。經過兩年的努力,活動取得了階段性的明顯成效。社會資本與“美德善行”系列活動之間存在著邏輯關聯,對于活動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重視社會資本的培育,為活動的深入開展輸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美德善行”系列活動包括六大活動,分別是建立美德善行榜、建設美德善行精品故事庫、建立美德善行促進會、組織美德善行育苗工程、建設美德善行網上工作平臺、建立美德善行主題教育基地。“美德善行”活動的實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化,即通過微觀的、具體的實踐活動,把高度凝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引導和促進人民群眾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認同和接受。顯而易見,“美德善行”活動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辟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渠道,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首先,“美德善行”活動是人民群眾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性通道。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核,僅用二十四個字,就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次上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導向、價值訴求、價值規范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然而,對于普通百姓而言,難以像專家學者那樣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感性的、樸素的方式來加以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凝練的理論和人民群眾有限的認識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要消除這一差距,固然需要通過加強理論教育來提高人民群眾的理性認識,但更為關鍵的是必須借助于實踐活動來引導和推動他們認同和接受。“美德善行”活動正是人民群眾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性通道。在“美德善行”活動長期的影響下,人民群眾“日用而不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印證、相互融合,在內心逐漸形成思想積淀,形成無意識的心理,構成了內在的認知圖式和行為圖式,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美德善行”活動是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受效果的有效載體。
和任何系統一樣,人的思想觀念系統在不與社會生活保持互動交流的情況下,其自然的趨勢是走向消融解體。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接受也是如此,它是一種趨向、一個過程,不能指望依靠一兩次教育活動就大功告成,而必須在與社會生活的持續互動中才能不斷得以生成和鞏固。這樣看來,當人民群眾在宣傳教育的引導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身的思想觀念結構之后,接受活動并沒有結束,還需要把思想觀念付諸實踐,強化和鞏固接受效果,才能夠最終上升到信念和信仰的層面。而“美德善行”活動則正是鞏固和強化接受效果的有效載體。“美德善行”活動通過六大具體活動,把人民群眾內在的、抽象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外在的、具體的實踐活動,轉化為自己觀察和處理問題的立場和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理性的思想觀念不斷通過感性的實踐活動得到佐證,兩者之間和諧互動,從而使人民群眾從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雙重維度中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鞏固接受效果。
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的特征,諸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社會資本兼具社會性與資本性雙重屬性,就其社會性而言,社會資本在本質上是一種產生于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依賴與互動合作的社會關系,并且具有能夠使其覆蓋范圍內的所有成員都受益的公共屬性。就其資本性而言,社會資本是一種無形的資源,具有生產性,能夠通過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產生“合作剩余”,從而“把事情搞定”。社會資本理論主張人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在此基礎上團結一致追求集體的利益。顯然,對于旨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美德善行”活動而言,社會資本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首先,社會資本與“美德善行”活動在目標的指向上具有一致性。
社會資本是一種組織結構資源,處于社會資本的影響下,個人不再是離群索居的“原子”,而是置身于一定社會關系的“網中人”,個人的行為理所當然地要受到這一社會關系的制約和促進。在這里,理性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并不會被否定,但是這一動機的實現必須以遵守網絡中的游戲規則、與其他人互利合作為前提。對他來說,他人與其說是競爭對手、潛在敵人,不如說是合作伙伴、同仁。因此,在社會資本的作用下,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得到了較好的協調,“社會資本通過把個體從缺乏社會良心和社會責任感的、自利的和自我中心主義的算計者,轉變成具有共同利益的、對社會關系有共同假設和共同利益感的共同體的一員而構成了將社會捆綁在—起的黏合劑”。可見,社會資本對“原子化”的極端個人主義具有天然的排斥功能,內在地包含了對集體主義價值原則的訴求,而后者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
其次,社會資本能夠為“美德善行”系列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保障。
“認同不是預先設定的,它是從對自身的行為、語言和每日實踐與社會情境和環境相互關系的解釋和歸因中引發的自己與環境之間復雜的動態平衡的過程。”對一種價值的認同離不開社會互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共享共信的價值觀念,人民群眾對它的認同和接受不僅取決于其自身的科學性,同時也非常依賴于通過互動所形成的共識,即社會群體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持有的交互主觀共識。可見,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美德善行”活動極度依賴于社會成員之間的互信與合作,否則極有可能陷入所謂的“囚徒困境”:當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為圭臬并遵照奉行的時候,其他人是否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我又何必如此?所幸的是,社會資本理論為走出“囚徒困境”開辟了新的視野和思路。因為社會資本通過構建重復性動態博弈的平臺,使得社會成員之間的互信、合作得以生成,從而為“美德善行”活動走出“囚徒困境”開辟道路。在社會資本的網絡之中,成員之間的行為選擇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背信棄義、損人利己的人將被排斥出合作的網絡,而誠實守信、合作互助的人得以留下來。經過長期的互動博弈,誠實守信、合作互助的理念將深入人心,成為社會成員內在的思想觀念和外在的行為習慣,從而為“美德善行”活動的深入開展創造一個誠信互助的良好環境,促進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接受。
最后,社會資本能夠為“美德善行”活動的深入開展提供動力。
“美德善行”活動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抓手和載體,只有立足于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才能夠深入開展下去。而在這一方面,社會資本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從而為“美德善行”活動的深入開展輸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使之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就滿足物質需要而言,社會資本本身就是一種資本,具有資本所必備的生產性,能夠幫助“美德善行”活動“把事情搞定”。具體而言,社會資本能夠通過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與合作,使得“美德善行”活動能夠順利開展,有效地向人民群眾提供公共物品,滿足他們日常生活中物質方面的需要,真真切切體會到活動的實效性,從而引導和促進人民群眾自覺地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滿足精神需要而言,社會資本通過對背信棄義、自私自利等不良行為的遏制,為“美德善行”活動的開展創造出一個友愛互助的和諧環境,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社會交往,緩解高速運轉的社會生活在人們心理上造成的孤獨感、空虛感和焦躁感,而且有助于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滿足人們完善精神世界的需要,在精神層面上促進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接受。
本文系常州大學懷德學院課題“‘美德善行’系列活動長效機制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CDHJW1509008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責任編輯/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