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
從中國古代哲學視角理解全面從嚴治黨
王 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世代相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也作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認同而沉淀下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從中國古代哲學視角理解全面從嚴治黨,把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聯系起來,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黨中央在新時期的戰略布局,洞悉歷史,把握未來。
世間萬物,規律支配。一切都按照自然的規律運行,一切都要遵守自然的規律行事,正所謂萬物可變,但是萬物變化所遵循的規律不變。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就是規律,是社會運行的根本法則,它指導、引領我們的思想,它規范、約束我們的行為。如果不認識規律,不遵守規律,胡搞妄作,就會“不知常,妄作,兇”,給自己帶來災禍。儒家思想也同樣認為,遵守萬物共生的規律,那么事情就會不做而成,不求而至,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闡述了對規律的認識。十八大以后,黨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這些基本要求充分體現了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我們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古代哲學同樣認為,規律是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一切事物的發展都要遵循其必然趨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詼諧地指出,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來辦,加深對規律的認識,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認識規律就一定要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通過從實踐到認識這樣反復的過程,加深對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保持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斷錘煉黨性,努力提高干事創業的本領,最終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相對于諸子百家而言,墨家學派更重視對組織的建設和管理,司馬遷曾經贊嘆墨家弟子“皆可使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墨家提倡用“法儀”治天下。就自身建設而言,墨家強調外在的紀律和規矩對人的約束性。而儒家更強調正向的引導,孔子認為對管理起著決定作用的是領導者自身的行為。《論語·子路》中,孔子告誡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領導者自身端正,以身作則,即使他不下命令,其他人也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領導者如果自身行為不端,縱使三令五申其他人也不會服從。
我們黨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就要把紀律和規矩嚴起來,讓黨內政治生活這個熔爐“熱”起來,讓群眾監督的作用發揮出來,把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樹起來。在2015年1月的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五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切事物都要有標準,做人的標準稱為原則,做事的標準稱為規則,治國的標準稱為法則。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就是每個黨員應當遵守的原則、規則和法則,這不但是黨員的政治覺悟,也是黨員的現代治理素養。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特別是新時期、新形勢下,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一面要像儒家提倡的自身要“身正”——從黨員領導干部自身做起,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真正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一面要像墨家提出的“法儀”——完善黨內法律制度,做到前后銜接、左右聯動、上下配套、系統集成,用鐵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從全面嚴治黨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內外兼修,才能真正實現管黨治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在人才的選拔上,墨子認為要“任人唯賢”“舉賢治國”“唯才是用”,選拔官員要看有沒有政績,有能力就委以重任,沒能力就不能任用,要做到公道正派,不泄私怨。不同于墨子,儒家更注重品德的培養,孔子認為只有一個人先做到正心、誠意、修身,才有可能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否則僅有才卻無德就會助紂為虐,對百姓來說只能是禍害。而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他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但是要成為堯舜那樣的領導者還得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校正自己的行為,通過后天的努力才能成功。而道家認為無論是人才的選拔還是培養,最關鍵的是領導者不能朝令夕改地“亂為”,也不能無所事事地“無為”,而是尊重天下萬物的發展規律,順勢而為,這才是領導者的大智慧。
墨子重才,孔子重德,孟子提出要終生學習,老子強調人不可不作為,也不可亂作為,這些哲學思想對今天黨的建設來說依舊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思想資源。干部,是黨的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是黨的事業的骨干力量,沒有一支優秀的干部隊伍去執行,再好的政策也是一紙空文。習近平總書記也曾經多次對干部的選拔和培養作出重要指示:“三嚴三實”,要做“四有”干部和“四鐵”干部,要“忠誠、干凈、擔當”,要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這些重要指示,對今后黨選什么人、樹立什么導向、提出什么新要求,指出了明確的目標。中央多次強調要在干部的提拔和任用上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環境,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和標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選人用人真正做到了公道正派,其他的都變得簡單了。只有干部工作做到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讓干部服氣,才能真正讓全面從嚴治黨不成為一句空話、一句口號。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歷來非常重視人格的力量,諸子百家都提出過通過不斷的自身修養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儒家以“仁”為核心思想,而踐行“仁”的最好方法就是“忠恕”。“忠”,就是盡力為人謀;“恕”,就是推己及人。荀子進一步提出,一個人要想真正達到孔子所說境界,就需要“積跬步”才能“至千里”,需要不斷的自身修煉。而在墨子看來君子的行動應當一切發自內心,體現在舉止行動上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只有這樣力量才能夠一天比一天加強,志向才能夠一天比一天遠大,品行才能夠一天比一天完善。這些思想觀點被一代代傳承下來,逐漸演變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君子自省”“以苦為樂”“強本節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這種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優良作風。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堅持并發揚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優良作風,鮮明地體現了無產階級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正因為它來自于人民,服務于人民,也使它千錘百煉更堅強。正如古代先哲對君子的要求一樣,今天我們黨的“自我修煉”也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習近平總書記說:“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才能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這就需要我們將黨的作風鍥而不舍、馳而不息、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號召廣大黨員積極投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立足國情、面向世界,銳意改革、致力發展,發揚民主、依法辦事,時刻牢記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黨的作風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黨的作風就是黨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基因,探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當代社會的聯系,從儒家、道家、墨家等學派的治國理政思想汲取精華,深刻領會全面從嚴治黨的偉大意義和戰略部署,對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和社會生活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香坊區委黨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