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波
加強新形勢下媒體輿論引導力的思考
于洪波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新形勢下要加強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建設。會議的召開,進一步明確了媒體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及實踐路徑,為促進媒體輿論戰線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1.當前輿論環境呈現出來的新變化
輿論傳播情況發生變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新時期輿論傳播方式也呈現出一定的變化,并對社會輿論的形成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新時期輿論傳播方式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傳播主體的變化。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個人和社會組織掌握了越來越多的信息傳播工具,因此他們可以通過手機等工具輕輕松松地進行信息發布,從而打破了人們只能依靠傳統媒體來傳播信息的局面。其次表現為傳播模式的變化。隨著微博、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進步發展,網上信息源頭和傳播渠道越來越豐富,尤其是一些社交工具具有“點對群”“群對群”的特點,因此,網狀、立體的信息發布和傳播方式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正逐步形成,最后表現為輿論傳播速度和范圍的變化。互聯網具有無邊界性、即時性、共享性,因此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下,信息傳播速度明顯加快、信息傳播范圍也變得更為廣泛。
受眾狀況發生變化。受眾,就是指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如報刊的讀者、電視節目的觀看者、FM的收聽者等。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發展,受眾的思想觀念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民眾參與國家以及社會公共事務討論的意愿日漸強烈。當代中國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時期,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而民主政治的發展則又促進了人民群眾主體意識、民主意識的覺醒,政治參與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因此,從這一點來看,當前形勢下民眾對國家及公共事務參與的熱情日漸強烈。第二,民眾通過輿論來表達個人利益訴求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大眾傳媒不僅是公眾參與國事討論的重要方式,也越來越發展成為民眾表達個人觀點或一些與個人利益訴求有關的重要途徑。如某游客云南旅游被打后,通過微博這一途徑尋求幫助事件,不僅體現了民眾個人維權意識的增強,也同樣體現出輿論對于民眾表達個人訴求、維護個人權益的重要性。
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一方面,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民主開放程度以及公共事務透明度日益增強。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國際輿論對中國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使得中國越來越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
2.當前形勢下輿論的主要特點
輿論熱點形成速度加快。近年來,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輿論的形成速度變得越來越快,而且常常以瞬間爆發的形態展現。
輿論熱點多且頻繁。在過去,由于信息傳播受空間的限制,輿論熱點往往難以形成。而現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輿論熱點極易形成,而且形成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
輿論關注與形成范圍進一步拓寬。在過去,信息傳播主要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方式,所發布的信息只能局限于某一區域。而隨著網絡的發展,信息傳播不再受地域限制,不同地區的人們都能夠及時快速地接收到信息,這是輿論關注范圍得到進一步拓寬的體現。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個網站能夠第一時間匯集到來自全球各地的新聞事件,實現天下大事“一網打盡”,這是輿論形成范圍進一步拓寬的體現。
有利于疏導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在社會發展的背后,貧富分化、社會分配不公平、貪污腐敗等問題依舊存在,且有進一步加深的趨勢。大眾媒體通過及時有效的疏導、深刻尖銳的批評能夠將這些現象揭露于世,從而引起社會關注。這樣一來,社會的穩定以及人們的利益,就能得到有效的維護。
有利于社會價值觀的確立,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社會的有序運行是由社會各方成員共同的價值信仰所構筑起來的,這個共同的價值信仰即主流價值觀。媒體可以通過外力方式,如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某些領域內題材的反復強調來倡導積極健康的社會倫理觀念,優化生存環境,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確立起正確、科學、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引導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媒體應當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各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副刊、專題節目、廣告宣傳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國內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國際新聞報道也要講導向。各方媒體都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全面、客觀、科學地進行新聞報道,積極主動地進行輿論引導,這樣才能增強媒體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
建立起完善的媒體輿論監管制度。當前我國媒體輿論監管制度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配套的媒體監督法律規范。第二,政府為了依靠媒體維護自身形象,對媒體輿論的監督搞形式主義。因此,要想建立起完整的媒體輿論監督制度,就應當從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來進行。
1.立法保障。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新聞法、版權法、廣告法等與新聞媒體有關的法律,將對新聞媒體的監督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另一方面,在制定法律時要注意對媒體監督范圍、監督對象以及監督內容進行明細的規范,以提供給媒體一個明確的衡量標準。
2.政府支持。政府與媒體之間是相互監督的關系。要想促進雙方共同發展,首先,政府必須對以往的媒體管理方式進行改革,給媒體以更多的權利,并不斷增強媒體的獨立性。其次,政府要嚴把媒體行業的準入關,實現對媒體經營許可、資格認證的高要求。最后,政府應加快信息公開步伐以實現與媒體的積極配合,從而引導媒體輿論走上正確的軌道。
3.要通過工作理念創新,實現媒體輿論宣傳模式的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形勢發展,媒體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因此,在新形勢下媒體應當善于利用微博、微信、QQ等客戶端進行發布新聞,不斷探索新時代下信息傳播的新模式,從而加強媒體對于輿論的引導力建設。
4.加強隊伍培訓,以進一步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因此,在今后我們一方面應該通過對新聞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培訓來強化輿論隊伍建設;另一方面要強化對網絡評論員的培訓,引導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媒體輿論建設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新形勢下,政府的輿論宣傳和輿情引導工作形勢依然嚴峻。因此,我們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的講話,實現政府與相關媒體的默契配合,以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作者系中共大慶市委黨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