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赫亮++李曉琳
1 大豆生物學特性
1.1 大豆基本知識
大豆屬于蝶形花科,大豆屬。別名黃豆。我國許多古書上曾稱大豆為菽,《詩經》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記載;西晉杜預對菽字注釋:“菽,大豆也”;秦漢以后就以豆字代替菽字了。大豆原產于我國,據推算,我國種植大豆已有多年的歷史。歐美各國栽培大豆的歷史很短,大約在世紀后期才從我國傳去。本世紀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國。
大豆按其播種季節的不同,可分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和冬大豆四類,但以春大豆占多數。春大豆一般在春天播種,十月份收獲,十一月份開始進入流通渠道。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三省,河北、山西中北部,陜西北部及西北各省(區)。夏大豆大多在小麥等冬季作物收獲后再播種,耕作制度為麥豆輪作的一年二熟制或二年三熟制。我國主要分布于黃淮平原和長江流域各省。秋大豆通常是早稻收割后再播種,當大豆收獲后再播冬季作物,形成一年三熟制。我國浙江、江西的中南部、湖南的南部、福建和臺灣的全部種植秋大豆較多。冬大豆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及云南的南部。這些地區冬季氣溫高,終年無霜,春、夏、秋、冬四季均可種植大豆。所以這些地區有冬季播種的大豆,但播種面積不大。
大豆按種皮的顏色和粒形分五類:(1)黃大豆:種皮為黃色。按粒形又分東北黃大豆和一般黃大豆兩類。(2)青大豆:種皮為青色。(3)黑大色:種皮為黑色。(4)其它色大豆:種皮為褐色、棕色、赤色等單一顏色大豆。(5)飼料豆(秣食豆)。
大豆主要用于壓榨制豆油(食用)及制豆粕(飼料),還可用于食品工業做豆腐、豆粉等豆制品,極少一部分作為種子。
2 大豆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2.1對溫度的要求 大豆是個喜溫的作物,在溫暖的環境下生長良好。發芽最低溫度在6~8℃,以10~12℃發芽正常;生育期間以15~25℃最適宜;大豆進入花芽分化以后溫度低于15℃發育受阻,影響受精結實;后期溫度降低到10—12℃時灌漿受影響。全生育期要求1700~2900℃的有效積溫。大豆的幼苗對低溫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一般溫度在不低于-4℃時,大豆幼苗只受輕害,低于-5℃時幼苗全部受凍害。幼苗的抗寒力與幼苗生長狀況有關,在真葉出現前抗寒力較強,真葉出現后抗寒力顯著減弱。
2.2 對光照和光周期的要求 大豆是喜光作物,對光照條件好壞反應較敏感。由于大豆花莢分布在植株上下部,因此上下部各位置葉片都要求得到充足的陽光,以利于葉片進行光合作用,以便將有機養分輸送到各部位花莢。所以栽培過程中要保證大豆群體生長植株透光良好,每層葉片都能得到較好的光照條件,進行光合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產量。大豆是個短日照作物,就是說在一晝夜的光照與黑暗的交替中,大豆要求較長的黑暗和較短的光照時間。具備這種條件就能提早開花,否則生育期變長。這種對長黑暗、短日照條件的要求,只在大豆生長發育的一定時期有此反映,即當大豆的第一個復葉片出現時,就開始光周期特性反應。這種反應達到滿足的標志,是花萼原基開始出現。從此之后即使放在長光照條件下也能開花結實,對光周期反應結束。大豆光周期反應的這一特性,在大豆引種時應特別注意。品種所處的緯度不同,對日照反應也不同。高緯度地區品種生長在日照較長的環境下,對日照反應不很敏感,屬中晚熟品種。因此由北向南引種會加速成熟;半蔓型的會變直立,植株變矮,結實減少。相反由南向北引種,會延長生育期,植株變得高大,所以南北不宜大幅度調種。
2.3 大豆對水分的要求 大豆需水較多,每形成1g干物質,需耗水600~1000g,比高梁、玉米還要多。大豆對水分的要求在不同生育期是不同的。種子萌發時要求土壤有較多的水分,滿足種子吸水膨脹萌芽之需,這時吸收的水分,相當種子風干重的120%~140%。適宜的土壤最大持水量為50%~60%,土壤最大持水量低于45%,種子雖然能發芽,但出苗很困難。種子大小不同,需水多少也不同。一般大粒種子需水較多,適宜在雨量充沛、土壤濕潤地區栽培;小粒種子需水較少,多在干旱地區種植。大豆幼苗時期地上部生長緩慢,根系生長較快,如果土壤水分偏多根系人士則淺,根量也少,不利形成強大根系。這時以土壤增加溫度,通氣性好于根系生長有利。從初花到盛花期,大豆植株生長最快,需水量增大。要求土壤保持足夠的濕潤,但又不要雨水過多,氣候不濕不燥,陽光充足。初花期受旱,營養體生長受影響,開花結莢數減少,落花、落莢數增多。從結莢到鼓粒時仍需較多的水分,否則會造成幼莢脫落和秕粒、秕莢。大豆從初花期到鼓粒初期長達50多天的時間內,一直保持較高的吸水能力。農諺有“大豆于花濕莢,畝收石八;干莢濕花,有稈無瓜。”說明水分在大豆花莢、鼓粒期是十分重要的環境因素。大豆成熟前要求水分稍少。而氣溫高,陽光充足則能促進大豆子粒充實飽滿。
2.4 對土壤及養分的要求 大豆對土壤適應能力較強,幾乎所有的土壤均可以生長,對土壤的堿度適應范圍(pH值)在6~7.5之間,以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保水性強的壤土為最適宜。大豆在田間生長條件下,每生產50kg子粒,需吸收氮素3.6kg;磷0.6~0.75kg;氧化鉀1.25kg。比生產等量的小麥、玉米需肥都多。大豆不同階段吸肥速度和數量與干物質積累相適應。初花期一鼓粒期的50多天中,大豆一直保持較高的吸肥能力。從分枝期到鼓粒期吸收氮素占全生育期吸氮總量的95.1%,每日吸氮量以盛花到結莢期為最高。這個時期吸收磷也是最多,達全生育期吸收磷總量的1/3,其次吸磷多的時期是苗期和分枝期,占總量的1/4。因此在大豆栽培中除了播種前在土壤中增施磷肥外,在生育期間葉面噴磷肥,增產效果很明顯。對氮肥的供給則應以有機肥作底肥,并在始花期(大豆吸氮高峰開始時期)追施氮肥,增產效果顯著。
3 大豆生長發育時期的特點
3.1 種子萌發特點大豆種子富含蛋白質、脂肪,在種子發芽時需吸收比本身重 1~1.5倍的水分,才能使蛋白質、脂肪分解成可溶性養分供胚芽生長。
3.2 幼苗生長特點發芽時子葉帶著幼芽露出地表,子葉出土后即展開,經陽光照射由黃轉綠,開始光合作用。胚芽繼續生長,第一對單葉展開,這時幼苗具有兩個節和一個節間。在生產中大豆第一個節間的長短,是一個重要的形態指標。植株過密,土壤濕度過大,往往第一節間過長,莖稈細,苗弱發育不良。如遇這種情況應及早間苗、破土散墑,防止幼苗徒長。幼莖繼續生長,第一復葉出現,稱為三時期。接著第二片復葉出現,當第二復葉展平時,大豆已開始進入花芽分化期。所以在大豆第一對單葉出現到第二復葉展平這段時間里,必須抓緊時間及時間苗、定苗,促進苗全、苗壯、根系發達,防治病蟲害,為大豆豐產打好基礎。
3.3 花芽分化特點大豆出苗后25~35d開始花芽分化,復葉出現2~3片之后,主莖基部的第一、二節首先有枝芽分化,條件適宜就形成分枝,上部腋芽成為花芽。下部分枝多且粗壯,有利增加單株產量。花芽分化期,植株生長快,葉片數迅速增加,植株高度可達成株的1/2,主莖變粗,分枝形成,根系繼續擴大。營養生長越來越旺盛,同時大量花器不斷分化和形成,所以這個時期要注意協調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平衡生長,達到營養生長壯而不旺,花芽分化多而植株健壯不矮小。
3.4 開花結莢期特點 一般大豆品種從花芽開始分化到開花需要25~30d。大豆開花日數(從第一朵花開放開始到最后一朵花開放終了的日數)因品種和氣候條件而有很大變化,從18~40d不等,有的可達70多天。有限開花結莢習性的品種,花期短;無限開花結莢習性的品種,花期長。溫度對開花也有很大影響,大豆開花的適宜溫度在25℃~28℃之間,29℃以上開花受到限制。空氣濕度過大、過小均不利開花。土壤濕度小,供水不足,開花受到抑制。當土壤濕度達到田間待水量的70%~80%時開花較多。大豆從開始開花到豆莢出現,是大豆植株生長最旺盛時期。這個時期大豆于物質積累達到高峰,有機養分在供莖葉生長的同時,又要供給花莢需要。因此需要土壤水分充足、光照條件好,才能保證養分的正常運輸,才能促進花芽分化多,花多,成莢多,減少花莢脫落,這是大豆高產中的最重要因素。
3.5 鼓粒成熟時特點大豆在鼓粒期種子重量平均每天可增加6~7mg。種子中的粗脂肪、蛋白質及糖類隨種子增重不斷增加。鼓粒開始時種子中的水分可達90%,隨著于物質不斷增加,水分很快下降。于物質積累達到最大值以后,種子中水分降到20%以下,種子接近成熟狀態,粒型變圓。鼓粒到成熟階段是大豆產量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時期發育正常與否,影響莢粒數的多少和百粒重的高低及化學成分。子粒正常發育的保證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靠植株本身貯藏物質豐富及運輸正常,葉片光合產物的供給;另外是靠充足的水分供給。這是促使子粒發育良好,提高產量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