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三周年,京津冀一體化再次成為兩會的重點議題之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發展的協同疊加效應不斷顯現。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藍圖的指引下,三年以來,京津冀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讓三地成為一個經濟有機體,三地群眾正從這一“超級工程”中不斷受益。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京津冀一體化承載著1.3億人的期望。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中,來自北京、天津、河北的代表委員們,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積極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言獻策。
協同創新促發展
京津冀協調發展實施3年來,三地產業不斷重構優化提升,資源重整不斷創新,三地群眾正從這一“超級工程”中不斷受益。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長蔡奇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今年,我們集中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正在推進城市副中心建設,有望年底四大市級機關和相關市屬行政部門率先啟動搬遷。”蔡奇說。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市長王東峰說:“天津,第一個就是要承接北京疏解的非首都功能。要向北京靠攏,為京冀服務,就是為北京和河北服務,那么除了在產業、企業,科研院所等等方面承接,包括農業的功能,在承接北京疏解功能的同時,那么要在體制機制、政策、人才、要素和公共服務功能等方面真正一體化發展,實現體制機制的新突破。”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長張慶偉說,京津冀協同發展,還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模式。 “我們必須要錯位發展,過去的同質化競爭帶來的損害很大,就是你搞我也搞,你搶我也搶。這種同質化的競爭對這個地區帶來了無序,而且誰都搞不好。”張慶偉說。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常委榮建勛說,功能疏解的“減法”,換來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優化的“加法”、科技創新的“乘法”。
“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我們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正在為此努力。”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說,北京市立足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大力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既讓三地群眾從科技進步中加速增強獲得感,更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貢獻京津冀力量。
閆傲霜介紹說,三年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逐步完善政策互動、資源共享、市場開放等機制,促進區域科技功能分工協同、產業與創新高效銜接、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共享,以市場發展需求為導向,培育創新載體。如聚焦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污染防治、節能減排等發展需求,北京與津冀兩地推動成立“京津冀鋼鐵行業節能減排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涵蓋京津冀鋼鐵生產企業、節能減排機構、高校院所及金融機構70余家單位,推動6項節能減排示范工程在津冀落地,工程投資總額達到6.7億元;發起京津冀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創新基金,首期規模10.5億元;共建“京津冀鋼鐵聯盟(遷安)協同創新研究院”,共同推進遷安鋼鐵行業節能減排與轉型升級科技示范區建設,推動7項新技術新產品在鋼鐵企業示范應用。利用首都科技資源優勢,結合推進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經驗,形成從科研到產業到終端產品的產業鏈。
“過去,創新更多的是靠單槍匹馬,在技術日新月異、高度融合的今天,這種方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要把創新資源整合起來、協同起來,形成合力,才能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在談到京津冀協同創新時,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信委主任李朝興認為,京津冀協同創新正在三個方面實現突破。
第一個是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瞄準世界一流水平。“如長征5號大推力火箭、天宮2號、神舟11號等,研發在北京,產業化在天津,在航天技術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這是協同創新一個很好的成功例證。”李朝興代表說。
第二個是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以培育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重點。“這類協同創新解決的是產業整體實力提升問題,如高鐵、特高壓、超算等技術,通過協同創新,把創新鏈、產業鏈有機整合起來,實現創新突破、產業轉型升級。”李朝興代表介紹說,目前,正在加快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聚集一批研發機構和創新載體,合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合作平臺。天津規劃建設了武清、寶坻、北辰、東麗和濱海新區5個協同創新社區,已引進聚集來自北京的科技型企業1000多家。
第三個是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不僅服務京津冀地區,同時輻射全國。“比如中關村,是北京的創新名片,現在,天津有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保定有中關村創新中心,秦皇島有中關村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中關村已成為京津冀的創新名片。”李朝興代表說,通過區域協同,可以把創新資源高效配置起來,發揮北京、天津和河北在研發、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的各自優勢,形成一個創新的有機整體。
“我建議,在北京、天津都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背景下,支持河北在燕郊高新技術開發區建立協同創新示范基地,更好地對接京津科技創新資源。”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廊坊三河匯福糧油集團董事長石克榮的建議,引起一些與會代表的關注。
石克榮代表說,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河北守著北京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企業、各大央企總部、高等院校等優質創新資源,條件優越,因此,建議支持河北在燕郊高新技術開發區以錢煦工程醫學研究院和鯤海研究院為依托,建設協同創新示范
基地。
全國人大代表李士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目前北京市已經和天津市、河北省形成了一批實實在在的產業對接成果。截至目前,中關村企業已經在天津、河北兩地分別設立公司1903家、子公司1426家。除了共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外,還有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等一批協同創新平臺。我們還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打破阻礙產業轉移的隱形壁壘,比如生物制藥的異地監管模式,用北京標準可以異地監管,這個改革帶動了53家北京醫藥企業扎堆落戶滄州。”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和誼說:“我們打造汽車產業鏈,從零部件、汽車制造、物流、二手車到整車拆解等等,包括出口,必將進一步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走上一個更快、更高的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狗不理集團董事長張彥森認為:“如果咱們按照國家大政方針,把京津冀一體化形成一個大的經濟中心,一個拉動,比如說北京拉動、帶動一片,人流、物流、經濟流,都好了。”
全國政協委員王愛儉認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還要加速推進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優化金融產業布局,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目前,京津冀金融一體化發展正經歷著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京津冀金融一體化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
機遇。
三地生態保護率先突破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到2017年,三地在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對此,代表委員們給與了充分的關注。
去年北京PM2.5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長蔡奇表示,空氣質量雖不斷改善,但是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確實還有很大
差距。
蔡奇介紹,北京已經把大氣污染防治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實施了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下一步北京將推動實施六環路重型柴油車的限行,嚴格管控外部過境的高排放柴油車,公交環衛新增重型車安裝顆粒捕集器。淘汰老舊機動車30萬輛,劃定低排放區等。“要根本解決霧霾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有耐心和定力,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既不回避問題,也不過度承諾。希望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治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努力,大氣質量就會一天天好起來。”蔡奇說。
老百姓為啥對“治霾成績單”有疑惑?全國政協委員姜耀東表示,從全年看京津冀空氣質量正逐漸好轉,只是冬季取暖期的霧霾并沒有減輕,所以人民群眾對治理霧霾的獲得感不夠強烈。而冬季大氣污染問題改善不大的核心原因在于冬季空氣污染總量沒有顯著減少。
究其原因,姜耀東認為,工業燃煤小鍋爐和居民散燒煤一直是大氣治理的難點,京津冀目前散煤利用量大約有4000萬噸左右,一噸散煤排放污染物相當于十噸以上電煤的排放,嚴重影響京津冀空氣質量。
永定河、潮白河源于河北、流經北京、從天津入海,貫穿三地。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劍平建議,以“兩河”為紐帶,以“兩河”流域為生態涵養圈,構建“兩帶一圈”的京津冀生態經濟協同發展區,促進三地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京津冀三地河流入海口的天津,承接著下游水體易聚集污染的壓力。今年全國政協會上,天津委員聯名提案,提出在河長制的基礎上,探索建立跨界河流省級河長聯席會議制度,推進三地涉水問題的統籌協調,推進京津、津冀備忘錄和框架協議涉及的水污染治理,探索建立相關共享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說,北京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影響首都功能發揮的問題,而北京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北京存在較大差距。將北京能轉移支撐河北和天津發展的非首都功能轉移出去,能為北京生態建設騰出更多空間,同時支援周邊省市發展,最終在三地形成大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空間。
“京津冀的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將之進行全局考慮,這是一個新的角度、更大的視野。”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林金星說,發展為了民生,最普惠的發展就是生態環境的改善,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實現率先突破。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省面臨著霧霾治理、脫貧攻堅等多項艱巨繁重的任務。對于打贏治霾這場硬仗,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表示,要改變產業結構,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改變運輸結構,降低污染物排放;改變用礦結構,提高礦山地質環境質量,對露天礦山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整治,保留少數之外,原則上都要關閉,全部進行修復綠化;改善用地結構,增加濕地、綠地、湖泊等生態建設用地供應。
今年兩會期間,河北代表團提交建議,提出在國家層面加快研究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有關部委出臺相關法規或規范性文件,不斷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化和法制化。同時,推進河北與天津加快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河北與北京跨界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提高對京津風沙源治理、重點防護林工程等重大林業生態工程補助標準。
“京津冀處在同一個自然區域、同一個生態系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應該協調聯動。”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政協副主席祁萬利說。他同時建議,盡快啟動京冀水環境生態補償,建立潮河、白河流域環境保護補償機制。
“近年來,京津冀在生態補償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等,但這些雙邊的生態補償措施還不完善。”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府參事包景嶺建議,制定京津冀區域生態補償法,在京津冀區域建立系統、長期、穩定的生態補償制度,同時確定生態補償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以及補償資金的籌集、使用等相關具體事項。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副主席李士祥建議,財稅部門與京津冀三地共同研究制定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牽頭設置京津冀協同發展基金,推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搬遷特別是承接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規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部副部長沈瑾建議,盡快建立京津冀水源涵養協同機制,確定京津冀水源涵養保護區范圍及其生態紅線區,強化水源涵養的生態保護措施,探索基于流域生態和用水制度的生態補償機制。
交通一體化正在形成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交通一體化無疑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三年來,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突破不斷,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多節點、全覆蓋交通網絡正逐漸形成,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給河北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說,3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疊加效應不斷顯現,帶來的變化是深刻的。2016年河北從京津引進項目達1400余個,引進資金接近4000億元。他還特別指出,北京冬奧會和北京新機場建設都給河北帶來了發展機遇。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說,交通、生態、產業三個“率先突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交通方面,目前京津冀地區初步形成了‘京津保一小時通勤圈,框架性交通基礎設施已經完成”。
趙克志說,交通一體化加速推進,“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石家莊等城市到天津、北京都可以坐高鐵,京張高鐵正在加快建設。
“現在非常方便,從石家莊到北京只要一個多小時。到天津也很方便了,過去到天津要到北京轉車。”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深有感觸地說。
“交通的率先突破,為河北旅游發展奠定了基石、提供了保障。”在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承德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張富民看來,“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和旅游協同發展,切合市場需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疊加效果,需要積極探索、認真實踐。”
每個星期在北京和天津之間往返好幾次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狀態。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已經實現“2+11”個城市聯網,逐步實現“公交卡在手,京津冀任走”。對于京津兩地高鐵何時能夠率先實行月票制,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市長王東峰表示,相關政策正在研究,爭取今年年內出臺,“坐的越多,價格越便宜”。
“天津將繼續加快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李鴻忠表示,一是發揮天津港作為我國三北地區(華北、西北、東北)海上門戶的作用,二是抓住功能建設,與天津“一基地三區”的發展定位結合起來。比如,現在每年約有6000萬噸煤炭通過汽車運到天津港裝船,沿途增加PM2.5的排放量,現在要改為海鐵聯運,通過火車運到天津港裝船。
“我們同時以天津港為中心,把周邊的唐山港、黃驊港等幾個港口進行系統化互惠分工、整合,避免同質化競爭。”李鴻忠說,京津冀航空資源也在協調系統化分配,解決“有的機場飽和、撐得過分,有的機場吃不飽、很饑餓”問題。
“在交通一體化層面,大思路很重要。解決修路問題時,要把握交通流等基本規律整體考慮、超前思考。”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馬振川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比如解決運煤車問題,除了做公路文章,還應考慮大運力問題,國家層面可以考慮將公路運輸往鐵路運輸組織。
中國民航局局長馮正霖在“部長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北京新機場的建設,不僅是對于提升北京國際大都市的功能,更重要的它對于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國家航空樞紐的構成,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在為老百姓的出行創造更好的條件。京津冀的協同發展主要是要構建以北京新老機場為主軸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同時要把京津冀機場群中的天津、河北石家莊機場進行功能優化,就是在機場群中要實行差異化運營。”
北京新機場建設被稱為“世紀工程”,而涉及21.6萬平方公里土地、惠及1.3億人口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可以說是一項“超級工程”。“超級工程”釋放出“超級紅利”,“京津冀協同發展”最終將要打造繼長三角之后,中國新的世界級城市群。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說:“我們著力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一批高鐵、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碼頭、航道、機場等建設項目順利的推進,‘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之中。區域運輸一體化水平明顯提高。我們新開通了一批跨省市的公交線路和客運的公交化改造,推進了道路客運聯網售票和區域機場空鐵、空公聯程運輸,實現了京津兩個直轄市加河北的11個省會城市和地級市的‘一卡通互聯互通。”
“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超級工程”又是一項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在推進的過程中,并不能簡單地只做加減法,而要系統地做好“加減乘除”。
“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就在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北京要瘦身提質,先要做減法,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通過遷出和產業轉移,騰出空間;天津、河北做加法,做好產業承接,調整結構,強身健體。做乘法,則是要在落實“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理念基礎上,激發創新活力和動力。除法,則是革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對落后觀念進行大掃除。
“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地不再是割裂開的“你我他”,而是要擰成一股繩。“三人成眾”,成為一個經濟有機體,才能真正地實現1+1+1大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