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一詞目前在我國新聞出版物中是一個高頻詞,在生態文明建設語境中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詞。它由“生態”和“環境”兩個詞組成,因其中的“生態”既可用作名詞,也可用作形容詞,“生態環境”一詞也相應地既可用作聯合詞組,也可用作偏正詞組。
用作聯合詞組的“生態環境”
最早是指“生態學和環境科學”
“生態環境”一詞,最早出現在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媒體報道中。當時在相關高校公布的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中首次出現了作為“生態學與環境科學專業”簡稱的“生態與環境專業”。后來在有關領導的講話稿中則出現了“生態、環境專業”的字樣。這原本是同一個意思,只因“生態、環境”在口頭表達時無法將其中的頓號(、)說出,致使媒體在相關報道時將“生態、環境專業”變成了“生態環境專業”,但在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從詞義上分析,其中的“生態環境”顯然是一個聯合詞組,其意涵指的是“生態學和環境科學”。
用作聯合詞組的“生態環境”
大多是指“生態系統和環境”
“生態環境”一詞真正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源自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第26條中的法定表述:“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正是從這時起,“生態環境”一詞相繼在我國各級官方文件、新聞媒體和其他各類出版物中廣為流傳。從詞義上分析,其中的“生態環境”一詞雖然也是聯合詞組,但其意涵已不是1978年媒體最早報道時所指的“生態學和環境科學”,而是“生態系統和環境”。
如今,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已經過去30多年,期間我國《憲法》雖經數次修改,但其中第26條關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提法一直保持不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又出現了與《憲法》第26條中“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涵義相同而力度更大的重要論述:“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其中的“生態系統和環境”正是《憲法》第26條中用作聯合詞組的“生態環境”意涵的準確表述。這表明,“保護生態環境”(即“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不僅是我們國家的意志,也是我們黨的意志。同時也進一步表明,我國《憲法》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生態環境”一詞,其意涵是一樣的,都是指的“生態系統和環境”。
在此背景下,“生態環境”一詞日益頻繁地出現在黨和國家的諸多重要文獻中,而且大多為聯合詞組。
譬如,在黨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中,“生態環境”一詞就接連出現七處,即:
——“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
——“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同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中,也包含許多關于“生態環境”的重要論述,其中一些論述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至理名言,如: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
……
如此等等。其中的“生態環境”一詞大都是聯合詞組,其意涵大多是指“生態系統和環境”。
用作偏正詞組的“生態
環境”在學術界有爭議
與用作聯合詞組的“生態環境”在社會廣為流傳不同,用作偏正詞組的“生態環境”在我國學術界卻存有爭議。譬如:
1998年長江洪災過后,在由中國綠色時報社主辦的“洪災過后的反思”專家座談會上,就有學者針對大會發言中提到的“生態環境”一詞提出:這個提法恐怕有問題,因為“生態”的含義已經包含了“環境”,用“生態”來修飾“環境”說不過去。當時在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也說,在他會見外國專家時,也曾有外國專家向他指出過這個詞的問題,國外根本就沒有這個詞。
2005年5月17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根據國務院領導批示召開的“生態環境建設”一詞討論會上,更是形成了兩種明顯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生態環境”用作偏正詞組不科學,也不符合用語規范,從實際效果看還容易使人將生態與環境混為一談,因而主張糾正這一提法。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用作偏正詞組的“生態環境”,只是約定俗成的習慣用語,不必要辨清是否科學,那最多是科學家和翻譯家的事情,普通百姓只要明確它指的是什么就可以了,特別是已用慣了,就不必去硬糾正。正是由于這些分歧的存在,此次討論會并沒有對“生態環境”一詞達成共識。
用作偏正詞組的“生態環境”實
際是指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狀態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學術界關于“生態環境”一詞討論的逐步深入,不少學者最終還是透過其中折射的智慧之光,指明了用作偏正詞組的“生態環境”的實際意涵,即:它是從生態學角度講的人的環境,實際指的就是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狀態。只是這種意涵在不同的學者筆下有著不同的表述。譬如:
沈國舫在他的一篇收錄在《中國環境問題院士談》中題為《植被建設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題》的文章中寫道:“當人們樂于運用‘生態環境一詞時,實際上在強調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面。”(《中國環境問題院士談》,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215頁)
蔡曉明在《有關“生態環境”詞義的探討》一文中寫道:“生態環境”一詞“具有了生態學的理念”“表示從生態學角度看問題,可以與文化環境、戰爭環境相提并論。”(《中國科技術語》2005年第7期第33-34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寫道:生態環境是“生物和影響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由許多生態因素綜合而成”。(《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163頁)
涂同明、涂俊一主編的《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簡明讀本(概念篇)》寫道:“生態環境就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涂同明、涂俊一主編:《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簡明讀本(概念篇)》,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34頁)。
吳季松在《生態文明建設》一書中寫道:“‘生態環境的定義應該是‘在人與生物圈中,自然生態系統的狀態。”(吳季松: 《生態文明建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9頁)
蔡曉明、蔡博峰主編的《生態系統的理論和實踐》一書寫道:“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也可以稱之為“生態系統影響評價”。(蔡曉明、蔡博峰主編:《生態系統的理論和實踐》,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第335頁)
石山在《恪守生態規律——人類生存的惟一選擇》一書中更是明確寫道:“生態系統即生態環境”。(石山:《恪守生態規律——人類生存的惟一選擇》,中國林業出版社211年11月版,第329-330頁)
由此可見,對于用作偏正詞組“生態環境”的意涵,學者們無論怎么表述,都離不開生態學中“生態系統”的意涵,也可以說它實際指的就是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狀態。
正確理解和運用
“生態環境”一詞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一詞既可用作聯合詞組,也可用作偏正詞組,人們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要根據其不同意涵和特定語境正確地加以理解和運用。如果它兼具“生態系統”和“環境”(有時特指“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意涵,表示對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兼顧,意在強調兩者的并列關系,即為聯合詞組;如果它只具“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狀態”的意涵,表示從生態學的角度看人的環境問題,意在與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等相區別,即為偏正詞組。
需要指出的,是“生態環境”一詞作為聯合詞組或偏正詞組的這種區別運用只是相對的。因為,在生態學語境中,“生態系統”的意涵已經包含了“環境”(順便說一句,“環境”的意涵已經包含了“資源”),用作聯合詞組的“生態環境”,說到底還是指的生態系統。從這個意義上說,用作聯合詞組的“生態環境”與用作偏正詞組的“生態環境”的意涵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正因為如此,有些學者和出版物,包括本文前述沈國舫、蔡曉明等學者和《現代漢語詞典》在內,就沒有對“生態環境”一詞加以區分,而只認為“生態環境”指的就是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狀態。同理,人們在閱讀中看到“生態環境”一詞時,除了特指“生態學和環境科學”意涵的情況外,也未必一定要將其嚴格地區分為聯合詞組還是偏正詞組,只要將其意涵統一理解為“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狀態”就可以了。
最后,還有一點必須提及:人們雖然可以不加區分地認為“生態環境”一詞指的就是生態系統,但是決不能不加區分地把“生態環境”都當作偏正詞組而把用作聯合詞組的“生態環境”排除在外,否則將無法解釋前述“生態環境”用作聯合詞組的種種重要的語言現象。譬如,“生態環境”一詞最早在1978年的媒體報道中出現時就只能用作聯合詞組,因為它指的是“生態學和環境科學”,如果把它當成偏正詞組就背離了它的本意。同樣,在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論述中出現的“生態環境”一詞也都是聯合詞組,其意涵都是“生態系統和環境”,如果都把它視為偏正詞組,也不符合該《報告》既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又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