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畫像——
頭腦和心都不復雜,所以長得年輕。
最笨手軟,凡事需要求人或整人的事一律不會,所以最后選擇了寫作。
不自信,所以怕見名人也怕被人當作名人見。
生性隨和,所以有很多朋友。
生性疏懶,所以只有很少親密朋友。
坐在書桌前或搖籃旁的時候最踏實。
——周國平
哲學開始于仰望天穹
哲學是從仰望天穹開始的。
每個人在童年時期必定會有一個時刻,也許是在某個夏夜,抬頭仰望,突然發現了廣闊無際的星空。這時候,他的心中會油然生出一種神秘的敬畏感,一個巨大而朦朧的問題開始叩擊他的頭腦:世界是什么?
這是哲學的悟性在心中覺醒的時刻。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悟性,可是并非每個人都能夠把它保持住。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日益忙碌于世間的事務,上學啦,做功課啦,考試啦,畢業后更不得了,要養家糊口,發財致富,揚名天下,哪里還有閑工夫去看天空,去想那些“無用”的問題?所以,生活越來越繁忙,世界越來越喧鬧,而哲學家越來越稀少了。
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不得已的,也是無可指責的。不過,如果你真的對哲學感興趣,那你就最好把閑暇時看電視和玩游戲機的時間省出一些來,多到野外或至少是戶外去,靜靜地看一會兒天,看一會兒云,看一會兒繁星閃爍的夜空。有一點我敢斷言:對大自然的神秘無動于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領悟哲學的。關于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有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有一回,他走在路上,抬頭仰望天上的星象,如此入迷,竟然不小心掉進了路旁的一口井里。這情景被一個姑娘看見了,便嘲笑他只顧看天而忘了地上的事情。姑娘的嘲笑也許不無道理,不過,泰勒斯一定會回答她說,在無限的宇宙中,人類的活動范圍是如此狹小,忙于地上的瑣事而忘了看天是一種更可笑的無知。
包括泰勒斯在內的好幾位古希臘哲學家同時又是天文學家,這大概不是偶然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世上最使人驚奇和敬畏的兩樣東西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中國最早的哲學家老子、孔子、墨子、孟子也都曾默想和探究“天”的道理。地上滄桑變遷,人類世代更替,蒼天卻千古如斯,始終默默無言地覆蓋著人類的生存空間,襯托出了人類存在的有限和生命的短促。它的默默無言是否蘊含著某種高深莫測的意味?它是神的居所還是物質的大自然?仰望天穹,人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時間的永恒和空間的無限,于是發出了哲學的追問:這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世界究竟是什么?
世界究竟是什么
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我們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中國哲人孔子站在河岸上嘆道:“時間就像這條河一樣晝夜不息地流逝著。”他們不約而同地都把時間譬作永遠奔流的江河。不過,這個譬喻只能說明世界是永恒變化的,沒有解答世界究竟是什么的問題。要說清楚世界究竟是什么,這是一件難事。
世間萬物,生生不息,變易無常。在這變動不居的萬物背后,究竟有沒有一種持續不變的東西呢?世間萬象,林林總總,形態各異。在這五花八門的現象背后,究竟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東西呢?追問世界究竟是什么,實際上就是要尋找這變中之不變、這雜多中之統一。哲學家們把這種不變的統一的東西叫作“實體”“本體”“本根”“本質”等等。
如果說一切皆變,究竟是什么東西在變?變好像總是應該有一個承擔者的。沒有承擔者,就像一臺戲沒有演員,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譬如說,我從一個嬰兒變成兒童、少年、青年、中年人,最后還要變成老年人。你若問是誰在變,我可以告訴你是我在變,無論我變成什么年齡的人,這個我仍然是我,在變中始終保持為一個有連續性的獨立的生命體。同樣道理,世界無論怎樣變化,似乎也應該有一個不變的內核,使它仍然成其為世界。
最早的時候,哲學家們往往從一種或幾種常見的物質形態身上去尋找世界的這種“本體”,被當作“本體”的物質形態有水、火、氣、土等等。他們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它們單獨變來或混合而成。后來,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和德謨克里特提出了一種影響深遠的看法:萬物的統一不在于它們的形態,而在于它們的結構,它們都是由一種相同的不可分的物質基本粒子組成的,這種基本粒子叫作原子。物理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支持這個看法,但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對基本粒子的存在及其作用提出了一系列質疑。
另一些哲學家認為,既然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是變化無常的,那么,使世界保持連續性和統一性的“本體”就不可能是物質的東西,而只能是某種精神的東西。他們把這種東西稱作“理念”“絕對精神”等等,不過,它的最確切的名稱是“神”。他們仿佛已經看明白了世界這幕戲,無論它劇情如何變化,都是由神按照一個不變的劇本導演的。這種觀點得到了宗教的支持。
在很長時期里,哲學被這兩種觀點的爭論糾纏著。可是,事實上,這兩種觀點的根本出發點不同,誰也說服不了誰,是永遠爭論不出一個結果來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沒有結果的爭論引起了另一些哲學家的思考,對他們爭論的問題本身產生了懷疑。
世界有沒有一個開端
這里所說的“世界”是指宇宙。現代天文學和宇宙學已經很雄辯地證明,我們的地球、地球所屬的太陽系、太陽系所屬的銀河系都是有一個開端的,并且必將有一個終結。但是,銀河系只是宇宙的一個極小部分,整個宇宙有沒有一個開端呢?
沒有開端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整個人類、世上萬事萬物都有一個開端,世界本身怎么會沒有一個開端呢?沒有開端意味著世界在到達今天的狀態之前,已經走過了無限的路程,而無限的路程也就是走不完的路程,世界怎么能把這走不完的路程走完呢?
所以,出于常理,早期哲學家們往往喜歡給世界尋找一個開端。例如,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的開端是火,這火在冷卻過程中形成了世間萬物。可是,我們馬上可以問:這火是從哪里來的呢?對此只有兩種可能的回答。一種回答是,這火原來不存在,有一天突然無中生有地產生并且燃燒了起來,于是便有了世界。無中生有顯然是荒唐的,為了避免這荒唐,必須設定一個創造者,后來基督教正是這么做的。赫拉克利特采用的是另一種回答:這火是永恒存在著的,并且按照一定周期熄滅和燃燒,由此形成了萬物又使萬物復歸于火。很明顯,這個答案實際上意味著世界并沒有一個開端,它是一個永恒循環的過程。
最堅決地主張世界有一個開端的是基督教。基督教認為,世界以及世間萬物都是上帝用了六天工夫創造出來的。有人問: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前在做什么呢?公元五世紀的神學家奧古斯丁答道:時間是上帝所創造的世界的一個性質,在世界被創造之前并不存在。這個回答只是巧妙地回避了問題,卻沒有回答問題。它的意思是說,在上帝創造世界之前不存在時間,因而也不存在只有在時間中才能發生的一切,所以,你根本不能問在上帝創造世界之前發生了什么。然而,所謂“世界”應是無所不包的,包括一切存在,如果真有上帝,則上帝也包括在內。因此,既然在創世之前就存在著上帝,創世就不能算是世界的開端,我們不得不問:上帝從何而來,它有沒有一個開端?其實,上帝創世說的真正含義是,我們可以理解的這個世界是必須有一個開端的,在此開端之前的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永恒,我們不該再去追問,“上帝”便是標志這個神秘的永恒的一個名稱。
一般來說,科學家以及具有科學精神的哲學家都傾向于認為世界沒有一個開端。可是,這種情況最近好像有了變化。當代宇宙學家提出了一個關于宇宙開端的令人震驚的假說,按照這個假說,發生在大約一百五十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是宇宙的開端。不過,對這一假說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去讀一讀當代最權威的宇宙學家霍金寫的《時間簡史》,他在這本書里清楚地告訴我們,之所以把“大爆炸”看作宇宙的開端,僅僅是因為“大爆炸”徹底消滅了在它之前可能發生過的一切事件的痕跡,使它們對我們而言永遠失去了任何可觀測的效果。所以,嚴格地說,即使發生過“大爆炸”,它也不是宇宙的開端,而只是我們可能觀測到的這一段宇宙歷史的開端。
宇宙在空間上有沒有邊界
宇宙在空間上有沒有邊界?讓我們就這個問題進行一場對話。我問,你答,當然是由我琢磨和寫出你的可能的回答。
問:首先讓我們假定宇宙是無限的,它沒有邊界。請你想象一下這個沒有邊界的無限的宇宙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告訴我。
答:它四面八方都沒有界限。
問:你這話只是重復了我的問題,我要問的正是這個“沒有界限”是什么樣子。
答:我先想到我們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接著想到在銀河系外還有別的星系,別的星系外還有別的星系,這樣一直推到無限遠。
問:對了,我們是不可能直接想象沒有邊界的東西的。為了想象沒有邊界的東西,我們先想象它的一個部分,這個部分是有邊界的,然后再想象與它相鄰的一個部分,這樣逐步擴展和綜合。但是,不管你想象了多少部分并且把它們綜合起來,你得到的結果仍然是一個有邊界的有限的東西。你所說的“這樣一直推到無限遠”只是一句空話,你在想象中不可能真正做到。
答:我承認我做不到。當我的想象力試圖向無限遠推進時,它就停了下來,我只好用語言來幫助它,對自己說:就這樣一直推進吧……
問:正是這樣,這說明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邊界的宇宙。現在讓我們假定宇宙是有邊界的,請你想象一下,在它的邊界之外有什么東西?
答:應該是沒有任何東西,否則就不稱其為邊界了。
問:你說得對。如果仍有東西,我們就必須把它的邊界定位在那些東西的外側,直到沒有任何東西為止。這就是說,在它的邊界之外只有空無。現在你遇到和剛才相似的麻煩了:你必須想象宇宙邊界之外的空無,這空無沒有邊界。
答:我想象不了。
問:由此可見,不管宇宙有沒有邊界,都是不可思議的。
在上面的對話中,我們基本上重復了康德的一段議論。其實,他在論證宇宙既不可能沒有邊界又不可能有邊界時,所依據的是同一個理由:我們無法想象無限的空間,不管這空間是空的還是充滿著物體的。如果要我選擇,我寧可相信宇宙是沒有邊界的,因為想象有內容的無限畢竟還可以從它的有限部分開始,想象空無的無限連這樣的起點也找不到。
現代宇宙學家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假說:我們這個宇宙在空間上是有限而沒有邊界的。有限怎么會沒有邊界呢?因為它的空間是彎曲而封閉的引力場,這空間既不和虛空也不和別的物體接界。至于在我們的宇宙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宇宙,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因此不必去考慮。可惜的是,哲學往往不聽科學的規勸,偏要考慮那些不可知的事。我們無法壓抑自己的好奇:如果在我們的有限宇宙之外的既非虛空,又非別的宇宙,那會是什么東西呢?
時間之謎
在世上一切東西中,時間是最難解的謎之一。
時間是什么?你也許會說,時間就是秒、分鐘、小時、日、月、年等等。不錯,我們是用這些尺度來衡量時間的,可是那被衡量的東西是什么?
人們曾經相信,時間是由無數瞬間組成的,瞬間與瞬間之間彼此連接,不可分割,并且以均勻的速度前后相續,就這樣從過去向未來延伸。如果畫在紙上,就是一條箭頭指向前方的直線。這便是從古希臘一直延續到牛頓的“絕對時間”的觀念。愛因斯坦用他所創立的相對論打破了這個觀念,他發現,對處在不同空間和運動速度中的人來說,時間的量度是不同的。假如有一對雙胞胎,老大是宇宙飛行員,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在宇宙中航行,老二在地球上生活,當老大回到地面時,他會比老二年輕許多。這便是所謂“相對時間”的觀念。不過,相對論只是說明了時間量度與空間和運動速度的相對關系,并未告訴我們時間本身是什么。
不管我們把時間描繪成一條直線還是一條曲線,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這個瞬間。你說你今年十五歲了,你已經活了十五個年頭,可是這過去的十五個年頭在哪里?假定你還能活八十年,這未來的八十年又在哪里?至于當下這個瞬間,它也是轉瞬即逝的,你還來不及喊出“現在”這個詞,“現在”就已經成了過去。那么,究竟有沒有時間這回事呢?
由于在外部世界中似乎找不到時間的客觀根據,有些哲學家就試圖在人的主觀世界中發現時間的秘密。例如,康德認為,時間是人的感覺的先天形式,人把它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中。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認為,在外部物理世界中只有空間,沒有時間,因為我們在那里看不到物體在時間中的延續,只能看見物體在空間中的伸展;相反,在我們的內在心理世界中只有時間,沒有空間,時間就是我們的意識狀態的前后相續和彼此滲透。在每一個瞬間,我們都能夠體驗到記憶和想象、過去和未來的交織,從而體驗到時間的真正延續。不過,這種時間是不能用人工規定的尺度來衡量的,譬如說,無論你怎樣用心,你都不能通過內心體驗來獲知自己的年齡。
很顯然,柏格森所說的時間與牛頓所說的時間完全是兩碼事。那么,究竟是存在著兩種時間呢,還是其中一種為真,另一種為假,或者它們都只是虛構?迄今為止,關于時間已經有過許多不同的定義,例如:一、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二、時間是運動著的物體的一種動力量;三、時間是人類所制訂的測量事物運動變化的尺度;四、時間是人類特有的生存方式;五、時間是人類固有的感覺形式;六、時間是一種內心體驗。在這些定義中,你贊成哪一個?
(責編:劉倩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