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以習近平總書記“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任何時候不能淡漠農村”等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整市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總體安排部署,以“六清”為突破口,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市1378個行政村實現了干凈起來,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大幅提升,廣大農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農村正在建設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和城里人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的生態樂園。
一、抓住關鍵點,全面開展“六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整治過程中,面對出現的諸多難題,我們抓住關鍵點,找準切入點,逐項破解,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良好開局。
一是抓好規劃先行。按照省政府總體要求,我市相關部門正在編制或修訂《吉林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吉林市農村垃圾治理專項規劃》、《吉林市農村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綠色村莊規劃》、《河道治理規劃》等規劃。統籌安排和布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道路建設工程、污水垃圾處理工程以及水、路、房、電等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各項規劃與鄉鎮、縣市規劃的協調銜接,按照規劃實施農村各項建設。
二是抓好垃圾清運。為實現垃圾日產日清,我們采取不同方式,分類管理。對附近有填埋場的村,實行“戶分類、村收集并就地處理”的方式;對轉運距離較遠的村莊,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并處理”或者“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縣(市)處理”等方式。指導行政村聘用保潔隊伍,配備清運設備,或者通過購買服務及時組織垃圾清運。同時提倡建筑垃圾就地減量化填埋,可回收利用垃圾分揀銷售,不可回收垃圾清運填埋,農藥瓶等有毒有害垃圾要按規定轉運到指定垃圾廠統一處理。目前,全市已有1244個村配備了轉運車或購買服務;有1350個村聘用保潔員4708人。
三是抓好侵占公共空間整治。近年來,在村集體公共建設用地上私搭亂建現象呈上升趨勢,不僅影響了村容整潔,而且導致村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無地可用,柴草垛無法實現統一堆放,村社路沒有了邊溝和路肩,綠化美化無法實施。為此,在工作中,我們把私搭亂建、侵占公共空間做為整治重點,結合農村土地確權,切實把農村公共用地清理出來,為垃圾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柴草垛統一堆放留下了充足空間。
四是抓好教育引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分靠他律,七分靠自律。自整治工作啟動以來,我們堅持宣傳與整治同步,教育與管理并行,采取新聞媒體、網絡平臺、宣傳車、簡報、宣傳單、標語、公告欄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讓農民充分認識到自己才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和主導者。廣大農民群眾從開始的被動,到后來的主動,從最初的不理解到全程積極參與,用群眾的力量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形成了“美麗鄉村是我家,建設需要靠大家”的良好氛圍。
二、聚焦發力點,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
經過兩年運行,我們在工作推動、經費保障、督促檢查和網絡化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了長效機制。
一是建立工作推動機制。為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市建立了“市級主導、縣級主責、鄉級主抓,村社主干”的四級聯動機制。制定了《吉林市以“六清”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方案》,層層落實領導包保和部門包保責任,細化了“清、栽、管、護”、“刷、檔、埋、拆”目標任務及具體措施。特別強調要充分發揮鄉村兩級作用,鄉鎮書記鎮長作為作第一責任人,親自部署組織督察。村級注重發揮村“兩委”牽頭、村干部帶頭作用。縣市區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強組織,強化領導。
二是探索經費保障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也是最大的瓶頸制約。我們探索出了市級政府獎補、縣級政府主投、鄉級政府補貼、村集體補助、農戶適度出資出勞的經費保障機制,有效整合了農村環境整治、新農村建設、一事一議、農村道路、植樹綠化等涉農資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為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2015至2017年,從1000萬元到3000萬元,我市在財政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每年遞增1000萬元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獎補,帶動全市累計投入整治資金近5億元,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
三是用好督查考核機制。制定了《吉林市以“六清”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考核辦法》,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新農村辦組成聯合督導組,采取日常督查、調研檢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的辦法,對各縣(市、區)環境整治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同時,開展拉練式考核,將考核結果與平時檢查相結合,根據考核成績,確定一、二類縣(市、區),兌現市級獎補資金,以此調動各縣(市)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整治工作順利進行。
四是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在衛生環境整治上推行網格化管理,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角、分片包管、全面覆蓋。把每一家農戶做為最小的網格單位,落實“三包三責”,即:包門前衛生、栽花、除草;負責公共路面清掃、路肩維護、道路兩邊栽花除草。在此基礎上,每個村劃分若干片區,由村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擔任片長,具體負責對所轄片區環境衛生工作的督導、檢查和落實工作,全面建立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長效管理機制。目前,已有1341個村落實了“三包三責”制度,覆蓋面達到97.3%。
三、捕捉創新點,探索環境整治全新模式
工作中,我們運用創新思維,大膽嘗試,探索環境整治全新模式,在整治方式、整治內容、整治范圍三個方面實現了擴展。
一是在整治方式上,引入社會資本。2016年,我們首次通過PPP模式,將社會資本引入農村,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垃圾收運體系。將垃圾收集池改為地埋式環保桶,然后統一密閉壓縮式運輸到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理。這一方式,和國際垃圾收運體系接軌,符合垃圾投放集中密閉化、運輸密閉壓縮化、處理無害化、利用資源化的要求。引入社會資本,也一定程度緩解了政府財政壓力。目前,我市樺甸市已經正式投入運營,其他納入計劃的縣(市、區)正在建設或者組織合同簽訂,6月底前全部投入運營。
二是在整治內容上,實行綜合整治。為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提檔升級,我們在確保全市所有村屯徹底干凈起來基礎上,實施了重點片區打造、農村公路建設、村屯綠化美化、農村改廁、農村暖房子改造、秸稈綜合利用、鄉鎮政府所在地環境整治、鎮區線路改造九大行動,農村環境從干凈起來向美起來,發生了質的轉變。兩年來,我們突出建點連線、以線促點、串線擴面的推進模式,重點建設了永吉縣口前鎮西陽片區、舒蘭市西部美麗鄉村示范帶、磐石市“兩點三線”片區、蛟河市榆江片區、樺甸市常山鎮片區、船營區搜登站片區、昌邑區左家片區、龍潭區烏拉街片區、豐滿區二道小環片區9個示范片區。2016年,全市共修建農村道路442公里,綠化美化農村公路里程3105公里、栽植樹木159萬棵、種植花草4019萬株,完成農村改廁1萬戶。今年,我們計劃在豐滿區二道小環片區實施臨街院落綜合改造工程,謀劃建設路面改造、綠化美化、農村暖房子等綜合改造項目23項,計劃投資5800萬元。
三是在整治范圍上,開展鄉鎮政府所在地環境整治。城市建設這幾年突飛猛進,早已干凈了起來。經過“六清”專項整治,我市農村的環境也逐步得到改善。而連接城市和農村的鄉鎮政府所在地環境一直沒有多大改觀,成為環境整治的薄弱環節。為此,我們又加大了鄉鎮政府所在地環境改善力度,從衛生治理、秩序規范、設施維管、綠美亮化、臨街建筑、文化渲染六個方面實現了全面提升。
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我們改掉的是陋習、根治的是頑疾、改變的是環境、塑造的是形象、凝聚的是人心,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