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巴林左旗出土遼代青銅佛板圖像分析

2017-04-17 23:14:08李靜杰
敦煌研究 2016年6期

李靜杰

內容摘要:巴林左旗蓋家店出土遼代青銅佛板,為便攜式類佛龕造像。佛板內容關聯北朝以來數百年造像史,還多有牽涉印度造像藝術,反映了基層民眾的西方凈土信仰情況,不同于尋常所見具有官方性質的遼代佛教造像,有助于深化認識遼代佛教物質文化和社會。

關鍵詞:巴林左旗;遼代;青銅佛板圖像;阿彌陀佛

中圖分類號:K8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6)06-0071-11

Abstract: A bronze Buddha plate, a portable type of Buddhist niche, from the Liao dynasty was excavated from Gaijiadian Village in Baarin Left Banner. The contents of this plate retain associations with both Indian art and the several hundred years of Northeast Asian sculpture history since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reflect the faith in Sukhāvatī popular at the time. Because of its differences from the official Buddhist statues common to the Liao Dynasty, this plate is quite helpful for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t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ety at that time.

Keywords: Baarin Left Banner; Liao dynasty; images on bronze Buddha plate; Amitābha

1977年,內蒙古巴林左旗野豬溝鄉蓋家店村出土一件小型青銅佛板,現存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2005年,佛板被收錄于遼上京文物圖集{1}。佛板雖小,文化價值卻非同尋常,這是出土于遼都上京附近的遼代遺物(圖1),在數量有限的遼代佛教單體造像中意義很不一般,此其一。佛板內容關聯北朝以來數百年造像史,且多有牽涉印度造像藝術,集聚不同時期和諸多地域文化因素于一身,此其二。通常所見具有官方性質的遼代佛教造像,多表述了密教和華嚴思想,該佛板則反映了基層民眾的西方凈土信仰,此其三。然而,該佛板自出土以來,一直沒有真正作為研究對象進入學界視野,豐富的文化價值無從體現。有鑒于此,筆者基于學界刊布資料和2007年以來兩次實地調查所得資料,就佛板內容、圖像來源和關聯佛教信仰進行闡述,期以小見大,加強人們對遼代佛教物質文化的認識。

一 佛板的內容和時代

佛板通高25.9厘米,寬18.5厘米,厚2厘米(圖2、圖3)。無刊刻銘文。佛板圖像為禮拜對象,殿堂式框架有如佛寺殿堂,二者合為一體,形成類佛龕的小型造像。

1. 佛板形制

佛板作單間殿堂式建筑,原有兩葉對開門扇,出土時門扇已經不存。佛板上端為廡殿頂,用以代表佛殿的存在。正脊中央設置一頭蹲獅以示獅子吼,象征佛陀說法教化。正脊兩端各設置一魚頭形鴟吻,戧脊盡端亦設置魚頭形飾,屋頂面作瓦壟狀,屋檐下刻畫類斗拱裝飾。佛板身部四角各有一突出前方的穿孔附件,用于穿插兩扇門軸。佛板通體采用模范鑄造而成,輪廓分明,圖像清晰。圖像刻畫比較樸拙,且沒有鎏金,具有濃厚民間造像色彩,暗示其持有者身份可能比較一般。

這種小型殿堂式佛板,實際就是便攜式佛堂或佛龕,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條件制約,滿足佛板主人禮拜供養和祈愿的需求。

2. 佛板圖像

(1)正面圖像

佛板正面浮雕造像,主體為一佛、一弟子、一菩薩的三尊像,從屬托舉蓮花座的二人和擔負寶蓋的二飛天。

主尊佛面形圓渾,雙目微睜,鼻大而口小,酒窩顯露,表情和悅(圖4);螺發呈密集顆粒狀,兩側突出于臉龐,肉髻前方刻畫半圓形髻珠;通體比較厚實、壯健,而頭部比例偏大,兩肩不夠挺拔,兩腿肌肉有些干癟。佛結跏趺坐,右腿壓左腿,右足露出。兩手平舉于胸前左右,手掌略向外翻,左手拇指與食指相捻,右手中指屈曲,屬于比較典型的轉法輪印相;身著U形皺通肩式袈裟,兩袖垂在腿上,皺褶顯著凸起,袈裟顯得厚重。背光由小圓形頭光和大圓形身光組合成葫蘆狀,其中刻畫方向左右相反的連續細形卷葉紋樣,頭光與身光邊緣凸起,形成顯著立體感。

臺座為長莖大蓮花。蓮花周圍作單瓣仰蓮,佛坐其上。蓮花左右下方各有一人從水中露出上半身,都用內側一手托舉蓮花,頭部傾向外側,以此襯托蓮花之碩大。二者束發,身著類甲葉狀緊身長衣,類似于天王。主尊上方懸浮圓形寶蓋,雙層蓋檐,周緣垂幔。主尊兩側分別浮雕縱橢圓形云團,每個云團中各有一身飛天作合掌供養狀,后肩擔負牽連寶蓋的繒帶(圖5)。

蓮花左右側分別為一弟子、一菩薩,均設置圓形頭光。左側弟子著垂領式袈裟,內側身跪坐在圓座上,雙手合掌供養,圓座之下線刻蓮枝,意味著那是從中央主干蓮莖上分出的一枝蓮花。右側菩薩盤腿坐在長莖蓮花上,著半袖衣,頭飾花鬘,身佩瓔珞,左手托經函,右手施無畏印。二脅侍姿態、臺座明顯有別,這是粉本制作者針對二者各自身份而有意設計的。

在其他空隙部位,刻畫方向左右相反的連續細形卷葉紋樣。

(2)背面圖像

背面減地平雕菩薩像。菩薩結跏趺坐束腰仰蓮臺座上,左手執細頸瓶,右手施無畏印,著通肩式上衣,頭戴花冠,飾寶繒,帔帛自兩肘垂向座外,裙裳兩條束帶從蓮座前垂下。臺座中央表現一蓮莖,上接仰蓮,下端植入浪花翻卷的水池中。菩薩所執細頸瓶為當時觀世音菩薩一般的化持物,其長莖蓮花座也是唐代以來觀世音常用臺座,以此推測該菩薩應為觀世音菩薩。

此外,從該佛板正背兩面造像的情況推測,遺失兩扇門里外面都刻畫圖像的可能性較大,或許門扇里面表現脅侍菩薩或弟子,外面表現天王{1}。

3. 佛板時代

此佛板出土于遼國政治、文化中心的上京附近,又呈現宋遼金的時代特征,為判斷其年代和國別提供了重要依據。相對于正面圖像,民間色彩濃厚,缺乏比對實例的情況,背面菩薩像具有遼代一般化的造型特征,如朝陽北塔出土遼重熙十二年(1043)經塔第二重銀筒三尊菩薩像(圖6)[1],兩者花冠和臺座形制,以及帔帛垂掛形式都比較一致。中原北方宋遼金時期其他國別造像則呈現明顯不同的造型風貌[2][3],一定程度上說明該佛板為遼代遺物的可能性。

在上京遺址西北6公里處望京山(俗名蛤蟆石山、榆毛子山),曾經出土微型滑石雕刻佛像(圖7){2}。該像頭部殘缺,佛結跏趺坐蓮花座上,兩手平舉于胸前左右,施轉法輪印相,著U形皺通肩式袈裟,兩袖垂在腿上,身后附設橢圓形身光。臺座為長莖蓮花式,蓮花左右下方內側各一人以內側手托舉蓮花,其中左側者內側身跪坐,右側者從水中露出大半身,內側身站立,頭向外傾斜,通過兩者姿態和動作襯托蓮花之碩大,二人均著長衣。蓮花左右下方外側亦各有一人,左側為身軀矮小的比丘,雙手合十供養,右側為身軀修長的菩薩,戴項圈,身挎帔帛,似合掌供養。此滑石佛像與蓋家店出土佛板正面圖像內容如出一轍,二者具有相同的設計理念。青銅佛板與滑石佛像都出土于遼上京周圍,迄今其他地方沒有發現過類似遺物,兩者可以互為證明,應該都是佛教熱忱高漲的遼代社會產物。

二 佛板圖像的來源

蓋家店出土佛板正面主尊佛陀,著U形皺通肩式袈裟,施轉法輪印相,臺座為二人托舉的長莖蓮花座,上方二飛天擔負牽連寶蓋的繒帶,此類表現迥然有別于通常所見的遼代造像,呈現鮮明個性化的特征。那么,這些造型因素從何而來呢?

1. 佛陀造型和尊格

關于著U形皺通肩式袈裟并施轉法輪印的佛陀,基于岡田健先生的基礎研究[4],以及學界相關后續研究[5][6][7],已大體厘清其發展脈絡。在中原北方地區,這種造型佛像基本流行于初唐時期,最初實例見于西安出土唐太宗時期(或含以后)的小型泥壓陶塑佛板,爾后出現在洛陽龍門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洞窟{1},還有學界不曾留意的山西臨猗半坡寺武周天壽三年(692)造像碑三佛之左尊(圖8),尚且沒有發現盛唐及其以后的實例。轉法輪印相初見于西北印度(今巴基斯坦)犍陀羅約4世紀前后名為大神變的浮雕圖像{2},典型實例如犍陀羅茂哈邁德·納里(Mohhamed Nari)出土浮雕(圖9){3},其后在中印度笈多時代(320年—6世紀上半葉)鹿野苑派雕刻中盛行一時。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兩手左下右上,大多著袒右肩式袈裟;后者兩手平舉,著磨光通肩式袈裟。轉法輪印相北齊時期傳入中原,如岡田健先生所言,洛陽北齊實例兩手平舉的造型接近鹿野苑派的石刻,實際其磨光通肩式袈裟也無異于后者。至于磨光通肩式袈裟入唐以后如何演變為U形皺通肩式袈裟,還缺少中間實例加以說明。就目前所知,自盛唐至遼代兩百余年間,中原北方幾乎沒有這種造作的實例,遼代佛板主尊佛陀大概只有參照當時仍然傳世的初唐同種佛像粉本了。

在巴蜀地區,著U形皺通肩式袈裟并施轉法輪印的佛像獲得巨大發展,有唐一代連綿不絕,呈現由川北向川中、川東重慶擴散的趨勢,川北為發展重心所在。初盛唐時期諸多實例作為一佛五十菩薩的主尊表現,盛中唐前后一些實例作為阿彌陀經變主尊表現,中晚唐時期有些實例作為觀無量壽經變主尊表現,此三種情況主尊概為阿彌陀佛。另外一些實例作為三佛圖像中一者,或獨尊表現,除個別獨尊像為釋迦佛之外,這兩種情況的多數依然為阿彌陀佛。前述中原北方作為一佛五十菩薩、三佛之一表現者也是阿彌陀佛。如此看來,唐代著U形皺通肩式袈裟并施轉法輪印的佛陀,幾乎成為阿彌陀佛的特定造型,蓋家店出土佛板主尊佛陀也應是同一種尊格。

2. 二人托舉長莖蓮花臺座

二人托舉長莖蓮花臺座的造型,密切關聯印度千佛化現圖像{4}。千佛化現圖像亦發端于西北印度犍陀羅大神變浮雕,爾后出現在中印度笈多時代鹿野苑派的雕刻之中,繼而傳播到西印度。西印度石窟笈多與后笈多時代(6世紀后半葉—8世紀上半葉)之際(6世紀前后)千佛化現圖像流行一時,借用千佛化現式臺座的說法佛像更獲得巨大發展。如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第2窟浮雕說法圖像(圖10),著磨光通肩式袈裟并施轉法輪印的佛陀坐在長莖蓮花上,蓮莖左右二龍王從水中露出大半身一起扶持大蓮花,頭后方現出五龍頭以示龍王屬性。表現龍王扶持蓮花的說法圖像大量存在于西印度石窟,中印度則鮮有發現。

相近表現在漢文化地區最早見于西安出土的隋代造像,如北京故宮藏隋仁壽二年(602)泥壓陶塑佛像(圖11){1},佛陀著裝、印相,以及長莖大蓮花和兩側二人等,與西印度石窟浮雕說法圖像相仿,但將二龍王露出半身一起扶持大蓮花的造型加以改造,表現為二菩薩對坐在蓮莖滋生的蓮枝蓮花上,形成具有供養意味的圖像,原初龍王扶持大蓮花的含義消失了。山西高平羊頭山初唐后段的佛龕(圖12),在蓮莖蓮花和蓮枝蓮花上表現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在主尊佛陀下方兩側蓮枝蓮花上表現一對相向跪坐的供養菩薩(圖13),繼承了上述隋代陶塑佛像的同一表現,下方兩側蓮莖上另有二裸形作蹦跳狀扶持蓮花的童子,使得凈土世界氣氛活躍起來,但此像佛陀身著裹身垂領式袈裟并施無畏印,沒有完全繼承隋代造型特征。前述一佛五十菩薩主尊佛陀坐在長莖蓮花上,身著通肩式袈裟并施轉法輪印相,實際也是印度千佛化現圖像影響的結果,只是缺少二龍王扶持蓮花因素。這些實例表明,在印度千佛化現圖像及相關說法圖像影響下,中原北方隋至初唐時期一度流行二人扶持蓮花的造型,不過,該地區迄今沒有發現過二龍王露出上半身并扶持大蓮花造型的實例,作為粉本使用的印度實例必然流傳于中土,但不清楚中原北方是否曾經制作那種圖像。

在河西走廊,敦煌藏經洞出土晚唐絹本著色千手觀音像(圖14){1}、同時出土五代絹本著色十一面觀音像(圖15){2},蓮莖兩側各一天王裝束人物從蓮莖兩側水中露出大半身,并相對而立,分別以內側手扶持上方主尊所坐的蓮花臺座。此二實例天王裝束人物與當時流行的天王比較,造型沒有實質性差異,但二者立在蓮莖兩側,又處在水中,暗示其龍王屬性,只是印度龍王那種特定標志消失了。蓋家店出土佛板所見露出上半身托舉蓮花者,顯然繼承了類同上述藏經洞絹畫龍王的造型因素,連同前述遼上京望京山出土滑石造像所見扶持蓮花的二人,應該都是一對龍王的表現。

3. 二飛天擔負寶蓋

蓋家店出土佛板二飛天用后肩擔負牽連寶蓋的繒帶,迄今在中國佛教造像中沒有發現其他同樣表現的實例,但可以找到相近創意圖像,追本溯源,這種不一般的造型其實關聯著犍陀羅和北魏的造像。上述犍陀羅大神變浮雕主尊上方,左右二飛天捧持花蓋供養。花蓋供養見于佛教經典,為南亞古老傳統。飛天捧持花蓋造型則是藝術家的創造性表現,這種表現僅見于少許犍陀羅成熟期的浮雕。類似二飛天捧持花蓋的藝術設計形式,于北魏中期(439—493年)傳播到中原北方,用于當時流行的金銅佛板,如北魏和平元年(460)比丘法亮造金銅佛板(圖16){1},由二飛天捧持花蓋轉變為二飛天捧持寶蓋,這顯然是適應中土自然和人文環境的結果。不久,二飛天捧持寶蓋造型發生新變化,如定州北魏太和元年(477)金銅佛像(圖17){2},表現為二飛天手牽連綴寶蓋的繒帶,類似表現還見有同時期一件佛板{3}。目前所知僅此二例。不難看出,該實例二飛天手牽連綴寶蓋的繒帶,與蓋家店出土佛板二飛天擔負牽連寶蓋繒帶的表現相差無幾,兩者應該存在傳承和發展關系。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自北魏晚期(494—534年)至遼代四百余年時光,沒有繼續造作具有這種寶蓋圖像的佛像,那么蓋家店出土佛板制作之時,大概只能參考傳世的北魏金銅佛板粉本了。

4. 脅侍弟子與菩薩

自南北朝以來,阿彌陀佛通常以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為脅侍,形成西方三圣組合,與西方凈土類經典記述一致。蓋家店出土佛板阿彌陀佛脅侍一弟子、一菩薩,這種不對稱組合在佛教造像中十分罕見。右側脅侍菩薩左手托經函,右手施無畏印,經函顯然不是觀世音或大勢至菩薩的持物,也就是說基本不存在以觀世音或大勢至菩薩為脅侍的可能,當時流行的文殊菩薩像也幾乎不持經函,該菩薩施無畏印實際就是漢文化地區說法印的一般化表現。一并考慮這些因素,可以看作一尊不確定尊格的說法菩薩,作為阿彌陀佛脅侍的表現,比較清楚地反映了其助佛教化的功能。左脅侍弟子跪坐合掌供養阿彌陀佛,一方面可以理解為遵從圣教,歡喜奉行,另一方面佛弟子身份近于一般人,似乎還隱含著引導蕓蕓眾生皈依阿彌陀佛的用意。

三 余 論

遼上京南塔一處浮雕圖像有幾分近似于蓋家店出土的佛板,說明上京地區這種類型圖像小有流行。既然如此,應該存在與之相應的佛教信仰基礎。

1. 遼上京南塔西北面圖像的屬性

遼上京南塔坐落在上京城南約3公里的龍頭山上(圖18),系八面七層密檐式磚塔,高25.5米。在塔身第一層東、南、西、北四面下部開設假門,四面上部中間原初依次設置金剛界曼荼羅四方佛,即東方阿佛(施觸地印,象座)、南方寶生佛(施與愿印,馬座)、西方無量壽佛(施禪定印,孔雀座)、北方不空成就佛(施無畏印,金翅鳥座)。在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面下部開設假窗,假窗兩側設置釋迦佛八大靈塔{1}。南塔塔身原有浮雕造像81尊,1991年維修時僅存20尊,金剛界四方佛中只剩西方無量壽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在南塔維修之前,西北面上部中央有一塊高97厘米、寬48厘米浮雕嵌板,維修時取下存放在遼上京博物館。該嵌板表現佛結跏趺坐在二天王裝束者托舉的長莖大蓮花上(圖19、20),雙手于胸前拇指相對并舉,著右肩半披式袈裟。此二天王裝束者與蓋家店佛板相類,應該也是一對龍王,但不清楚原初二者兩腳是否淹沒在水中。

佛陀坐在二龍王托舉長莖大蓮花上的造型,與蓋家店出土佛板的圖像近乎一致,類似表現鮮見于其余遼代佛塔造像中。如前所述,二龍王托舉蓮花造型由來于印度龍王扶持蓮花的圖像,中原北方初唐坐在長莖蓮花上施轉法輪印的佛陀作為阿彌陀佛表現的,那么此嵌板佛像是何尊格,雙手伸展于胸前拇指相對并舉,似乎又不屬于密教印相,實際是粉本設計者或匠人主觀創造的印相,類似情況所在多有,形成遼代佛教造像的一個典型特征。該嵌板佛陀連同二龍王托舉長莖蓮花臺座造型一并考慮,其雙手于胸前拇指相對并舉印相,最大可能就是轉法輪印的變通表現。如果這一推論能夠成立,那么該佛陀應為阿彌陀佛。

處在南塔西北面的與此像毗鄰的西面金剛界無量壽佛的表現,與金剛界曼荼羅體現的密教修行理念不同,坐長莖蓮花上的阿彌陀佛反映了大眾化西方凈土信仰,帶有更多民間色彩。南塔維修前在此佛陀一側還鑲嵌著戴蓮花冠倚坐的道人像,道人像高度(91厘米)與一起表現的阿彌陀佛嵌板不相上下,而且采用正面倚坐姿態,兩者身份應該比較接近,由此而言,此道人最大可能為老子(或天尊),其形象也類似四川大足兩宋石刻老子(或天尊)像。然上京南塔西北面阿彌陀佛處在中間偏上,道人處在一側偏下,二者主輔位置安排不言而喻,再者,另一側原初應設置一尊與道人(老子或天尊)對等的尊像,就宋遼金時期釋道儒融合的大背景推測,這尊缺失尊像應為孔子像,三者形成以阿彌陀佛為中心的釋道儒三教圖像的組合。如此看來,宋代社會流行的三教融合思想,可能也在遼代社會產生了一定影響。上京南塔俯瞰上京都城,具有國家標志性建筑物的性質,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遼代官方宗教信仰的態度。

2. 遼代阿彌陀凈土信仰的背景

依據佛學研究成果,華嚴宗與密宗在遼代占有絕對優勢的地位,且二者呈現融合趨勢,遼代佛教物質文化亦復如此。遼代民間色彩的阿彌陀凈土信仰,不僅文獻記述十分稀少,在物質遺存中也不多見,上述列舉數例金剛界曼荼羅范圍之外的阿彌陀佛像,其造型因素來自南北朝隋唐佛像,暗示其信仰也不應該由來于官方倡導的華嚴宗和密宗,當另有所源。

查閱遼代金石史料和相關文獻資料,比丘非濁事跡浮現眼前。其人為遼中期上京臨潢府僧錄,賜號純慧大師{1},編纂有《隨愿往生集》20卷{2},惜沒有流傳下來,從名稱可以知曉該書屬于阿彌陀凈土信仰的著述,推及其人應該是阿彌陀凈土信仰的倡導者。非濁另一著述《三寶感應要略錄》3卷,依次敘述了佛教史上佛像、佛經和菩薩感應事跡,其中卷1收錄兩條有關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傳說{3},所述內容即是唐代流行的一佛五十菩薩圖像,亦即西方三圣和五十菩薩坐在蓮莖和蓮枝上的表現。或許這種圖像粉本一度經傳入遼地,乃至比丘非濁親眼所見,后來成為蓋家店出土佛板等造像的參照。比丘非濁的撰述,使我們了解到在遼國京畿之地,有過高僧大德倡導阿彌陀凈土信仰的情況。這大概就是本稿所述在遼代金剛界曼荼羅五方佛之外、阿彌陀佛造像流行的緣由。

蓋家店出土的佛板,正面主尊阿彌陀佛代表西方凈土世界的存在,那是佛板持有者希冀將來往生西方的依憑,背面觀音菩薩則是救世主的象征,為人們現實生活中苦難的解救者,對當時一般民眾來說,兩者都是人們心里最為需要的精神慰藉。于是,產生了如此可以隨身攜帶供養并祈愿的小型青銅佛板造像。

附記:清華大學藝術史論系孫明利博士協助修訂文稿,朱己祥博士也提供了諸多幫助,謹致謝忱。又,未注明出處圖片均為筆者實地拍攝。

參考文獻:

[1]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北塔博物館.朝陽北塔——考古發掘與維修工程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圖24-2.

[2]齊慶媛.中國北方地區遼代與北宋菩薩像造型分析[C]//藝術史研究:第12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123-165.

[3]齊慶媛.金代與西夏菩薩像造型分析[C]//故宮學刊:第11輯.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121-153.

[4]岡田健.初唐期の転法輪印阿彌陀図像についての研究[J].美術研究:第373號.2000:159-205.

[5]廖苾雅.中原北方唐代石刻佛像序列考察[C]//藝術史研究:第10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397-466.

[6]陳紅帥.四川唐代石刻佛像序列考察[C]//故宮學刊:第5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558-669.

[7]孫明利.四川唐五代摩崖浮雕觀無量壽經變分析[C]//石窟寺藝術研究:第1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164-2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午夜免费小视频|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不卡午夜视频|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综合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91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视频二区| 操国产美女|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亚洲乱码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伊人成人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91久久夜色精品|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日韩av在线直播| AV熟女乱|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特级毛片|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成|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色亚洲成人|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91免费在线看| 亚洲天堂首页|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97视频在线|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国产网站在线看|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熟女偷拍|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在线国产91|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日韩激情成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天堂进入|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久久青草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