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農業改革史上一個全新的概念。本文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的提出為開端,總結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含義與機理,進而闡述了我國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改革;涵義;機理;挑戰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7.006
1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
2015年下半年以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明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同樣有必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很多農產品(包括糧食)呈現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的現象,這一現象的實質即農產品的供求不平衡。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3.5萬噸,相比2014年提高2.4%,喜獲“十二連增”,但我國農業仍面臨新的挑戰,其中問題最突出的是玉米和大豆。玉米供給大于需求,2015年玉米產量達22458萬噸。同時,我國當前玉米庫存超過一年的產量。受關稅配額限制,玉米的實際進口量并不高,2015年的玉米進口量為473萬噸。但玉米有大批潛在的替代品,如大麥、高粱、玉米酒糟和苜蓿,這四種替代品在2015年的進口高達3800多萬噸。大豆需求大于供給,2015年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為2495.4億斤,其中大豆占65%,而2015年我國的大豆產量為243億斤,僅占進口量的1/7,可見,大豆是一個明顯的缺口。
當前國際與國內環境的重大變化是國內“三量齊增”現象的直接原因。進入新的十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包括原油價格和農產品價格,都出現了持續的下跌。同時,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又直接影響商品運費的下跌。相比于國際市場,國內農產品價格呈持續攀升的走勢。2008年以來,政府不斷提高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一直持續到2014年,最后成為市場中的最高價。國際價格與國內價格形成一個剪刀差,雖然糧食進口關稅配額限制,但是上限只有65%,當價差突破了這個值之后,再加上運費下跌,進口量必然增加,進而國內庫存量也增加,即所謂的“洋貨入市,國貨入倉”的現象。農產品供求不平衡和國內外糧食價格持續倒掛,必然將對我國的糧食安全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2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涵義與機理
2.1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涵義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可以看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是相對于需求側改革而言的,需求側改革主要是依靠投資、消費和凈出口,更多強調的是總量、短期和宏觀問題;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從生產要素,即土地、資本、勞動和企業家才能等方面入手,更多強調的是結構、長期和宏觀問題。要在總體上認清,此次改革與以往刺激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不同。
2.2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理
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補”。政府的方向是正確的,同時有必要將其中的邏輯關系和內在機理理解清楚。
首先,“三去一降一補”是相互聯系的,在農業中學界一般不談去產能和去杠桿,我們認為農業中也可以談去產能與去杠桿,杠桿可以加大產能,高產能是高庫存的直接原因,因此當前階段,農業也要進行去杠桿、去產能,但是去產能不是盲目地去,比如可以適當調減玉米的種植,提高大豆的種植面積,實現錯配發展。從“三去一降一補”之間的聯系來看,“三去”是結果,“一降一補”是方法。補短板可以降成本,補好農業觀念、農業基礎設施、農業人才以及農業體制上的短板,可以降低由于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及戶均土地規模小等因素導致的高成本。成本降低,國內農產品價格就可以相應下降,價格降低又將拉動國內外需求上升,庫存自然會減少,此時高產能也不會有太大影響,杠桿也可以不去。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中,政府和市場都發揮相應的作用。
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挑戰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政府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了相應的指示,指出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此坪唵危澈髤s充滿挑戰。
3.1庫存怎么去
當前我國的高庫存是長期積累所致,就玉米而言,當前的庫存已經超過一年的產量,新玉米又臨近收獲,庫存玉米怎么處理,是很棘手的問題。企業由于高價格被擋在市場之外,政府成為唯一的買家,2016年政府已開始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政策來代替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計劃讓企業進入消化國產糧食,從而降低庫存,但是新政策可能會伴隨新的問題。一是企業真的會進來嗎?企業收購資金從哪里來?同時企業家會擔心如果按照市場價收進玉米,突然政府倉庫開門放水,企業的損失由誰來擔;二是“補貼”應該如何補,補貼多少?糧食如何實現與市場的對接?糧食進入市場后會形成什么樣的價格水平?這些都是無從估計的,且必將伴隨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減少,損害農民的利益,還有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風險;三是將糧食交給市場,中儲糧怎么辦?如何繼續發揮其國家糧食儲備的重大職責?總之,這些新政策都要按市場指導不斷完善,透明公開才能進行,而這一過程是充滿挑戰的。
3.2成本如何降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農業生產資料等的投入成本越來越高,我國農業面臨嚴重的高成本問題。目前,我國農戶達2.2億,而戶均土地經營規模不到0.6公頃。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分散的農戶小規模經營方式難以轉變,戶均規模很難擴大,進而成本很難降低。同時,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一是要解決的是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與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問題;二是我國目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還遠不能滿足需求,尤其是沒有針對1億左右的專業農戶提供有效的服務,主要表現在:制度供給不足,服務主體之間銜接機制不完善,公共服務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供需結構不合理,多元化需求難以滿足,經營性服務組織發展滯后;村集體服務能力弱,區域供給能力不平衡,各地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傮w看,降成本涉及到多層次、多方面的問題,并非一朝一夕能解決。
3.3短板補什么
與前面兩個問題不同的是,補短板首先要解決的是有哪些短板,進而才有怎么補的問題。一是觀念的短板,也是經常被忽略的。我們之前談農業,是就農業談農業,甚至停留在就種植業談種植業的水平,沒有把農業真正作為一個大農業和大食物這樣一個口徑,來考慮農業問題。因此會出現過分強調保護谷物的價格的現象,但在保護谷物價格的同時,就會把整個產業鏈搞亂。另外,農產品數量與質量是并重的,但常常陷入重視數量忽略質量的誤區,因此觀念上的短板亟需補救;二是基礎設施短板、人才短板,這些是已經認識到的短板,而且政策方面每年也有這方面的指示。但是,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國對于農田水利方面的改革仍然不夠,還有負債,很多地方仍存在靠天吃飯的問題。人才方面,包括農業種植人才和農業推廣人才都有很大缺口,發達國家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與農業人口的比例為1∶100,而我國則為1:1200,不到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雖然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由20世紀70 年代的27% 提高到目前的42% ,但與發達國家的70%~80%仍存在較大差距。如1956年我國制定了農業發展綱要,其中大豆的畝產目標是130公斤,到現在已經過去60年,但是大豆畝產全國平均不到125公斤,60年仍沒有實現綱要目標??梢姡谏a技術和人才等方面我國仍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短板的存在有其歷史性,如何補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有一定的艱巨性,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合作。而對于政府來說,如何把握市場化的程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關于2015年糧食產量的公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08/c_128510189.html
[2]陳錫文. 陳錫文在“2016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上的演講:“十三五中國農業發展” [EB/OL].http://www.ncpjg.org.cn/hybd/10114.jhtml.
[3]新華社.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N].人民日報, 2016-1-28(01).
[4]韓俊.我國2.2億農戶戶均土地經營規模不到0.6公頃[N]. 經濟日報, 2014-8-7(014).
[5]高強, 孔智祥. 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演進軌跡與政策匹配:1978-2013年[J]. 改革, 2013,(04):5-18.
[6]孫好勤,邵建成.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與政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 2006, 22(09): 518-522.
[7]謝麗威, 梁興英. 發達國家農業科技人才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及其啟示[J].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 2012, (03):81-84.
作者簡介:張家歡,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