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和爺爺、奶奶、弟弟睡在一張炕上。電燈的繩子,被爺爺接了一根布條,所以很長,長到可以放在爺爺的枕頭邊上。爺爺每天晚上負責熄燈,催促和監督我們睡覺。那天夜里,我看得入迷,爺爺說:“快睡,我要關燈了。”我說:“等等,還有幾頁,馬上就好了。”不知道過了多久,“吧嗒”一聲,爺爺把燈關了。屋子里黑乎乎的,我沒脫衣服,就鉆進了被窩,但是那看過的故事情節像電影一樣在我腦海里閃現,而故事的發展又牽動著我的想象力。我睜著眼睛,注視著窗外的夜色,直到聽見爺爺的鼾聲,我又悄悄地拉亮了燈。
“明天還上不上學啊,啊!”突然,爺爺大喝一聲,嚇得我一哆嗦,不知道他什么時候醒的。他的聲音很大,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顯得格外響亮。
我趕緊又鉆進被窩,脫掉衣服,這一次,假裝真的要睡的樣子。
燈熄滅了。爺爺的鼾聲像摩托車的發動機的聲音一樣響起來了。我突然感到腿邊有個冰涼的東西,順手一摸,呀,手電筒。我欣喜若狂,看來可以繼續閱讀了。
我用被子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縮作一團,開始看書。我不時要掖掖被角什么的,怕手電筒的光亮會暴露我的秘密。但這樣的小心,總不能持久,因為故事太迷人,書太好看,所以警惕性就漸漸放松了。
突然,我發現自己的被子被人揭開了,很冷。爺爺被氣得笑了,他哈哈大笑幾聲說:“你給我玩捉迷藏呀。”我說:“我睡不著啊。”這一次,爺爺沒有生氣,而是慈祥而又關切地說:“天都快亮了,你睡一會兒吧。”
啊,天快亮了?可不是嘛,窗外天空中的黑色像海水退潮一樣慢慢遠去。我趕緊丟掉手里的書,合上了眼睛。
那一夜,我和爺爺玩了六七次捉迷藏的游戲。
(節選自安武林《藏在被窩里讀書》,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出擊
藏在被窩里讀書的精彩之處,就在于情節的一波三折。作者先用“我看得入迷”來突出“我”對書的愛不釋手,并用“‘吧嗒一聲,爺爺把燈關了”暗示了不能繼續讀書的痛苦,為下文想方設法讀書埋下了伏筆。
以“爺爺的鼾聲”為線索,作者曲折的讀書經歷也隨之展開:“直到聽見爺爺的鼾聲,我又悄悄地拉亮了燈”,結果被爺爺發現并制止,這是故事的開端;“爺爺的鼾聲像摩托車的發動機的聲音一樣響起來”后,“我”發現了手電筒,故事進入高潮,“裹、縮、掖”等一系列動作生動地再現了“我”躲在被窩里讀書的畫面;緊接著,故事以“我發現自己的被子被人揭開”再次發生轉折,并以“我趕緊丟掉手里的書,合上了眼睛”收尾,卻原來是天亮了,讓我們覺得,走進書的世界里的時候,時間突然變得好快!